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3829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和压板组装于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进料装置、弹性片进料装置、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用于抓取压板的第一机械臂、用于抓取弹性片的第二机械臂和用于装配压板与弹性片的旋转装配台,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之间;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两侧;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可以将弹性片和压板通过设备进行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的耽误,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说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空调压缩机上的过载保护器中的弹性片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0002]过载保护器常用于安装在动力传动的主、被动侧之间,当发生过载故障时(扭矩超过设定值),扭矩限制器便会产生分离,从而有效保护了驱动机械以及负载;常见形式为--磨擦式扭矩限制器以及滚珠式扭矩限制器。
[0003]过载保护器中装有弹性片和压板,通常都需要将弹性片和压板组装好后再装入过载保护器中,目前弹性片和压板组装都需要通过人工来操作,生产效率较低,同时耽误较多人工、耗时耗力,增加了生产成本。
[0004]因此,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的耽误、降低生产成本的弹性片组装设备亟待出现。

【发明内容】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 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的耽误、降低生产成本的弹性片组装设备。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和压板组装于一体,包括压板进料装置、弹性片进料装置、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用于抓取压板的第一机械臂、用于抓取弹性片的第二机械臂和用于装配压板与弹性片的旋转装配台,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之间;
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两侧。
[0007]优选的,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包括压板料仓、推料手和压板提升机构,在所述压板料仓上设置有多组卡设压板的第一立柱;
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识别装置之间设置有一组阻挡压板的第二立柱;
所述压板提升机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立柱相对应;
所述推料手工作端与所述压板相匹配。
[0008]优选的,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包括弹性片料仓和弹性片提升机构,在所述弹性片料仓上设置有多组套设弹性片的第三立柱,所述弹性片提升机构设置于靠近所述旋转装配台一侧。
[0009]优选的,所述识别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压板的待加工工位和用于将压板从所述第二立柱处移动到所述待加工工位的第三机械臂,还包括识别并将压板旋正的翻转机构。
[0010]优选的,所述旋转装配台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弹性片通孔相匹配的3个浮动针,在每靠近所述浮动针附近还设置有固定顶针,在所述浮动针上装设有弹簧。
[0011]优选的,所述压板料仓和所述弹性片料仓均为一圆盘,多组所述第一立柱中心共圆,多组所述第三立柱中心共圆。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机械臂设置有与压板外缘相匹配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机械臂设置有与弹性片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机械臂设置有与压板通孔相匹配的
第三夹持部。
[0013]优选的,所述推料手工作端设置有与所述压板凸起相匹配的凹槽。
[0014]优选的,所述每一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压板通孔的直径。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和压板组装于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进料装置、弹性片进料装置、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用于抓取压板的第一机械臂、用于抓取弹性片的第二机械臂和用于装配压板与弹性片的旋转装配台,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之间;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两侧;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可以将弹性片和压板通过设备进行组装,不需要再进行人工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的耽误,降低了生产成本。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发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的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的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实施例压板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实施例旋转装配台的局部示意图。
[0018]图中数字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压板进料装置 11.压板料仓 12.推料手 13.压板提升机构 131.提升气缸 132.顶板 14.第一立柱 15.第二立柱2.弹性片进料装置 21.弹
性片料仓 22.弹性片提升机构 23.第三立柱 3.识别装置 31.待加工工位 32.第三机械臂 33.翻转机构 4.第一机械臂 5.第二机械臂 6.旋转装配台 61.浮动针 62.固定顶针 63.弹簧 7.压板 71.通孔 72.凸起 8.弹性片 9.工作台。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20]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的耽误、降低生产成本的弹性片组装设备。
[0021]实施例,
如图1、如图2、如图3、如图4和如图5所示,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8和压板7组装于一体,包括压板进料装置1、弹性片进料装置2、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3、用于抓取压板7的第一机械臂4、用于抓取弹性片8的第二机械臂5和用于装配压板与弹性片的旋转装配台6,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9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未示出)电连接;所述识别装置3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6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I之间;所述压板进料装置I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2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6两侧。
[00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弹性片和压板通过设备进行组装,不需要再进行人工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的耽误,降低了生产成本。
[0023]所述压板进料装置I包括压板料仓11、推料手12和压板提升机构13,在所述压板料仓11上设置有多组卡设压板7的第一立柱14,所述压板料仓11为一圆盘,多组所述第一立柱14中心共圆,所述每一组第一立柱14之间设置有与压板通孔71相匹配的通孔(未示出);在所述第一立柱14和所述识别装置3之间设置有一组阻挡压板7的第二立柱15,所述压板提升机构13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立15柱相对应,所述推料手12工作端与所述压板7相匹配;通过旋转该圆盘式的压板料仓11,使得压板旋转到送料位置,即与所述推料手12相对应的位置。
[0024]上述方案中,所述压板提升机构13包括提升气缸131,在所述提升气缸131端部装设有顶板132,所述顶板132的大小与所述压板料仓11上通孔的大小相匹配,则所述顶板132的大小大于所述压板通孔71的大小,这样就可以将压板7向上顶起到预定的位置。
[0025]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推料手12工作端设置有与所述压板凸起72相匹配的凹槽,通过所述凸起72与所述凹槽的配合,使得推料手12将压板经过压板料仓11平稳的推到所述第二立柱15处,为下一步操作做准备;此处,所述推料手12工作端不限于凹槽,还可以为其他结构,在此,本发明不做任何限定,只要与所述压板形状相匹配即可。
[0026]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2包括弹性片料仓21和弹性片提升机构(该机构是怎样的,需与发明人进行沟通)22,在所述弹性片料仓21上设置有多组套设弹性片的第三立柱23,所述弹性片提升机构22设置于靠近所述旋转装配台6 —侧,所述弹性片料仓21均为一圆盘,多组所述第三立柱23中心共圆。
[0027]所述弹性片提升机构包括提升气缸(未示出)和梅花形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提升气缸顶端,在所述弹性片料仓21上设置有与所述梅花形挡板相匹配的梅花形通孔,所述梅花形通孔设置于每组第三立柱23的中心;所述梅花形挡板的大小大于所述弹性片中部通孔的大小,这样使得挡板将整摞的弹性片抬高到预定高度。
[0028]所述识别装置3包括用于放置压板7的待加工工位31和用于将压板从所述第二立柱15处移动到所述待加工工位31的第三机械臂32,还包括识别并将压板旋正的翻转机构33 ;所述待加工工位31包括3个顶针,所述3个顶针与压板7上的3个共圆的通孔相匹配,从而通过顶针将压板7进行固定。
[0029]所述旋转装配台6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弹性片通孔相匹配的3个浮动针61,在每靠近所述浮动针61附近还设置有固定顶针62,在所述浮动针62上装设有弹簧63。[0030]所述第一机械臂4设置有与压板7外缘相匹配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机械臂5设置有与弹性片8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机械臂32设置有与压板通孔71相匹配的第三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通过三爪手将压板7从外部进行固定住,所述第二夹持部和所述第三夹持部均是深入通孔内部,再将弹性片或者压板从通孔内撑起,达到固定的目的。
[0031]其工作原理是:装有弹性片的弹性片料仓21旋转至弹性片提升机构22上方停止,然后弹性片提升机构22将弹性片抬起到设计高度时,第二机械臂5运行取走一个弹性片放置到旋转装配台6之上,使得弹性片上的3个共圆通孔套设于所述浮动针61上,等待压板进行装配,第二机械臂5归位。
[0032]装有压板的压板料仓11旋转至与推料手12相对应的位置,所述推料手12将压板推至压板提升机构13上方停止,然后压板提升机构13将压板7抬到设计高度时,所述第三机械臂32取走一个压板7,将压板7放到待加工工位31,通过翻转机构33进行检测压板的正反,待保证并确认压板为正面时,所述第一机械臂4将压板7取走,移动到所述旋转装配台6上方准备装配。
[0033]当弹性片8已放置到旋转装配台6和压板7已到旋转装配台6工位上方时,压板7被第一机械臂4抓取向下运行,当压板7下平面和弹性片8上平面接触后,压板7继续向下运行,随之弹性片8被压板7向下压迫并带动浮动针61也向下运行,而弹性片8自身有三个弹性部分,三个弹性部分被三个固定顶针62所支撑,这样弹性片8受外力向下运行时就受到三个固定顶针62向上的反作用力,使得弹性片8自身张开一个可容纳压板7旋入的开口 ;当第一机械臂4和压板7向下运行到位后,旋转装配台6旋转一固定角度停止,使弹性片8和压板7按设计角度安装到一起,然后第一机械臂4归位。
[0034]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可以使得压板和弹性片通过设备进行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将人工操作向着机械化转变,减少了人工的耽误,相应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003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8和压板7组装于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进料装置1、弹性片进料装置2、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3、用于抓取压板7的第一机械臂4、用于抓取弹性片8的第二机械臂5和用于装配压板7与弹性片8的旋转装配台6,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识别装置3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6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I之间;所述压板进料装置I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2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6两侧;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可以将弹性片8和压板7通过设备进行组装,不需要再进行人工组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的耽误,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6]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弹性片组装设备,用于将弹性片和压板组装于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压板进料装置、弹性片进料装置、用于识别压板正反面的识别装置、用于抓取压板的第一机械臂、用于抓取弹性片的第二机械臂和用于装配压板与弹性片的旋转装配台,上述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并与自动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识别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和所述压板进料装置之间; 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和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设置于所述旋转装配台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进料装置包括压板料仓、推料手和压板提升机构,在所述压板料仓上设置有多组卡设压板的第一立柱; 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识别装置之间设置有一组阻挡压板的第二立柱; 所述压板提升机构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立柱相对应; 所述推料手工作端与所述压板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片进料装置包括弹性片料仓和弹性片提升机构,在所述弹性片料仓上设置有多组套设弹性片的第三立柱,所述弹性片提升机构设置于靠近所述旋转装配台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装置包括用于放置压板的待加工工位和用于将压板从所述第二立柱处移动到所述待加工工位的第三机械臂,还包括识别并将压板旋正的翻转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配台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弹性片通孔相匹配的3个浮动针,在每靠近所述浮动针附近还设置有固定顶针,在所述浮动针上装设有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料仓和所述弹性片料仓均为一圆盘,多组所述第一立柱中心共圆,多组所述第三立柱中心共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械臂设置有与压板外缘相匹配的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机械臂设置有与弹性片通孔相匹配的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三机械臂设置有与压板通孔相匹配的第三夹持部。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手工作端设置有与所述压板凸起相匹配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性片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组两根第一立柱之间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压板通孔的直径。
【文档编号】B23P19/00GK103506826SQ201210208049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5日
【发明者】陶泽成 申请人:昆山市创新科技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