多面型led光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284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面型led光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源,尤其涉及一种多面型照射灯柱,且其依需求串接而延 伸使用长度的多面型LED光源。
技术背景比较发光二极管光源与传统白炽灯泡,在同等照度下,发光二极管较传统灯泡节 省约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电能效益;于是,在节能的趋势下,从商业的招牌照明,到公共交通 干道旁的路灯照明,发光二极管将成为一般光源与户外照明的主流。但在发光二极管系统 技术开发上,照射角度及散热效能往往是最难突破的关键点。


图1所示为现有一种LED灯条10,其构造包括在一电路板11上有数个发光二极 管12及数个萤光胶体13。其中,该每一个发光二极管12与该电路板11呈电性连接,通电 时,形成一排照射光源。由于该等发光二极管12,先封装再切割成单颗晶粒后,再将其黏设在电路板11 上,况且电路板11须另外设在散热体上(图中未示)来散热,因此制程较为复杂。更重要的是,前述电路板的LED灯条10,受限于发光二极管12的照射光具有指向 性,因此有照射角度的限制。例如一、高指向性,一般为尖头环氧树脂封装,或是带金属反射腔封装,且不加散射剂, 其半值角为5° 20°更小。二、标准型,其半值角为20° 45°。三、散射型,其半值角 为45° 90°或更大,散射剂的量较大;因此,即使是散射型的发光二极管,也是有照射角 度的限制。此外,现有LED灯条10如要延伸长度,则无结合构造,因此不易达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 供一种多面型LED光源,其具有全方位照射角度,以改善LED照射光具有指向性的问题,降 低照射死角,提高LED光源均勻度的功效,另外,其将LED芯片直接设置在一导热的中空管 体上,其不仅简化制程且同时具有散热效果,据以增进LED的使用寿命,且各LED灯柱可依 需求而加以串接,使其延伸至预定长度,达到模组化组装及扩大使用领域的功效。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管体,是由导热材质构成,其外周 面至少形成三个对称的装设面,且每一个装设面上,设有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数个LED芯 片,是设置在该装设面,并使其与该正、负极导线形成电性连接;一胶体单元,是覆着于该 LED芯片上,以形成一多面型发光的LED灯柱。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中空管体的前端包括设成与另一支中空管体的尾端 呈串接的结合构造。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结合构造包括于该中空管体的前端形成中空状的螺 栓,而尾端则设成能与之接合的螺孔。[0012]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等LED芯片包括以串联方式呈电性连接。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等LED芯片包括以并联方式呈电性连接。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正、负极导线包括由该中空管体内部接出。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正、负极导线包括以导电轨迹(electrontrace)方式形成于该装设面上。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LED芯片包括以表面黏着技术(SMT)设置在该装设面。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LED芯片更包括以导线打线(wire-bonding)或覆晶 (flip chip)其中任一方式,使LED芯片与中空管体的正、负极导线呈电性连接。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胶体单元包括以模注(die mold)方式,覆着于该LED 芯片上。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胶体单元更包括为环氧树脂。前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中胶体单元更包括有萤光胶体。采用前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照射光是全面性,得以有效降低LED指向性所产 生的死角,提升光源均勻度,且散热效率也显著增加,进而增进产品使用寿命及可靠度的功 效。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一种LED灯条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LED呈并联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LED呈串联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空管体的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六面型中空管体的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种三面型中空管体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图中标号说明20 LED 灯柱21、21a、21b 中空管体22装设面23正极导线24负极导线25 LED 芯片26胶体单元30电源线40结合构造41 螺栓[0043]41 螺孔50导热管60散热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2 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包括一中空管体21,由导热材质所构成,例如铜、铝等金属,但不限定于此。其外周面至少形成三个对称的装设面22,使其形成一多面型的管体,本实施例中,该中空管体21为 四面型,但不限定于此,其亦如图7所示的六面型中空管体21a或图8所示的三面型中空管 体21b,或其他多面型体,容不赘述。且其每一个装设面22上,设有正极导线23与负极导线 24。数个LED芯片25,如图6所示,设在装设面22上,并使其与该正、负极导线23、24 形成电性连接。本实施例中,该正、负极导线23、24包括由中空管体21内部接出,但不限定 于此。其可由一电源线30穿伸在该管体内,然后再接出至装设面22,或是该正、负极导线 23、24以导电轨迹(electron trace)方式形成于该装设面22,然后再将其与电源线30电性 连接,亦可实施。但正、负极导线23、24的成型方式,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标的,容不赘述。承上,该LED芯片25包括以表面黏着技术(SMT)设置在该装设面22,但不限定于 此。此外,该LED芯片25更包括以导线打线(Wire-bonding)或覆晶(flip Chip)其中任 一方式,与该正、负极导线23、24呈电性连接。进一步,一胶体单元26,是覆着于该LED芯片25上,该胶体单元26包括为环氧树 脂或萤光胶体所构成;据以形成一多面型发光的LED灯柱20。请参阅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各LED芯片25包括以并联或串联方式呈电性 连接,使用者可依需求加以设计。本实用新型另一主要特征,是该中空管体21的前端包括设成可与另一支中空管 体21的尾端呈串接的结合构造40,本实施例中,该结合构造40包括设成前端成中空状的螺 柱41,而尾端则设成能与之接合的螺孔42,但不限定于此,亦即举凡可相互衔接延伸的构 造,皆可实施。借此,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LED灯柱20可依须求加以串接,而延伸其长度。请再参阅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使用状态参考图,在该中空管体21的一端,连 接有一导热管50或散热鳍片60,如此一来,则其散热效率更可提升。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 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结构设计、使用实用性及成本效益上,完全符合产业发展 所需,且所揭示的结构亦是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符合有 关新型专利要件的规定,故依法提起申请。
权利要求一种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中空管体,是由导热材质构成,其外周面至少形成三个对称的装设面,且每一个装设面上,设有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数个LED芯片,是设置在该装设面,并使其与该正、负极导线形成电性连接;一胶体单元,是覆着于该LED芯片上,以形成一多面型发光的LED灯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管体的前端包括设 成与另一支中空管体的尾端呈串接的结合构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构造包括于该中空 管体的前端形成中空状的螺栓,而尾端则设成能与之接合的螺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等LED芯片包括以串联 方式呈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等LED芯片包括以并联 方式呈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导线包括由该中 空管体内部接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正、负极导线包括以导电 轨迹方式形成于该装设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包括以表面黏 着技术设置在该装设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芯片更包括以导线 打线或覆晶其中任一方式,使LED芯片与中空管体的正、负极导线呈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单元包括以模注方 式,覆着于该LED芯片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单元更包括为环 氧树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面型LED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胶体单元更包括有萤 光胶体。
专利摘要一种多面型LED光源,包括一中空管体,是由导热材质构成,其外周面至少形成三个对称的装设面,且每一个装设面上,设有正极导线与负极导线;数个LED芯片,是设置在该装设面,并使其与该正、负极导线形成电性连接;一胶体单元,是覆着于该LED芯片上,以形成一多面型发光的LED灯柱。本实用新型具有全方位照射角度,以改善LED照射光具有指向性的问题,降低照射死角,提高LED光源均匀度的功效,另外,其将LED芯片直接设置在一导热的中空管体上,其不仅简化制程且同时具有散热效果,据以增进LED的使用寿命,且各LED灯柱可依需求而加以串接,使其延伸至预定长度,达到模组化组装及扩大使用领域的功效。
文档编号F21S2/00GK201561300SQ200920221519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3日
发明者官锦堃 申请人:官锦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