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88010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发光装置包括散热结构和发光模块。散热结构包含导热体和至少二热管列,各热管列包含皆设于导热体的第一和第二热管,第一和第二热管的一端之间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对应部,各热管列之间的对应部彼此错开。发光模块设于散热结构上且包含载板和设于载板一面的多个发光元件,各发光元件在载板一另一面形成多个发热点,各发热点对应各第一和各第二热管接触而导热。借此,让位于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都能在最短距离内利用相邻热管列的有效范围导热,以缩短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的热传导距离,改善散热效能。
【专利说明】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关于发光装置,包括一发光模块以及散热结构。由于发光模块使用会发出高热的发光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等),因此必须利用散热结构将发光元件所产生的热散去,以避免烧坏发光元件或其它电子零件。
[0003]如图1所示,为现有散热结构I的俯视示意图,其上设置有一发光模块2。发光模块2包含一板体21和设置于板体上的多个发光兀件22 ;散热结构I则包含一导热块11和多个热管对12,各热管对12彼此并排,各热管对12包含成对配置且被包设于导热块11内的一第一热管121和一第二热管122。其中,各第一热管121的头端与各第二热管122的头端皆彼此间隔相邻,且各热管对12的各间隔123排成一直线。
[0004]由于各第一热管121和各第二热管122的头端和尾端皆属于热管的无效部分,以头端而言,将使散热结构I形成有如图1所示的无效区13,无效区13以外的部分则属于热管的有效范围(未标示符号)。
[0005]此时,以其中任一热管对12的第一热管121和第二热管122而言,必有许多发光元件22刚好落在无效区13,导致无法将热直接传导给热管,必须先让热传导到有效范围,才能再将热传导到热管的有效范围散热。
[0006]如图所示各发光元件22中之距离热管有效范围最远的发光元件221,其与热管有效范围之间最近的距离Dl已达7.5mm,显见落在无效区13内的发光元件22或221的热传导距离偏远,导致散热效能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能让位于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都能在最短距离内利用相邻热管列的有效范围来导热,从而缩短位于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的热传导距离,改善散热效能。
[0008]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包括:一导热体;以及至少二热管列,彼此并排,各该热管列包含彼此排成列状且皆设于该导热体的一第一热管和一第二热管,该第一热管的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一端之间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一对应部,至少二该热管列之间的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0009]其中,该热管列为多个并排设置,任相邻二该热管列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0010]其中,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被包设于该导热体内,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皆具有自该导热体裸露的一接触面。
[0011]其中,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器,各该第一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各该第二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亦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
[0012]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包括:一散热结构,其包含一导热体和至少二热管列,至少二该热管列彼此并排,各该热管列包含彼此排成列状且皆设于该导热体的一第一热管和一第二热管,该第一热管的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一端之间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一对应部,至少二该热管列之间的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以及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散热结构上,该发光模块包含一载板和电性配设于该载板的一面的多个发光兀件,各该发光兀件在该载板相对于该一面的一另一面分别形成多个发热点,各该发热点对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接触而导热。
[0013]其中,该热管列为多个并排设置,任相邻二该热管列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0014]其中,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被包设于该导热体内,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皆具有自该导热体裸露的一接触面,各该发热点接触于各该第一热管的该接触面和各该第二热管的该接触面而导热。
[0015]其中,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设置于该导热体上,各该发热点对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接触而导热。
[0016]其中,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的该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该一端之间彼此对应邻接或彼此对应间隔而形成该对应部。
[0017]其中,该散热结构进一步包含一散热器,各该第一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各该第二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亦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
[0018]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能让位于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都能在最短距离内利用相邻热管列的有效范围来导热,以缩短无效区内的发光元件的热传导距离,改善散热效能。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现有发光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2中的散热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图中省略散热器未绘。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发光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4的俯视示意图,图中省略散热器未绘。
[00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依据图4的侧视示意图。
[0026]其中,附图标记:
[0027]1:散热结构
[0028]11:导热块
[0029]12:热管对
[0030]121:第一热管
[0031]122:第二热管
[0032]123:间隔
[0033]13:无效区
[0034]2:发光模块
[0035]21:板体
[0036]22:发光元件
[0037]221:发光元件
[0038]Dl:距离
[0039]3:散热结构
[0040]31:导热体
[0041]32:热管列
[0042]321:第一热管
[0043]3210:接触面
[0044]3211:相邻端
[0045]3212:弯折部
[0046]322:第二热管
[0047]3220:接触面
[0048]3221:相邻端
[0049]3222:弯折部
[0050]323:对应部
[0051]33:无效区
[0052]4:发光模块
[0053]41:载板
[0054]42:发光元件
[0055]411:发热点
[0056]421:发光元件
[0057]5:散热器
[0058]51:散热鳍片
[0059]D2: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0060]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和技术内容,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6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发光装置,如图2所示,发光装置包括一散热结构3以及设置于散热结构3上的一发光模块4,以利用散热结构3将发光模块4的热散掉。其中,发光模块4包含一载板41和电性配设于载板41的一面的多个发光元件42 ;发光元件42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但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定,任何会产生高热而必须散热的发光元件皆可。
[0062]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散热结构3包含一导热体31和至少二热管列32,较佳者还可包含一散热器5 ;于本实施例中以多个热管列32为例进行说明,兹说明如下。
[0063]各热管列32彼此并排。各热管列32包含彼此排成列状的一第一热管321和一第二热管322。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皆设于导热体31,设于导热体31的方式可以是将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皆设于导热体31上而外露(可参考图2所示),或者也可以是让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皆被包设于导热体31内且局部裸露(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后者为例进行说明,使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具有自导热体31裸露的一接触面3210、3220 (见图6),以供前述发光模块4接触而导热。
[0064]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皆具有二端。第一热管321的一端(相邻端3211)与第二热管322的一端(相邻端3221)之间则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一对应部323,至于第一热管321的相邻端3211与第二热管322的相邻端3221之间的对应状态,可以是彼此对应邻接的状态(图中未示),也可以是彼此对应间隔的状态(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并未限制,于本实施例中则以后者为例进行说明。
[0065]且,任相邻二热管列32的对应部323彼此错开,也就是让各热管列32的对应部323形成交错型排列。
[0066]此外,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的二端之间皆还可具有一弯折部3212、3222。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皆以其弯折部3212、3222为界而区分出一前段和一后段(未标不符号)。
[0067]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皆以其前段包设于导热体31内且局部裸露;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自导热体31裸露的前述接触面3210、3220(见图6)则皆位于前段;如图所示,各前段的接触面3210、3220彼此间隔并排成一平面,发光模块4则设置于散热结构3上并与这个平面邻接,使载板41的另一面邻接于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的前段而利于导热。
[0068]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的后段则皆连接于散热器5而导热,于本实施例中以具有多个散热鳍片51的散热器5为例进行说明;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的后段皆穿插于各散热鳍片51。
[0069]如图5所示,由于散热结构3的各热管列32的对应部323彼此形成交错型排列,因此,各第一热管321和各第二热管322之间乃形成有如图所示的非直线状的无效区33,无效区33以外的部分则属于热管的有效范围(未标不符号)。
[0070]如图6所不,载板41具有彼此相对的前述一面和前述另一面,各发光兀件42在载板41的另一面分别形成多个发热点411,各发热点411则接触于各第一热管321的接触面3210和各第二热管322的接触面3220而导热。
[0071]如图5和图6所示,以其中任一热管列32的第一热管321和第二热管322而言,将有许多发光元件42落在无效区33内,导致落在无效区33内的发光元件42的热无法直接传导给相接触的第一热管321或第二热管322。
[0072]此时,如图5所示各热管列32中由上往下数的第二、四、六列热管列32,其各第二热管322的相邻端3221虽位于无效区33内,但因为第一、三、五列热管列32相邻于第二、四、六列热管列32,因此,第二、四、六列热管列32位于无效区33内的发光元件42的热,将能以最近的距离传导给相邻的第一、三或五列热管列32散热。
[0073]至于第二、四、六列热管列32中,亦位于无效区33内的各第一热管321的相邻端3211,以其中任一位于距离有效范围最远处的发光元件421为例来说明,其与有效范围之间最近的距离D2仅只5.1mm(即其与相邻的第一、三或五列热管列32之间的最近距离),小于现有散热结构I的距离Dl (7.5mm),因此缩短发光元件421的热传导距离,大幅改善散热效能。
[007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较于先前技术具有以下功效:借由散热结构3的各热管列32的对应部323彼此形成交错型排列,以让位于无效区33内的发光元件42、421,都能在最短距离内利用相邻热管列32的有效范围来导热,从而缩短位于无效区33内的发光元件42,421的热传导距离,改善散热效能。
[0075]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交错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热体;以及 至少二热管列,彼此并排,各该热管列包含彼此排成列状且皆设于该导热体的一第一热管和一第二热管,该第一热管的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一端之间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一对应部,至少二该热管列之间的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列为多个并排设置,任相邻二该热管列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被包设于该导热体内,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皆具有自该导热体裸露的一接触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型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散热器,各该第一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各该第二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亦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
5.一种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散热结构,包含:一导热体和至少二热管列,至少二该热管列彼此并排,各该热管列包含彼此排成列状且皆设于该导热体的一第一热管和一第二热管,该第一热管的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一端之间彼此对应而于其间形成一对应部,至少二该热管列之间的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以及 一发光模块,设置于该散热结构上,该发光模块包含一载板和电性配设于该载板的一面的多个发光兀件,各该发光兀件在该载板相对于该一面的一另一面分别形成多个发热点,各该发热点对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接触而导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列为多个并排设置,任相邻二该热管列的该对应部彼此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被包设于该导热体内,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皆具有自该导热体裸露的一接触面,各该发热点接触于各该第一热管的该接触面和各该第二热管的该接触面而导热。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和该第二热管皆设置于该导热体上,各该发热点对应各该第一热管和各该第二热管接触而导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热管列的该第一热管的该一端与该第二热管的该一端之间彼此对应邻接或彼此对应间隔而形成该对应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交错型散热结构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结构进一步包含一散热器,各该第一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各该第二热管的远离于该一端的部分亦连接于该散热器而导热。
【文档编号】F21V29/00GK204062945SQ201420440580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6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6日
【发明者】陈羽萱 申请人:陈羽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