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4876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中,所述背光模组100主要包括背板110、反射片120、导光板130、电路板140、发光管150、光学膜片组160以及胶框170 ;其中,所述导光板130包括下表面131,上表面132,及连接上下表面的入光面133。所述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为便于说明,所述图2仅示出导光板130、导光板的入光面133、电路板140以及发光管150。结合图2所示,在所述背光模组100中,由于发光管150焊接在电路板140上与金属背板110进行固定,故在背光模组100的组装过程中,所述发光管150与导光板的入光面 133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空隙,使得所述发光管150发出的光线在入光面133发生折射。实际上,因为所述导光板13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所以光线进入导光板时的折射角r小于入射角i ;又因为在入射角一定的情况下,发光管的混光距离H与折射角成反比关系,所以折射角越小,混光距离越大。当发光管的混光距离变大时,背光模组易产生萤火虫光斑,且光学特性变差。如果要消除背光模组的萤火虫光斑,需选择较大的混光距离,但这同时会牺牲背光模组相对小巧的机构外形。故急需一种外形小巧且光学特性高的背光模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发光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胶框,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黏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管和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胶框之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发光管与导光板之间设置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的黏胶层,使得在入射角一定的前提下发光管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折射角增大。根据发光管的混光距离与折射角成反比关系,故发光管的混光
3距离减小,进而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提高。另外,所述背光模组在提高光学特性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外形结构。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背光模组的又一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液晶显示装置的又一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00-背光模组;110-背板;120-反射片;130-导光板,131-下表面,132-上表面, 133-入光面;140-电路板;150-发光管;160-光学膜片组;170-胶框;200-背光模组;210-背板;220-反射片;230-导光板,231-下表面,232-上表面, 233-入光面;240-电路板;250-发光管J60-黏胶层;270-光学膜片组J80-胶框;300-前框;310-背板;320-反射片;330-导光板,331-下表面,332-上表面, 333-入光面;340-电路板;350-发光管;360-黏胶层;370-光学膜片组;380-胶框;390-液晶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200,包括背板210 ;导光板230,设置于所述背板210之上;电路板M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30的入光面外侧;发光管250,设置于所述电路板240上,位于所述电路板24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并且所述发光管250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230的入光面233相对设置;黏胶层沈0,设置于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其中,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胶框观0,设置于所述背板210之上,用于固定所述光学膜片组270和承载液晶面板(未示出)。另外,如图4所示,所述背光模组200还包括反射片220,设置于所述背板210之上;光学膜片组27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30之上。另外,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反射片220可以集成在所述背板210中,所述光学膜片组270也可以集成在所述导光板230中(未图示)。
4[0031 ]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导光板230包括下表面231、上表面232和入光面 233,其中,所述入光面233用于连接所述上表面231和所述下表面232。假设相邻两个发光管250之间的间距为P,发光管250与导光板入射面233之间的黏胶层260厚度为D,入射到入光面233的光线的入射角为i,光线进入导光板230的折射角为r,则发光管250的混光距离H由如下公式计算H= (P-D X tan (i))/tan (r) (1)在上述公式(1)中,若i、P和D为一定值,那么发光管的混光距离H与折射角r成反比关系,即折射角r越大,混光距离H越小,折射角r越小,混光距离H越大。又根据折射定律可知nlXsin(i) = n2Xsin(r) (2)在公式O)中,nl为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的折射率, n2为导光板230的折射率。在现有技术中,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为空气,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为黏胶层沈0。 由于所述黏胶层26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那么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的折射率增大了,即nl增大了 ;在入射角i和导光板230的折射率n2不变的情况下,发光管的光线进入导光板230的折射角r也相应地增大了。再根据公式(1)可以得到,当入射角i、黏胶层260厚度D以及相邻两个发光管250 之间的间距P都相同时,折射角r增大,使发光管的混光距离H减小。另外,所述背光模组在提高光学特性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外形结构。因此,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在不牺牲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减小了混光距离,进而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由以上描述可知,通过在发光管与导光板之间设置一种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的黏胶层使得在入射角一定的前提下发光管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折射角增大,根据发光管的混光距离与折射角成反比关系,故发光管的混光距离减小,进而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提高。另外,所述背光模组在提高光学特性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外形结构。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为清楚的显示本实施例的优点,结合图5所示的本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对本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为了便于说明,图5仅示出了导光板230、导光板230的入光面233、电路板M0、发光管250以及黏胶层沈0。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黏胶层沈0的折射率等于所述导光板230的折射率,进而得知,光线进入黏胶层的入射角等于光线进入导光板的折射角。由于所述导光板23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所以所述黏胶层260的折射率也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因此获知, 本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的折射率增大了。根据上述公式( 可知,在入射角i和导光板230的折射率π2不变的情况下,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之间的介质层的折射率nl增大,使得发光管的光线进入导光板 230的折射角r也相应地增大。如图5所示,假设发光管250的混光距离为H,相邻两个发光管250之间的间距为 P,发光管250与导光板入射面233之间的黏胶层260厚度为D,入射到入光面233的光线的
5入射角为i,光线进入导光板230的折射角为r。根据上述公式(1)可知,当入射角i、黏胶层260厚度D以及相邻两个发光管250之间的间距P都不改变时,所述发光管的混光距离 H与折射角r成反比关系,即折射角r越大,混光距离H越小,折射角r越小,混光距离H越大。因此,利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折射角r增大,使得发光管250的最佳混光距离为H变小,进而在不牺牲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进一步的,所述黏胶层260与所述发光管250和所述导光板230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使所述黏胶层260与所述发光管250之间没有空隙,并且所述黏胶层260与所述导光板 230之间没有空隙。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210可以应用金属材料;所述光学膜片组270可以为扩散片或聚光片;所述发光管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胶框之上。具体的,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板310 ;导光板330,设置于所述背板310之上;电路板34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发光管350,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位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黏胶层360,设置于所述发光管和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胶框380,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液晶面板390,设置于所述胶框380之上。另外,如图7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320,设置于所述背板310之上;光学膜片组37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330之上;前框300,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390之上。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所述反射片320可以集成在所述背板310中,所述光学膜片组370可以集成于所述导光板330之上。具体的,如图7所示,所述导光板330包括下表面331、上表面332和入光面333, 其中,所述入光面333用于连接所述上表面331和所述下表面332。其中,所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照前述背光模组的描述。由以上描述可知,通过在发光管与导光板之间设置一种折射率大于空气折射率的黏胶层使得在入射角一定的前提下发光管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的折射角增大,根据发光管的混光距离与折射角成反比关系,故发光管的混光距离减小,从而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提高,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另外,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在提高画质时,没有改变其自身的外形结构。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液晶显示装置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画质。进一步,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黏胶层360的折射率等于所述导光板330的
折射率。此外,所述黏胶层360与所述发光管350和所述导光板330紧密结合在一起,以使所述黏胶层360与所述发光管350之间没有空隙,并且所述黏胶层360与所述导光板330 之间没有空隙。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板310可以应用金属材料;所述光学膜片组370 可以为扩散片或聚光片;所述发光管35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了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
6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发光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位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胶框,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黏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管和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等于所述导光板的折射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胶层将所述发光管和所述导光板紧密结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入光面,其中,所述入光面用于连接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应用金属材料;所述发光管包括发光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片,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光学膜片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之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片或聚光片。
9.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面板;其中,所述液晶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中的胶框之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框,设置于所述液晶面板之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为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小巧外形的前提下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特性而发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外侧;发光管,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在所述电路板和所述导光板之间,并且所述发光管的出光面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相对设置;黏胶层,设置于所述发光管和所述导光板之间,其中,所述黏胶层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胶框,设置于所述背板之上,用于固定所述光学膜片组和承载液晶面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用于液晶显示设备中。
文档编号F21V8/00GK202149399SQ20112018398
公开日2012年2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1日
发明者何永新, 崔品静 申请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