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改善光源亮线的背光源。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背光源零部件中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正反面结构不同,这些膜片只有按正确的方式装配才能满足产品的光学效果要求。一般的背光源设计时,为了防止膜片组装时装反,会在膜片外形上设计方形耳朵用于防呆,同时在白胶壳上设计放置膜片耳朵的方形凹槽防止膜片与白胶壳装配时产生干涉;但白胶壳增加方形凹槽设计后,由于白胶壳为白色具有反射光的特性,当光线进入白胶壳方形凹槽区域时,光线在白胶壳凹槽边沿形成多次反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亮度叠加导致该区域聚光产生亮线,影响背光源的整体发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在装配时能起防装反作用,同时也能改善胶壳凹槽区域出现的亮线不良效果的背光源。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固定膜片双面胶、上增光膜、下增光膜、散光膜、用于支撑整个组件的胶壳、导光板、反光膜、FPC双面胶、光源组件及铁框组成,所述光源组件由FPC和LED光源组成;
所述胶壳上设置有导光板槽和膜片槽,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FPC上组成用于提供光源的光源组件,所述光源组件通过所述FPC双面胶固定于所述胶壳上,所述导光板安置于所述胶壳导光板槽中用于将所述LED光源的光导向整个背光源视区,所述反光膜反射面贴附在所述导光板网点面用于将底部光线反射回到导光板提升光的使用率,所述散光膜粗面朝上放置于所述胶壳膜片槽中,并同所述导光板出光面接触用于将背光源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所述下增光膜棱镜面朝上安置在所述散光膜上,所述上增光膜棱镜面朝上安置在所述下增光膜上,所述铁框套置于所述胶壳上并固定在一起,用于防止所述导光板及反光膜移位并对整体结构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所述散光膜上设置有卡体,所述卡体为梯形。
进一步地,所述胶壳上的膜片槽为梯形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卡体及改善产品亮线不良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膜片的卡体结构至少为1个,所述卡体根据需要设置成不同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源将背光源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卡体以及胶壳放置卡体凹槽设计为梯形,使光线在胶壳凹槽区域的反射角度改变,当光线进入胶壳凹槽区域时,由于反射角度的改变只经一次反射即进入背光源视区,光线反射次数的减少能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亮度叠加次数减少,从而达到改善白胶壳凹槽区域亮线的目的,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源设计方案,改善背光源的光学效果好,在实际生产时也很容易实现,有效地节约了生产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的分解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的胶壳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的增光膜的卡体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背光源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附图仅供参考和说明使用,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源,包括固定膜片双面胶(1)、上增光膜(2)、下增光膜(3)、散光膜(4)、用于支撑整个组件的胶壳(5)、导光板(6)、反光膜(7)、FPC双面胶(8)、光源组件(9)及铁框(1 0)组成,所述光源组件(9)由FPC(10)和LED光源组成(11);
所述胶壳上设置有导光板槽和膜片槽,所述LED光源焊接在所述FPC上组成用于提供光源的光源组件(11),所述光源组件(11)通过所述FPC双面胶固定于所述胶壳上,所述导光板安置于所述胶壳导光板槽中用于将所述LED光源的光导向整个背光源视区,所述反光膜反射面贴附在所述导光板网点面用于将底部光线反射回到导光板提升光的使用率,所述散光膜粗面朝上放置于所述胶壳膜片槽中,并同所述导光板出光面接触用于将背光源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所述下增光膜棱镜面朝上安置在所述散光膜上,所述上增光膜棱镜面朝上安置在所述下增光膜上,所述铁框套置于所述胶壳上并固定在一起,用于防止所述导光板及反光膜移位并对整体结构进行固定。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和所述散光膜上设置有卡体13(行业内称之为“防呆耳朵”,如图4所示),所述卡体为梯形。
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壳上的膜片槽为梯形凹槽,用于卡入所述卡体及改善产品亮线不良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膜片的卡体结构为1个,所述卡体根据需要设置成不同尺寸。
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源膜片卡体放置在胶壳凹槽中进行配套使用,由于膜片卡体外形为梯形结构不对称可以有效防止膜片装反,同时由于市场上常见LED的发光角度一般为120°,根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部分离胶壳凹槽较近的LED光线会传播到胶壳凹槽区域,而胶壳为白色具有反射光的特性,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加入射角等于反射法线与反射面的夹角即为90°,并且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夹角增大时,入射角与反射角会减小。因此在LED光源入射光线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把胶壳凹槽改为梯形时,会使入射光与反射面之间夹角变大使入射角减小同时反射角也变小,进入胶壳凹槽区域的光源只在白胶壳凹槽的一个反射面经一次反射即进入背光源的视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亮度叠加次数减少从而达到改善白胶壳凹槽区域亮线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源将背光源的上增光膜、下增光膜及散光膜卡体以及胶壳放置卡体凹槽设计为梯形,使光线在胶壳凹槽区域的反射角度改变,当光线进入胶壳凹槽区域时,由于反射角度的改变只经一次反射即进入背光源视区,光线反射次数的减少能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亮度叠加次数减少,从而达到改善白胶壳凹槽区域亮线的目的,本申请所提供的背光源设计精巧,加工成本低,改善背光源的光学效果好,在实际生产时也很容易实现,有效的节约了生产加工成本。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