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88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局部光源控制功能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分子本身并不会发光,因此需要外加光源来达成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功能。 一般的做法是采用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后方的背光模块来作为液晶显示器的光源。背光模块主要由发光二极管及导光板所组成,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光经由导光板传导并均匀地射向液晶显示面板,藉此达成显示的功能。 在液晶电视等相关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突破工艺技术及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而制作更大尺寸的产品,一直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样的需求下,以数片尺寸较小的导光板拼接成一片尺寸较大的导光板组的作法被提出来。此种作法使得尺寸较大的背光模块的制作更为容易,以满足对液晶显示器的尺寸日益严苛的需求。此外,此种以拼接的方式组成的导光板组可以使发光二极管视需求对导光板组中的个别导光板发光,藉以实现背光模块局部调光(local dimming)的功能。 图1A为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A所示,导光板1的两侧有相对设置的多个光源2,每块导光板1对应分为三个发光区块(例如发光区块A至C),每个发光区块对应于一个光源组(例如光源组a至c),每个光源组由多个位于所对应的发光区块的两侧的光源2所组成。三块导光板l共有A至I九个发光区块,分别对应于九个光源组a至i。每个光源组可以各别加以驱动,以达成局部调光的功能。 然而,此种以导光板1为单位的光源组划分方式受到导光板1布局的限制,在使用局部调光功能时,往往容易在两个导光板l之间的衔接处形成明显的明暗边界,使光线在导光板1上的分布不平均。例如当只有发光区块E点亮时,会在发光区块E与发光区块B之间形成明显的明暗边界X,如图1B所示。此种状况会造成背光模块光线输出的不均匀,进而对整个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减少在不同导光板的衔接处所造成的明暗边界,使光线在导光板上的分布更加平均,改善上述已知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侧。第二导光板包括第二入光侧,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依第一方向分布设置,使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相面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沿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入光侧设置,并分别朝所述这些入光侧内发光,其中沿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设置的发光二极管中至少有一部分构成一发光模块而同步作动调光,藉以在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之间形成发光区块。此种在不同导光板之间形成发光区块的结构使得发光模块所产生的光线在发光区块中以渐层的方式分布,以改善实现局部调光功能时在不同导
4光板的衔接处所形成的明暗边界。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在不同导光板的衔接处所造成的明暗边界,使光线在导光板上的分布更加平均。


图1A为已知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IB为图1A所示已知背光模块的使用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区块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A为图2(或图3)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4B为图2(或图3)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5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A为图6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7B为图6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图8B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使用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以及图10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使用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附图标号10导光板组ll第一导光板111侧边112第一入光侧12第二导光板121第二入光侧122第三入光侧13第三导光板131第四入光侧132侧边15第一导光板152第一入光侧16第二导光板161第二入光侧17第三导光板172第三入光侧18第四导光板181第四入光侧20发光二极管
30基板31表面32线路40基板41表面BA发光模块BB发光模块Bc发光模块BD发光模块BE发光模块BF发光模块BG发光模块BH发光模块MA发光模块MB发光模块Mc发光模块MD发光模块ME发光模块MF发光模块MG发光模块MH发光模块M丄第一发光M2第二发光
:极管组 :极管组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在较佳实施例中,此背光模块是供平面显示装置使用。 然而在不同实施例中,此背光模块亦可供其他需要背光光源的设备使用。
图2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此背光模块包括导 光板组10、发光二极管20及基板30。其中导光板组10包括有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 12及第三导光板13。第一导光板11包括第一入光侧112 ;第二导光板12包括相对的第二 入光侧121及第三入光侧122 ;第三导光板13包括第四入光侧131。第一导光板11、第二 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板13沿第一方向D工并排设置,使第一入光侧112与第二入光侧121 相面对,第三入光侧122则与第四入光侧131相面对。 在较佳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0为侧面出光式的发光二极管。如图2所示,多个 发光二极管20沿着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板13的侧边111至132相 对设置,使设置于第一入光侧112及第二入光侧121的发光二极管20可分别朝第一入光侧 112及第二入光侧121内发光;设置于第三入光侧122及第四入光侧131的发光二极管20 可分别朝第三入光侧122及第四入光侧131内发光,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1及第三导光板13 其他侧边111与132的发光二极管20则可分别朝其相对的侧边111与132内发光。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区块Bp BB及Bc分别涵盖第一导光板11及第二导光板12的 一部份,使得发光区块BA、BB及Be横跨于两个导光板,发光区块BD、BE及BF则分别涵盖第二 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板13的一部份,使得发光区块BD、 BE及BF横跨于两个导光板。沿第 一入光侧112与第二入光侧12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则分为三个发光模块MpMe及Mc,分 别对应于发光区块BA、 BB及Be ;沿第三入光侧122与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 亦分为三个发光模块MD、ME及MF,分别对应于发光区块BD、BE及BF。发光区块的长度可由发 光模块的长度定义,并与对应的导光板的长度相关,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的长度为对 应的发光区块或发光模块的长度的整数倍,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可以使发光 区块或发光模块的长度相当于对应的导光板的长度,因此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图3所 示的实施例中,发光区块Be横跨第一导光板11及第二导光板12,其中包括发光模块Me,发 光区块Be或发光模块Me的长度相当于第一导光板11或第二导光板12的长度,发光区块BH 则横跨第二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板13,其中包括发光模块MH,发光区块BH或发光模块MH的 长度相当于第二导光板12或第三导光板13的长度。同一个发光模块中的发光二极管20 同步作动调光,亦即可以选择性地同时点亮或同时熄灭,例如图2所示的发光模块MA中的 发光二极管20可以选择性地同时点亮或同时熄灭。不同发光模块则可以分别加以控制,例 如图2所示的发光模块MB和发光模块Mc可以分别加以控制,亦即可以针对个别发光模块加 以驱动,藉以实现以发光区块为单位的局部调光功能,例如以图2所示的发光区块BB或发 光区块Be为单位作局部调光。 在已知技术中,各个发光区块的边缘沿着对应的同一导光板的边缘而分布,因而 在实现局部调光功能时,会受到光线在不同介质之间传递所产生的耗损的影响,使得一个 作动的发光区块(例如图1A所示的发光区块E)和隔着空气与其相邻的不作动的发光区块 (例如图1A所示的发光区块B、H)之间会沿着相邻两导光板之间的边缘形成明显的明暗边 界。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此种在不同导光板之间形成发光区块的结构,使得各个 发光区块的边缘与导光板的边缘错开,因而在实现局部调光功能时, 一个作动的发光区块 (例如发光区块Be)和与其相邻的不作动的发光区块(例如发光区块BpB。B》之间的明暗 边界比较不明显,而且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所产生的光线会在各个发光区块(例 如发光区块B》的边缘呈现出渐层效果。此外,发光模块以外的其他发光二极管20(例如 侧边111、132对应的发光二极管20)亦可视需求个别加以驱动。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30为完整的一块矩形电路板,包括表面31及如图4A及图4B 所示的线路32,所有的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20皆设置于同一块基板30的表面31上,即所 有的导光板与基板30完全重迭,发光二极管20通过线路32相连接。在较佳实施例中,基 板30为印刷电路板,线路32则为刻蚀形成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 图4A为图2(或图3)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 图4A所示,通过线路32,沿第二导光板12的第三入光侧122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串 联为第一发光二极管组M"沿第三导光板13的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 串联为第二发光二极管组M2,第一发光二极管组M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组M2则相互串联而构 成发光模块Mp。在图2或图3的实施例中,不同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A、Me、M。M》分 开供电,使得个别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e、Mc、M》的作动可以分别加以控制。同理, 沿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与第三导光板13的其它侧边111、122、131、132设置的发
7光二极管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各自构成其对应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ME、 MF、 MH。 图4B为图2(或图3)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图4B所示,通过线路32,沿第二导光板12的第三入光侧122及第三导光板13的第四入 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交错串联而构成发光模块MF,亦即每一个沿第三入光侧 122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连接到对应的另一个沿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在 图2或图3的实施例中,不同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A、Me、M。M》分开供电,使得个别发 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e、Mc、M》的作动可以分别加以控制。同理,沿第一导光板11、第 二导光板12与第三导光板13的其它侧边111、122、131、132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亦可以 相同的方式相互交错串联,各自构成其对应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pMpMH。在其它实 施例中,由发光二极管20相互串联构成的发光模块以及发光二极管20相互交错串联构成 的发光模块是可以并存在同一个背光模块中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20也可以用 其它的电连接方式连接,只要可以达到在同一发光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20可以同时调光, 而与其它发光模块内的发光二极管20可以分别独立控制即可。 在图2(或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基板30为一块矩形板,单一矩形板的设计或外 型简单,有利于板体的裁切及定位。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用其他形式的基板。图5为 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此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组10、发光 二极管20及基板40。其中导光板组10包括有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 板13。第一导光板11包括第一入光侧112 ;第二导光板12包括相对的第二入光侧121及 第三入光侧122 ;第三导光板13包括第四入光侧131。基板40为长条形,第一导光板11及 第二导光板12之间的基板40沿着第一入光侧112及第二入光侧121而设置,第二导光板 12及第三导光板13之间的基板40沿着第三入光侧122及第四入光侧131而设置,故所有 的导光板仅与其对应的基板部分重迭。采用多个长条板的设计可节省电路板的面积,减少 电路设计的复杂性,提升成品率并降低成本。此外,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及第三导 光板13的所述这些入光侧以外的其他平行的侧边亦设有对应的基板40。基板40包括表面 41及线路(图未示),发光二极管20设置于表面41上,并通过线路相连接。在较佳实施例 中,基板40为印刷电路板,线路则为刻蚀形成于印刷电路板上的电路。基板40上的线路、 发光二极管20、发光模块MA至MF之间的关系,可参考图4A或图4B中的相关说明,在本实 施例中不再详细叙述。 在图2(或图3、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发光二极管20分别沿着第一导光板 11、第二导光板12及第三导光板13的侧边而设置,使得沿第一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侧112 与第二导光板12的第二入光侧12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相对设置,且沿第二导光板12的 第三入光侧122与第三导光板13的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亦相对设置,使 得设置于相邻入光侧的发光二极管20排列成双排结构。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 20可以其他形式设置。图6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沿第 一导光板11的第一入光侧112及第二导光板12的第二入光侧12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 交错排列成一直线的单排结构,且沿第二导光板12的第三入光侧122与第三导光板13的 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亦交错排列成另一直线的单排结构。此种设置方式 可以进一步縮短不同导光板之间的间距,以减少导光板间距对背光模块的整体光线均匀度所造成的影响。另外,由于向侧边112、121、122、131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改为单排的关系,其数量较图2、图3与图5的实施例中,向侧边112、121、122、131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的数量要少,为维持背光模块的整体光线均匀度,本实施例中向侧边111U3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的数量,亦会较图2、图3与图5的实施例中,向侧边111U3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的数量要少。为维持相当的亮度,图6的实施例可选用较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20。而发光二极管20数量的减少,可进一步縮短打件所需的时间与成本。
图7A为图6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A所示,向第二导光板12的第三入光侧12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串联为第一发光二极管组M"向第三导光板13的第四入光侧131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串联为第二发光二极管组M2,第一发光二极管组M工及第二发光二极管组M2则再相互串联而构成发光模块Mp。在图6的实施例中,不同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e、Mc)分开供电,使得个别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pMc)的作动可以分别加以控制。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串接相邻的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A、MB、Mc),以简化控制电路。同理,向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与第三导光板13的其它侧边111、122、131、13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各自构成其对应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ME、MF。在其它实施例中,图4A、图4B及/或图7A所述的发光模块M是可以并存在同一个背光模块中的。
图7B为图6所示背光模块的发光二极管的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B所示,向第二导光板12的第三入光侧122及第三导光板13的第四入光侧131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相互交错串联而构成发光模块Mp,亦即每一个向第三入光侧12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连接到相邻的另一个向第四入光侧131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在本实施例中,不同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pMe、Mc)分开供电,使得个别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Me、Mc)的作动可以分别加以控制。同理,向第一导光板11、第二导光板12与第三导光板13的其它侧边111、122、131、132发射入光的发光二极管20亦可以相同的方式相互串联,各自构成其对应发光模块,例如发光模块M。、ME、MF。在其它实施例中,图4A、图4B、图7A及/或图7B所述的发光模块M是可以并存在同一个背光模块中的。
图8A为本发明背光模块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A所示,此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组10、发光二极管20及基板30。其中导光板组10包括有第一导光板15、第二导光板16、第三导光板17及第四导光板18。第一导光板15包括第一入光侧152 ;第二导光板16包括第二入光侧161,第三导光板17包括第三入光侧172 ;第四导光板18包括第四入光侧181。第一导光板15与第二导光板16沿第一方向D工并排设置,且第三导光板17与第四导光板18亦沿第一方向A并排设置,使第一入光侧152与第二入光侧161相面对,第三入光侧172则与第四入光侧181相面对。第一导光板15与第三导光板17沿第二方向D2并排设置,第二导光板16与第四导光板18亦沿第二方向D2并排设置,使第一入光侧152与第三入光侧172相邻而分布于一直线上,第二入光侧161则与第四入光侧181相邻而分布于一直线上,此时发光模块MA呈矩形排列。 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光模块MA的外型不局限于矩形,而可能为不规则状或平行四边形等形状。如图8B所示,第一入光侧152与第三入光侧172可以不在一直线上,第二入光侧161与第四入光侧181亦可以不在一直线上,此时发光模块MA呈不规则状排列。不规则排列的发光模块MA通过破坏发光模块MA边界的连续性来模糊化发光模块MA的边界,
9使发光模块MA的边界更不易被辨识出来。 如图8A所示,多个发光二极管20沿着第一导光板15、第二导光板16、第三导光板17及第四导光板18的侧边相对设置,使设置于第一入光侧152、第二入光侧161、第三入光侧172及第四入光侧181的发光二极管20可分别朝所述这些入光侧内发光,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5、第二导光板16、第三导光板17及第四导光板18的所述这些入光侧以外的其他侧边151 、162、 171与182的发光二极管20则可分别朝其相对的侧边151 、162、 171与182内发光。沿着第一入光侧152设置且靠近第三入光侧172、沿着第二入光侧161设置且靠近第四入光侧181、沿着第三入光侧设置172且靠近第一入光侧152以及沿着第四入光侧181设置且靠近第二入光侧161的发光二极管20—亦即设置于基板30中间部分的发光二极管20共同构成发光模块MA。其他的沿第一入光侧112与第二入光侧12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分别构成发光模块Me,沿第三入光侧122与第四入光侧131设置的发光二极管20则构成发光模块Mc。同一个发光模块中的发光二极管20同步作动调光,其具体的实施方式可以参考图4A、图4B、图7A与图7B的相关说明,不同发光模块则可以分别加以控制,例如发光模块MA和发光模块Me,Mc可以分别加以控制,藉以实现局部调光的功能。相较于前述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发光模块MA包括两组沿第一方向D工并排设置的导光板之间的发光二极管20—亦即第一导光板15与第二导光板16之间的发光二极管20以及第三导光板17与第四导光板18之间的发光二极管20 ;此外,第一导光板15与第三导光板17沿着第二方向D2设置,且第二导光板16与第四导光板18亦沿着第二方向D2设置。因此当使用多块较小尺寸导光板进行拼接时,由于发光模块MA以第一方向D工及第二方向D2横跨不同的导光板的关系,可同时顾及输出光线在第一方向D工及第二方向D2上的均匀度,并避免在此两方向上产生明显的明暗边界。此外,发光模块MA以外的其他发光二极管20可视需求个别加以驱动。
图9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使用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此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分别包括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依第一方向分布设置,使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入光侧相面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沿着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的侧边设置,使得沿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入光侧设置的发光二极管分别朝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内发光,设置于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的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以外的其他侧边的发光二极管20则可分别朝其相对的侧边内发光。如图9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步骤61与步骤62同时进行。其中步骤61包括使设置于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之间的发光二极管同时作动而分别朝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内发光。步骤62包括使其他发光二极管中的一部分不作动。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使所有的其他发光二极管不作动。 图10为本发明背光模块使用方法的另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此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三导光板、第四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三导光板及第四导光板分别包括第一入光侧、第二入光侧、第三入光侧及第四入光侧。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之间以及第三导光板与第四导光板之间分别依第一方向分布设置,使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入光侧相面对,第三入光侧则与第四入光侧相面对;第一导光板与第三导光板之间以及第二导光板与第四导光板之间则分别依第二方向分布设置,使第一入光侧与第三入光侧相邻而分布于一直线上,第二入光侧则与第四入光侧相邻而分布于一直线上。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入光侧与第三入光侧可以不在一直线上,第二入光侧与第四入光侧亦可以不在一直线上。多个发光二极管沿着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三导光板及第四导光板的侧边相对设置,使设置于第一入光侧、第二入光侧、第三入光侧及第四入光侧的发光二极管可分别朝所述这些入光侧内发光,设置于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三导光板及第四导光板的所述这些入光侧以外的其他侧边的发光二极管则可分别朝其相对的侧边内发光。如图10所示,在较佳实施例中,步骤71与步骤72同时进行。其中步骤71包括使一部分沿第一侧边设置且靠近第三侧边、沿第二侧边设置且靠近第四侧边、沿第三侧边设置且靠近第一侧边及沿第四侧边设置且靠近第二侧边的发光二极管同步作动调光,而分别朝第一侧边、第二侧边、第三侧边及第四侧边内发光。步骤72包括使其他发光二极管中的一部分不作动。 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包含于权利要求的精神及范围的修改及均等设置均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第一导光板,包括一第一入光侧;一第二导光板,包括一第二入光侧,所述第一导光板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依一第一方向分布设置,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相面对;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沿所述第一入光侧与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并分别朝所述这些入光侧内发光,其中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这些发光二极管中至少部分构成一发光模块而同步作动调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包括一表面及至少一线路,所述这些导光板及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表面上,所述发光二极管并通过所述线路相连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光板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之间,所述基板包括一表面及至少一线路,所述发光二极管设置于所述表面上,并通过所述线路相连接。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互串联为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沿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互串联为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且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组相互串联而构成所述发光模块。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互交错串联而构成所述发光模块。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交错排列成一直线的单排结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互串联为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沿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发光二极管相互串联为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且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及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组相互串联而构成所述发光模块。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更包括一第三导光板,包括一第三入光侧,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相邻;一第四导光板,包括一第四入光侧,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相邻,其中所述第三导光板与所述第四导光板之间是依所述第一方向分布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第三导光板之间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与所述第四导光板之间则分别依一第二方向分布设置;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沿所述第三入光侧与所述第四入光侧分布,并朝所述这些入光侧内发光,其中,所述发光模块另包括部分沿所述第一入光侧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三入光侧、沿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且靠近所述第四入光侧、沿所述第三入光侧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沿所述第四入光侧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二入光侧的所述发光二极管。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导光板的所述第一入光侧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入光侧设置的所述这些发光二极管中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发光模块。
10.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基板,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一入光侧;一第二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二入光侧面对于所述第一入光侧;以及一发光模块,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同步作动调光,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是沿所述第一入光侧配置,并可向所述第一入光侧发射入光,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是沿所述第二入光侧配置,并可向所述第二入光侧发射入光。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彼此相互串联为一第一发光二极管组,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彼此相互串联为一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且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组再与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组串联构成所述发光模块。
12.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光模块包括一基板,具有一表面;一第一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一入光侧;一第二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二入光侧面对于所述第一入光侧;一第三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三入光侧;以及一第四导光板,配置于所述基板上,并有具有一第四入光侧面对于所述第三入光侧;以及一发光模块,包括多个第一发光二极管、多个第二发光二极管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同步作动调光,配置于所述基板的所述表面上,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是沿所述第一入光侧与所述第三入光侧配置,并可向所述第一入光侧与所述第三入光侧发射入光,所述第二发光二极管是沿所述第二入光侧与所述第四入光侧配置,并可向所述第二入光侧与所述第四入光侧发射入光。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局部光源控制功能的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及发光二极管。第一导光板包括第一入光侧。第二导光板包括第二入光侧,第一导光板及第二导光板依第一方向分布设置,使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入光侧相面对。多个发光二极管分别沿第一入光侧与第二入光侧设置,并分别朝所述入光侧内发光,其中沿第一入光侧及第二入光侧设置的发光二极管中至少有一部分构成一发光模块而同步作动调光。
文档编号F21V8/00GK101749604SQ20101010250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5日
发明者张志伟, 萧登昆, 董志刚, 陈明伦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