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元件、灯条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8089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光元件、灯条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元件、包括该发光元件的灯条结构、包括该灯条结构的背光模组及包括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灯条结构采用的发光元件如图1中所示,发光元件11主要包括支撑件113和发光主体111。当发光元件11固定在灯条结构20的电路板上时,由于制程精度等原因,造成灯条结构20上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存在偏移现象,主要包括位置偏移和角度偏移,位置偏移的偏移量一般小于2mm,角度偏移的偏移角度一般小于3°,但无论哪种偏移均会导致灯条结构20与导光板组装时,灯条结构20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产生缝隙,造成能量损失,以至影响显示器件画面的均一性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元件、灯条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光元件,包括发光主体和支撑件,所述发光主体上形成有发光面,其中,所述发光元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发光主体和所述支撑件之间,以将所述发光主体和所述支撑件连接,且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发光主体背离所述发光面的表面上,所述发光元件能够通过所述支撑件固定在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发光元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弹性件,且每个所述弹性件的外边缘与所述发光主体的边缘对齐。

优选地,每个所述弹性件沿所述发光主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式:

1.0mm≤L≤1.5mm,

其中,L为所述弹性件沿所述发光主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的厚度满足以下关系式:

0.5mm≤W≤0.8mm,

其中,W为所述弹性件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及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的负极电连接,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均嵌入到所述支撑部内,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均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外部,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发光主体的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分别穿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发光主体电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前文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光元件,每个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面垂直,每个所述发光元件通过所述支撑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路板包括柔性电路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灯条结构和导光板,其中,所述灯条结构包括前文所述的灯条结构,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所述灯条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

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遮光片,所述背板包括顶板、底板和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的侧板,所述顶板、所述底板和所述侧板形成空腔,所述灯条结构和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空腔中,所述侧板平行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所述底板和所述顶板均垂直于所述发光元件的发光面,所述遮光片贴合在所述顶板朝向所述底板的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元件通过设置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伸缩可以调整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位置,实现了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可调节的功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元件应用于灯条结构中时可以使得位于同一灯条结构上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通过弹性件的变形而位于同一平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灯条结构与导光板组装时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产生缝隙的问题,避免了能量损失,进而使得显示器件的显示画面达到均一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灯条结构及发光元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调整后的灯条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发光元件调整前的灯条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11、发光元件;111、发光主体;112、弹性件;113、支撑件;20、灯条结构;21、电路板;30、导光板;31、背板;311、顶板;312、底板;313、侧板;314、空腔;32、遮光片;33、灯条固定胶带;34、反射片;35、光学膜材;36、遮光胶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光元件11,如图2所示,包括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发光主体111上形成有发光面,其中,发光元件11还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112,弹性件112位于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之间,以将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连接,且弹性件112位于发光主体111背离所述发光面的表面上,发光元件11能够通过支撑件113固定在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元件可以应用于灯条结构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每个灯条结构包括多个发光面朝向一致的发光元件。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光元件中,发光主体和支撑件之间设置弹性件,通过弹性件的伸缩可以调整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位置。当包括所述发光元件的灯条结构应用于背光源中时,位于同一灯条结构上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可以通过弹性件的变形而位于同一平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不在同一平面上导致灯条结构与导光板组装时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产生缝隙的问题,避免了能量损失,进而使得包括所述背光源的显示器件的显示画面达到均一性的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发光元件11的所述发光面的位置进行调节,作为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发光元件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弹性件112。例如,若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为矩形,可以在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之间靠近四个角部的位置各设置一个弹性件112,这样可以通过调节四个角部的位置对发光元件11的所述发光面的位置进行调整。还可以在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之间沿相同的方向设置多个弹性件112,图3所示的发光元件11在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之间沿同一方向设置了3个弹性件112。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发光元件11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弹性件112,且每个弹性件112的外边缘与发光主体111的边缘对齐。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发光元件11的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之间设置了两个弹性件112,两个弹性件112的外边缘分别与发光主体111的边缘对齐。通过将两个弹性件112设置在靠近发光主体111的两个边缘部位,可以通过分别伸缩两个弹性件112对发光元件11的所述发光面的左右两侧的平整度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左”和“右”仅指本实用新型附图中所示的结构图中的方位。

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弹性件112的外边缘是图4中所示的与发光主体111的边缘对齐且朝向发光元件11外部的表面,而弹性件112的内边缘则是指两个弹性件112相对的表面。

当发光元件11包括两个弹性件112时,为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发光元件11的所述发光面的位置且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进一步优选地,每个弹性件112沿所述发光主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满足以下关系式:1.0mm≤L≤1.5mm,其中,L为所述弹性件沿所述发光主体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弹性件112的尺寸L以图4所标示的L为例。

为了能够有效的调整发光元件11的所述发光面的位置,对弹性件112的厚度做了限定,具体地,弹性件112的厚度满足以下关系式:0.5mm≤W≤0.8mm,其中,W为所述弹性件的厚度。弹性件112的厚度W以图4所标示的W为例。

发光元件11能够通过支撑件113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具体地,支撑件113包括支撑部及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的正极电连接,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发光主体的负极电连接,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分别用于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部分以及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之间的部分均嵌入到所述支撑部内,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二连接端均位于所述支撑部的外部,弹性件112设置在所述支撑部朝向发光主体111的表面上。

可以理解的是,若要实现发光元件11的发光功能,需要将发光主体111和支撑件113进行电连接,支撑件113上设置有与所述电路板的焊盘进行连接的所述正极管脚和所述负极管脚,发光元件11能够通过所述正极管脚和所述负极管脚实现与所述电路板的电连接,当所述电路板上有电信号时发光元件11能够导通实现发光的功能。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正极管脚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主体111的正极连接,所述负极管脚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主体111的负极连接,而所述正极引脚介于两端的部分和所述负极引脚介于两端的部分均嵌入到所述支撑部中,还应当理解的是,所述正极引脚和所述负极引脚分别嵌入到所述支撑部的部分之间电绝缘。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为了实现发光元件11的发光功能,所述正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和所述负极引脚的第一连接端分别穿过弹性件112与发光主体111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弹性件112可以由一些导电橡胶或导电硅胶等导电材料制成,此时若发光元件11包括两个弹性件112,则每个弹性件112可以通过注塑等方式形成在支撑件113与发光主体111之间,其中一个弹性件112与支撑件113接触的一端可以直接与支撑件113的所述正极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主体111的正极连接,另一个弹性件112与支撑件113接触的一端可以直接与支撑件113的所述负极管脚连接,另一端与发光主体111的负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弹性件112采用非导电材料制成,还可以通过一些导电软线将发光主体111与支撑件113进行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元件,通过在发光主体与支撑件之间设置弹性件,可以实现对发光元件发光面的位置进行调节,针对灯条结构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可以通过调节发光元件实现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制程精度等原因造成的发光元件固定在灯条结构的电路板上时产生的歪斜等问题,从而实现灯条结构与导光板组装时,灯条结构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良好贴合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灯条结构,包括电路板和设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的多个发光元件,其中,所述发光元件为前文所述的发光元件11,每个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与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面垂直,每个发光元件11通过支撑件113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条结构20,包括多个设置在电路板21上的发光元件11,发光元件11设置有弹性件112,在发光元件11通过支撑件113固定在电路板21上后,如果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未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弹性件112的调整使得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位于同一平面,这样可以保证灯条结构20与导光板30组装后,灯条结构20的发光面与导光板30的入光面之间没有缝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发光元件的贴装导致的发光元件的发光面与导光板之间产生缝隙最终造成能量损失或显示画面不均一的问题发生。

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为了方便灯条结构20的安装,电路板21包括柔性电路板。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元件11可以采用贴片封装的形式焊接在电路板21上。发光元件11的管脚焊接方向与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垂直。

以图6所示的灯条结构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调节发光元件11中的弹性件112实现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图6示出了所述灯条结构中的三个发光元件,其中位于中间的发光元件11是不需要调整的,位于两边的发光元件11以中间发光元件11为标准进行调整。图6中的发光元件11安装在灯条结构20的电路板上后,图6中左侧发光元件11是位置偏移,其位置偏上,因弹性件112可被压缩,压缩后与位于中间的发光元件11趋于一致,即发光面在同一个面上。左侧发光元件11的弹性件112被压缩,弹性件112压缩后的厚度尺寸W1=W-A,其中W是弹性件112自然状态的厚度,A是偏移量;图中右侧是发光元件11发生了角度偏移,Alpha为偏移角度,发生角度偏移的发光元件11中设置了两个弹性件112,其中靠左边缘设置的弹性件112被压缩,该弹性件112面积约为S1=S-1/2W2sin(Alpha),靠右边缘设置的弹性件112被拉伸,该弹性件112面积约为S2=S+1/2W2sin(Alpha)。将调整后的灯条结构与导光板组合后,能有效纠正当前制程精度无法避免的发光元件的位置偏移和角度偏移,使得与导光板入光面接触的每一个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趋于同一平面上,这样能有效保证背光源模组和液晶显示器的辉度规格要求和均一性要求。

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述的“左”和“右”是指图6中所示的结构示意图中发光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中,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条结构和导光板,所述灯条结构包括前文所述的灯条结构20,导光板30包括入光面,灯条结构20设置在导光板30的入光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采用的灯条结构能够调整发光面位于同一平面,使得灯条结构的发光面和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不再存在缝隙,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灯条结构的发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由于存在缝隙而引起的一些显示画面均一性达不到标准等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由于灯条结构20设置在导光板30的入光侧,灯条结构20的所述电路板上设置的多个发光元件11由于采用了前文所述的发光元件11,因而灯条结构20的发光面位于同一平面并与导光板30的入光面平行且相对设置。

如图7所示,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31和遮光片32,背板31包括顶板311、底板312和连接顶板311和底板312的侧板313,顶板311、底板312和侧板313形成空腔314,灯条结构20和导光板30设置在空腔314中,侧板313平行于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底板312和顶板311均垂直于发光元件11的发光面,遮光片32贴合在顶板311朝向底板312的表面上。

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灯条固定胶带33,灯条固定胶带33设置在灯条结构20的安装面与导光板30朝向底板312的表面之间,将灯条结构20与导光板30进行固定。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反射片34,反射片34贴合在底板312朝向导光板30的表面上,且与导光板30朝向底板312的表面相邻设置。反射片34能够将由导光板30入光面射入的光线反射,使得反射的光线经由出光面射出。

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包括光学膜材35和遮光胶带36等,光学膜材35设置在导光板30的出光面,能够增强出射光线的强度等。遮光胶带36设置在背板31的外侧,且位于导光板30出光面的一侧,能够防止漏光等。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背光模组还可以根据需要增加一些零部件,此处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前文所述的任意一种背光模组。

具体地,所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面板、电子纸、OLED面板、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数码相框、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由于其背光模组中的灯条结构采用了前文所述的发光元件,因此可以使得显示装置的显示画面能够达到均一性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