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6642发布日期:2019-03-02 00:40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经由荧光体膜而将光源部的光向显示面板照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平板显示器的代表的液晶显示器(lcd)不仅在中型面板或者小型面板的领域中使用,在tv用等大型面板的领域中也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液晶显示器中,在显示面板的背侧配置光学部件,经由光学部件而将光源部的光向显示面板照射并显示图像。

在显示面板中,例如在两个玻璃基板之间夹设液晶层,在前侧的玻璃基板的内表面形成有彩色滤光片,在背侧的玻璃基板的内表面形成有tft(thinfilmtransistor)。一个像素(pixel)由具有r、g、b的彩色滤光片的三个子像素构成。

另外,作为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公开有使用qd(quantumdot:量子点)膜的显示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qd膜是含有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的荧光体膜,并具有将单一的波长的激发光变换为多个波长(蓝色、绿色、红色等)的发光的颜色变换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件

专利文献1:特表2013-5440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以往的显示装置而言,来自光源部的光相对于qd膜的入射面以各种角度入射。从入射面进入qd膜的内部的光在qd膜的内部的光路的长度(光路长)根据入射角而不同。光路长越长,激发金属微粒子的机会越增加,作为其结果,红色和/或绿色的发光的量变多。这样,从qd膜的射出面射出的光根据光路长之差而产生发光色的不同,因此在qd膜的射出面产生颜色不均。

本发明是鉴于这种状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颜色不均的产生的显示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在来自光源部的光透过了荧光体膜后到达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从上述光源部至上述荧光体膜之间具备光路变更部件,所述光路变更部件报变更从该荧光体膜的入射面进入的光在该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颜色不均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棱镜膜的光路变更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以往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颜色不均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亮度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色度(y坐标)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100具备:作为显示图像(包括视频。)的面板的液晶面板10、设置于液晶面板10的背侧并将图像的显示所需要的光向液晶面板10照射的背光源单元30等。此外,图1中,构成显示装置100并覆盖液晶面板10等的外框等部件为了方便而省略。在本说明书中,关于方向的用语“前”侧是指显示装置100的图像显示方向,将前侧的相反方向称为背侧。

液晶面板10具备未图示的液晶层、夹持该液晶层的透光性的前面基板12以及背面基板13、以及分别设置于前面基板12以及背面基板13的外侧的一对偏振板11、14等。在前面基板12的内表面形成有彩色滤光片,一个像素(像素)由具有r、g、b的彩色滤光片的三个子像素构成。在背面基板13的内表面,数据线以及扫描线沿纵横方向以矩阵状布线,在数据线与扫描线交叉的位置分别配设有tft(thinfilmtransistor)。另外,在背面基板13的周边形成驱动数据线以及扫描线的驱动电路。通过将来自设置于背光源单元30的后述的led33的光向液晶面板10照射并利用液晶层对照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调制,从而能够按像素对透过一对偏振板11、14的光量进行控制,显示规定的图像。在本说明书中,将构成液晶面板10的两个基板中的存在于前侧以及背侧的基板分别称为前面基板以及背面基板。

背光源单元30(光源部)具备在前侧具有开口部的箱状的机壳31、固定于机壳31的底板的基板32、以及在基板32之上以规定的间隔以格子状安装的多个led(光源)33等。多个led33的配置只要是格子状则无特别限定,不仅可以是纵横方向的所谓的矩阵状也可以是交错格子。另外,基板32的边缘区域的led33的配置(排列的朝向以及间距)也可以与中央区域的led33的配置稍微不同。

光学部件20配置为在机壳31的开口部与基板32对置。光学部件20例如将多个光学膜层叠而形成,使来自多个led33的光均匀。光学部件20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led33具备:蓝色led、以及以覆盖蓝色led的方式设置的二次透镜。从蓝色led射出的光通过二次透镜而扩散。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20的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光学部件20从安装有多个led33的基板32隔开规定的距离的间隔而配置。光学部件20从接近液晶面板10的位置依次层叠:在与液晶面板10接近的表面形成了凹凸状的曲面的聚光部件21、荧光体膜22、作为光路变更部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棱镜膜23、以及具有设置有微小的凹凸的表面的扩散片24。棱镜膜23以在其前侧的表面沿一个方向形成多个脊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槽,该多个脊的相对于上述方向(也称为槽的朝向。)的垂直方向的截面具有使多个等腰三角形沿着其底边连结而成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脊位于接近荧光体膜22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棱镜膜23。

即,棱镜膜23配置于荧光体膜22与led33之间。荧光体膜22具有入射面221以及射出面222。图2示出构成光学部件20的部件(聚光部件21、荧光体膜22、棱镜膜23、扩散片24)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但本实施方式的功能通过不可图示的程度的厚度的空气层存在于各部件之间而发挥。

荧光体膜22是含有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的荧光体膜,在来自led33的蓝色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行进时,激发金属微粒子而生成红色和/或绿色的光。据此,客观地说,荧光体膜22具有使向内部进入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和/或绿色的光并向外部放出的功能(颜色变换功能)。与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蓝色光的光路长(也称为光路长度。)变长对应地,激发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的机会增加,因此由于金属微粒子而从蓝色光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的光量变多。荧光体膜22能够通过与彩色滤光片的组合而生成用于实现白色的颜色成分(红色、绿色、蓝色)。

图3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棱镜膜23的光路变更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来自led33的射出光扩散,但在图3中,为了容易理解光路变更,为了方便,图示出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射出的光p1、以及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射出的光p2。

如图3所示,来自led33的蓝色的光p1垂直地入射于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从入射面221进入了荧光体膜22的蓝色光亦即光p1客观上在透过荧光体膜22时,通过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将该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在这种情况下,光p1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与荧光体膜22的厚度(从入射面221至射出面222的距离:图中为附图标记d1)相等。光p1作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光谱适当地组合而成的白色光,从聚光部件21朝向液晶面板10照射。

另一方面,来自led33的蓝色的光p2在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入射前,通过棱镜膜23被变更光路。即,通过棱镜膜23,光p2沿着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的光路变更为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垂直地入射。在变更了光路后,进入了荧光体膜22的蓝色光亦即光p2,客观上在透过荧光体膜22时,通过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将该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在这种情况下,光p2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与荧光体膜22的厚度(图中为附图标记d1)相等。而且,光p2也与光p1同样,作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光谱适当地组合而成的白色光,从聚光部件21朝向液晶面板10照射。此外,从聚光部件21朝向液晶面板10照射的光具有一定程度的广度而扩散,但在图3中,为了方便,用r、g、b的箭头表示。

在没有棱镜膜23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那样,光p2沿着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的光路无变更而从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因此光p2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图中附图标记d2所示的长度)比d1长(d1<d2)。

如上述那样,棱镜膜23对从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进入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即,棱镜膜23在来自led33的光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由此对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的入射角进行变更,从而对从入射面221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的光(例如图3中的光p2)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

通过具备棱镜膜23,从而能够对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因此能够变更光的变换量,从而能够抑制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颜色不均。此外,光的变换量是指通过荧光体膜22的颜色变换功能变换波长的光的量(例如,将led33射出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的量)。

另外,针对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以不同角度行进的光(例如图3中的光p1、p2),棱镜膜23在光向入射面221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得进入后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即,棱镜膜23在来自led33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上入射前,变更该光的光路,由此对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上的入射角进行变更,作为其结果,以使进入荧光体膜22的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的方式变更光路。

棱镜膜23由于使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行进的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因此能够使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之差变小,从而能够抑制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颜色不均。

另外,棱镜膜23在光向入射面221入射前变更光路,以使得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与朝向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由此,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因此能够缩小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之差,从而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颜色不均。图2以及图3示出由聚光部件21、荧光体膜22、棱镜膜23、扩散片24这四个部件构成的光学部件20,但为了抑制光学部件20的前表面的亮度不均,也可以进一步在聚光部件21层叠片材层。具体而言,也可以将用于缓和基于聚光部件21的聚光的程度的扩散片、用于进一步增强基于聚光部件21的聚光的程度的聚光片、反射板、偏振光片等层叠于聚光部件21。

图4是表示以往的光学部件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以往的光学部件从接近液晶面板的位置依次配置:在与液晶面板接近的表面形成了脊的棱镜膜、荧光体膜、在表面设置了微小的凹凸的扩散片。

如图4所示,来自led的蓝色的光p1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垂直地入射。从入射面进入荧光体膜的蓝色光亦即光p1,客观上在透过荧光体膜时,通过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将该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在这种情况下,光p1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与荧光体膜的厚度(图中为附图标记d1)相等。光p1作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光谱适当地组合而成的白色光,从棱镜膜朝向液晶面板照射。

另一方面,来自led的蓝色的光p2沿着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的光路未变更而从荧光体膜的入射面向荧光体膜的内部进入。因此,光p2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图中附图标记d2所示的长度)比光p1的光路长d1长。如上述那样,若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则通过发光性的金属微粒子而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的光的变换量变多,因此从荧光体膜的射出面射出的光的红色(r)以及绿色(g)的成分变多,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光谱的平衡变得不适于白色光的生成。

图5是表示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面1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5中将显示面1的微小区域a放大而图示。微小区域a例如是背光源装置的led的几个间距见方的大小。如图5所示,颜色不均由于区域2和区域3出现而产生。区域2是位于led的正面的区域,cie色度图的色度比较小,是呈所谓的“蓝色”的区域。区域3是包围位于led的正面的区域的区域,色度比较大,是呈所谓的“黄色”的区域。这样的区域2以及区域3与led的间距对应地出现,因此图5所示那样的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显示品质不良。此外,图5中,为了方便,以两个区域表示色度的不同,但实际上表示色度连续变化的区域。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棱镜膜23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从入射面221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的光的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变短。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接近朝向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显示面1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在图6中也将显示面1的微小区域a放大而图示。微小区域a例如是背光源单元30的led33的几个间距见方的大小。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减少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因此能够对从包围位于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led33的正面的区域的区域射出的光的红色成分和/或绿色成分的量进行抑制,使该光的成分平衡接近从位于led33的正面的区域射出的光的成分平衡。作为其结果,能够缩小微小区域a中的色度的差别,能够成为色度大致相同的区域4,因此能够抑制颜色不均的产生。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学部件20的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图2所示的结构的不同点在于以使脊位于接近扩散片24的位置的方式配置棱镜膜23。即,与图2的情况比较,使棱镜膜23的前面以及背面反转。将如图7所示的作为光路变更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棱镜膜23那样,脊位于接近扩散片24的位置的情况称为棱镜反转。

另外,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棱镜膜23的光路变更的一个例子。来自led33的射出光扩散,但在图7中,为了容易理解光路变更,为了方便,图示出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p3、以及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p4。

如图7所示,来自led33的蓝色的光p4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斜入射。将从入射面221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的光p4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设为d4。

另一方面,来自led33的蓝色的光p3在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入射前,通过棱镜膜23变更光路,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斜入射。将来自led33的蓝色的光p3未被光路变更而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垂直入射的情况下的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设为d3。光路长d3与荧光体膜22的厚度相等。被棱镜膜23变更了光路的光p3从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由此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比d3长,能够接近蓝色的光p4的光路长(图7中,用附图标记d4表示光p3的光路长。)。

如上述那样,棱镜膜23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朝向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即,针对来自led33的光沿着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行进的光(图7的光p3),棱镜膜23在向荧光体膜22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使该光从荧光体膜22的入射面221进入,使该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换句话说,能够使沿着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行进的光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接近朝向入射面221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33射出的光(图7的光p4)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

由此,对向入射面221垂直入射后向荧光体膜22的内部进入的光的量进行抑制,因此能够抑制从位于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led33的正面的区域射出的光的蓝色成分的量。

另外,通过对沿着入射面221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行进的光的光路进行变更而从入射面221进入,从而使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由此使在荧光体膜22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变多,因此能够使从对位于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led33的正面的区域进行包围的区域射出的光的红色成分和/或绿色成分的量变多,从而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22的射出面222的颜色不均。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光路变更部件的第一实施例的棱镜膜、以及作为光路变更部件的第二实施例的使前面以及背面反转的棱镜膜(棱镜反转)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光路变更部件不限定于这些。以下,对光路变更部件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图8的例子中,光路变更部件由两个棱镜膜23、25构成。即,如图8所示,以棱镜膜23的脊与棱镜膜25的脊以正交交叉的方式配置棱镜膜23以及棱镜膜25。两片棱镜膜23、25通过在两层之间存在空气层从而起到所希望的效果。即,如图8所示,从棱镜膜23的脊的顶点直至棱镜膜25的背面的距离a不是零。两片棱镜膜23、25也称为双棱镜膜。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图9的例子中,两片棱镜膜23、25一体形成。即,如图9所示,背侧的棱镜膜23的脊以其顶点被压溃的状态与前侧的棱镜膜25连续。也将一体形成的两片棱镜膜称为复合膜1(prismonprism)。另外,仅将棱镜膜23或者棱镜膜25的某一个称为棱镜膜。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0所示的微透镜膜26在基板表面以格子状形成有微小的透镜261。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结构的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将图11所示的光路变更部件称为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与上述的复合膜1(prismonprism)同样,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由棱镜膜23与微透镜膜26无缝隙地一体形成。在复合膜2中,背侧的棱镜膜23的脊以其顶点被压溃的状态与前侧的微透镜膜26连续。

图12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颜色不均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图12中,将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上述的两片棱镜膜、复合膜1(prismonprism)、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棱镜反转、棱镜膜以及微透镜膜,作为聚光部件(在与荧光体膜22的液晶面板10接近的表面设置的部件)而使用了两片棱镜膜、复合膜1(prismonprism)、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棱镜膜以及微透镜膜的情况的颜色不均以1~8的评价值来表示。评价值的数值越小则表示颜色不均越改善。此外,在图12中还记载有作为以往结构的扩散片也进行记载。此外,颜色不均的评价能够对从聚光部件向外部照射的光进行检测而实施。

如图12所示,例如,在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两片棱镜膜的情况下,无论聚光部件的种类如何,评价值均为1。另外,在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了棱镜膜的情况下,评价值为5~6。此外,在不使用光路变更部件的以往的情况下,无论聚光部件的种类如何,评价值均为8。根据图12可知,在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两片棱镜膜、复合膜1(prismonprism)、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棱镜反转、棱镜膜、微透镜膜、扩散片的情况下,相比以往的情况也可改善颜色不均。此外,将两片棱镜膜、复合膜1(prismonprism)、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棱镜反转、棱镜膜、微透镜膜、扩散片的哪一个作为光路变更部件,使用根据液晶面板10的尺寸或者种类、背光源单元30的led33的间距、led33与光学部件20之间的距离、作为目标的显示品质等级等来适当地决定即可。此外,如图12所示,通过取代棱镜膜而使用棱镜反转,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颜色不均。由于基于这样的结构的差异,无法容易地预测获得更优异的效果。

图13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亮度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光路变更部件以及聚光部件与图12的情况同样。将亮度的高低以1~4的评价值来表示。评价值的数值越大表示亮度越高。

如图13所示,例如,在作为聚光部件而使用两片棱镜膜,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复合膜2(micro-lensonprism)、棱镜反转、棱镜膜、微透镜膜、扩散片的情况下,评价值为4,亮度最高。另外,在作为聚光部件而使用复合膜1(prismonprism),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微透镜膜的情况下,评价值也为4,亮度最高。另外,根据图13可知:若作为聚光部件,相比微透镜膜而选择两片棱镜膜,作为光路变更部件,相比两片棱镜膜而选择微透镜膜,则存在亮度变高的趋势。即,可以说,若将图中靠近左侧的部件选择为聚光部件,将图中靠近下侧的部件选择为光路变更部件,则有亮度变高的趋势。作为聚光部件或者光路变更部件使用哪一个部件根据规定的亮度而适当地决定即可。

图14是表示基于本实施方式的光路变更部件的色度(y坐标)的评价数据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所使用的光路变更部件以及聚光部件与图12以及图13的情况相同。将色度y的大小以1~5的评价值表示。评价值的数值越大则表示色度y越大。即,评价值的数值越大则越接近黄色,数值越小则越接近蓝色。如图14所示,色度y具有基本不依赖于光路变更部件种类的趋势。另外,作为聚光部件,具有相比微透镜膜而使用两片棱镜膜(即,图14中靠左侧的聚光部件)的情况下色度y更大并接近黄色的趋势。作为聚光部件而使用哪个部件根据规定的色度y而适当地决定即可。另外,具有以下趋势,即作为光路变更部件而使用哪个部件,色度y的评价值均不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谓的正下方型背光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应用侧光型背光源。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是在来自光源部的光透过了荧光体膜后到达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在从上述光源部直至上述荧光体膜之间,具备对从该荧光体膜的入射面进入的光在该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的光路变更部件。

在来自光源部的光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入射前,通过光路变更部件来变更光路,由此对荧光体膜的入射面的入射角进行变更,从而对从入射面进入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

通过具备光路变更部件,从而能够对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例如,由于能够对从荧光体膜的入射面进入的光的光路进行变更而对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进行变更,所以能够对光的变换量(例如将光源部射出的蓝色光的一部分变换为红色光和/或绿色光时的变换量)进行变更,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颜色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光路变更部件针对朝向上述入射面以不同角度行进的光进行光路变更,以使进入上述荧光体膜后的在该荧光体膜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

光路变更部件针对来自光源部的光朝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以不同角度行进的光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光路变更,即,在向荧光体膜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而使荧光体膜的入射面上的入射角变更,使进入荧光体膜的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

光路变更部件针对朝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以不同角度行进的光,缩小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各光路长之差,因此能够缩小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之差,作为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颜色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光源部具备:与上述荧光体膜对置配置的基板;和配置在该基板上的多个led(光源),在上述基板与荧光体膜之间具备使上述光源部的光扩散的扩散部件,上述光路变更部件配置于上述荧光体膜与上述扩散部件之间。

来自配置在基板上的led的光在透过了扩散部件后,通过光路变更部件而使光路变更。通过利用光路变更部件来变更光路,从而变更在荧光体膜的入射面的入射角,能够改变进入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光路变更部件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朝向上述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上述led射出的光在上述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与朝向上述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上述led射出的光在上述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

例如,光路变更部件在来自光源部的光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入射前变更其光路,缩小来自基板上的led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入射面的入射角之差。由此,向荧光体膜的内部进入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之差变小,因此能够缩小光的变换量之差,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颜色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光路变更部件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朝向上述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上述led射出的光在上述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短。

光路变更部件针对朝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向荧光体膜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使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短。即,能够使朝向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接近朝向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由此,能够减少朝向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的变换量。作为其结果,能够对从包围位于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led的正面的区域的区域射出的光的红色成分和/或绿色成分的量进行抑制,而接近从位于led的正面的区域射出的光的成分,因此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颜色不均。

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上述光路变更部件对光路进行变更,以使朝向上述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上述led射出的光在上述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

光路变更部件针对朝向荧光体膜的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向荧光体膜入射前对光路进行变更,而使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即,能够使朝向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接近朝向入射面中的斜入射的方向而从led射出的光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由此,由于对在向入射面垂直入射后向荧光体膜的内部进入的光的量进行抑制,所以能够对从位于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led的正面的区域射出的光的蓝色成分的量进行抑制。

另外,通过对沿着入射面中的垂直入射的方向行进的光的光路进行变更使其入射面进入,使在荧光体膜的内部的光路长变长,从而使在荧光体膜的光的变换量变多,因此能够使从包围位于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led的正面的区域的区域射出的光的红色成分和/或绿色成分的量变多,从而能够抑制在荧光体膜的射出面的颜色不均。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面板(显示面板)

11、14偏振板

12前面基板

13背面基板

20光学部件

30背光源单元(光源部)

31机壳

32基板

33led

21聚光部件

22荧光体膜

23、25棱镜膜(光路变更部件)

24扩散片

26微透镜膜(光路变更部件)

100显示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