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总装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7748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装箱总装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集装箱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总装线。
背景技术
现有集装箱总装工艺中,送料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底架从底部送入,前后端和侧板采用单向、往复式送料方式,这种总装台结构较简单,占用空间较少,但是往复式送料限制了生产节拍,送料时间很难进一步提高。第二种:底架从底部输送,前后端由一个循环台来循环输送,侧板单向、往复式送入,这种送料方式可以在集装箱点装的时候完成一部分前后端的输送工作,相比第一种其提高了效率,但是由于存在一个封闭的循环台,所以影响了侧板的送入,如果侧板待料区设在总装台的一侧,则侧板在吊运时需要越过循环台,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侧板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而且要求焊接车间要有足够的高度,如果侧板待料区设在总装台的一端,则前后端循环台需要跨过侧板待料区才不会干涉到侧板的输送,这样一来使得循环台跨度增加,增加了前后端的输送距离。由此可见,以上两种总装工艺的送料方式均不能达到循环输送的目的,制约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限制了产能、无法满足集装箱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装箱总装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集装箱各大件的输 送而制约了集装箱生产效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集装箱总装线,其包括第一平台、高于所述第一平台的第二平台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上并相互衔接的横移工作线和纵移工作线,所述横移工作线依次包括底架准备台位及总装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前端和后端至所述总装台位的相对两端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位于所述第二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侧板至所述总装台位上方的集装箱侧板输送线,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相互独立。进一步地,所述横移工作线于所述总装台位后还依次包括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及点顶板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顶板至所述点顶板台位上方的集装箱顶板输送线,所述集装箱顶板输送线与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相互独立。进一步地,所述横移工作线于所述点顶板台位后还依次包括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及横移转纵移台位,所述纵移工作线依次包括立焊台位、顶板纵向焊台位及下波焊台位。进一步地,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与所述总装台位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前端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一端的前端翻转台位,所述集装箱后端输送线与所述总装台位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后端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另一端的后端翻转台位,所述集装箱侧板输送线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上方的侧板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相对两侧的上方,并通过一侧板压紧装置将所述侧板紧压于由所述底架准备台位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的底架上。进一步地,在总装台位设置一可上下移动且便于工人完成集装箱内部点焊工作的操作大架。进一步地,在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的前、后端分别布置一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移动的升降吊篮。进一步地,在点顶板台位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升降行走平台。进一步地,在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焊接平台,在顶板纵向焊台位的上部设置有压架和焊接机头,在顶板纵向焊台位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行走平台。进一步地,所述纵移工作线还包括依次位于所述下波焊台位之后的第一补焊打磨台位、第二补焊打磨台位及出箱口台位,在所述下波焊台位与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之间设置有横向自动焊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焊接设备,所述焊接设备包括第一焊接机头及第二焊接机头,在横向自动焊台位设置有进行上一箱体的顶板前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的所述第一焊接机头及进行下一箱体的顶板后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的所述第二焊接机头,在所述横向自动焊台位处上方设置有供工人进出的横向行走台。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及所述第二补焊打磨台位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上层纵向操作平台和下层纵向操作平台及连接于所述上层纵向操作平台和所述下层纵向操作平台的通道。
所述底架在所述第一平台上输送至总装台位,所述集装箱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独立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输送至总装台位的相对两端,所述集装箱的侧板由高于第一平台的第二平台上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的上方,实现集装箱的五大件(底架、前端、后端及二侧板)输送的互不干扰,并且五大件的输送可同时动作,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能,满足集装箱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集装箱的五大件集中输送至总装台位,实现集中装配。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总装线的工艺框图。图2是图1的集装箱总装线的总装台位处的前端、后端及侧板的上料示意图。图3是图1的集装箱总装线的点顶板台位处的顶板上料示意图。图4是图1的集装箱总装线的工艺框图的一局部示意图。图5是图1的集装箱总装线的工艺框图的另一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总装线包括第一平台10、高于所述第一平台10的第二平台20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10上并相互衔接的横移工作线30和纵移工作线40。所述横移工作线30依次包括底架准备台位31及总装台位32。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台10上并输送集装箱前端50和后端60至所述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端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及位于所述第二平台20上并输送集装箱侧板90至所述总装台位32上方的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相互独立。所述底架在所述第一平台10上输送至总装台位32,所述集装箱的前端50和后端60分别通过独立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输送至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端,所述集装箱的侧板90由高于第一平台10的第二平台20上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的上方,实现集装箱的五大件(底架、前端50、后端60及二侧板90)输送的互不干扰,并且五大件的输送可同时动作,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能,满足集装箱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集装箱的五大件集中输送至总装台位32,实现集中装配。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与所述总装台位32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前端50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32的一端的前端翻转台位51。所述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与所述总装台位32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后端60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32的另一端的后端翻转台位81。通过前端翻转台位51和后端翻转台位81将前端50和后端60竖立于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端,方便装配。所述横移工作线30于所述总装台位32后还依次包括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及点顶板台位34。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平台20上并输送集装箱顶板110至所述点顶板台位34上方的集装箱顶板输送线120。所述集装箱顶板输送线120与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相互独立。所述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上方的侧板90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侧的上方,并通过二侧板压紧装置320将所述侧板90紧压于由所述底架准备台位31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的底架上。所述顶板110由独立的 集装箱顶板输送线120输送至点顶板台位34,顶板输送与底架输送、侧板输送、前后端输送互不干扰,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所述横移工作线30于所述点顶板台位34后还依次包括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35及横移转纵移台位36,所述纵移工作线40依次包括立焊台位41、顶板纵向焊台位42、下波焊台位43、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第二补焊打磨台位45及出箱口台位46。上述集装箱总装线在生产中操作如下:集装箱的底架焊接好后置于所述横移工作线30上的底架准备台位31上,焊接好的底架通过横移链130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处,所述集装箱的前端50和后端60分别通过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70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80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端,所述侧板90通过所述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的上方,所述底架、前端50、后端60及侧板90于所述总装台位32处完成集装箱外部点焊工作而形成半成品集装箱。所述半成品集装箱通过横移链130输送至所述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进行前端地板角钢焊接、门楣与顶侧梁焊接、打磨工作及地坑焊工作,所述集装箱顶板110通过所述集装箱顶板输送线120输送至所述点顶板台位34上方,然后,所述半成品集装箱由所述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通过所述横移链130移至所述点顶板台位34完成顶板点焊工作、顶侧梁加强板点焊工作,底侧梁加强板点焊工作。所述集装箱侧板输送线100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32上方的侧板90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32的相对两侧的上方。所述集装箱由所述点顶板台位34通过所述横移链130移送至所述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35完成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工作的,所述集装箱由所述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35通过横移链130移送至所述横移转纵移台位36完成集装箱后端门槛焊缝加焊及后端地板角钢焊接工作。所述集装箱由所述横移转纵移台位36移至所述纵移工作线40的立焊台位41完成箱体前后两侧的立焊工作,然后,将所述集装箱由所述立焊台位41通过纵移链140移送至所述顶板纵向焊台位42完成顶板110的纵向搭接焊工作,然后再将所述集装箱由所述顶板纵向焊台位42通过所述纵移链140移送至所述下波焊台位43完成左右侧板90与底侧梁的焊接工作,再将所述集装箱由所述下波焊台位43通过所述纵移链140移送至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完成箱体外部的补焊和打磨工作,再完成顶板前后横向搭接焊工作,然后,将所述集装箱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移送至所述第二补焊打磨台位45完成箱体内外部的补焊和打磨工作,最后将集装箱由所述第二补焊打磨台位45移送至所述出箱口台位46完成箱体内外部的补焊、打磨、装箱轮及由所述纵移链140上移出箱体的工作。上述集装箱总装工艺的所述底架由所述横移工作线30装配至所述纵向工作线的出箱口台位46,完成集装箱的装配,工艺连贯,其间,集装箱的各大件的输送互不干扰。本实用新型采用横纵结合,以更好的适应生产和工艺的需要。本实用新型以总装台位32为核心,充分利用了前部、后部、左部、右部、上部、下部的所有空间。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总装台位32的前部为靠近前端翻转台位51的部位;总装台位32的后部为靠近后端翻转台位81的部位;总装台位32的左部为靠近所述底架准备台位31的部位;总装台位32的右部为靠近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的部位;总装台位32的上部为总装台位32上方的部位;总装台位32的下部为总装台位32下方的部位。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在相关台位上,为了方便工人进出操作,特别配合作了一些设计,以减少工人进出距离,以下作出详细说明。所述集装箱的·底架由总装台位32的左部通过横移链130输送至总装台位32的下部。通过侧板输送线100将左右侧板90由第二平台20输送至总装台位32的上部。在装配时,左右侧板90由上部落下,总装台位32的前部输送进前端50,总装台位32的后部输送进后端60。底架、左右二侧板90、前端50和后端60这五大件合拢于总装台位32,同时,在总装台位32设置有一可上下移动的操作大架37,工人坐在操作大架37上从总装台位32的上部移动至下部,工人在此完成集装箱内部点焊工作,所述操作大架37分两层,两批工人分别站在操作大架37上工作,使集装箱外部点焊工作迅速完成,完成工作后,工作乘坐操作大架37直接回到上部,等待下一个集装箱外部点焊工作。此设计,已将箱体合体及人员操作的距离及效率发挥到了极致。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的前、后端分别布置一升降吊篮38,该升降吊篮38可在第一平台10和第二平台20之间移动。工人乘坐升降吊篮38从空中直达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的前后两端,到位后,工人即可开始工作。工作结束,工人乘升降吊篮38直接回到上部,减少人员的进入距离。在点顶板台位34,顶板110平放,并由在点顶板台位34的上方后部(这里所说的点顶板台位34上方的后部是指与总装台位32的后部处于同一侧的部位)输送进点顶板台位34上方预存位置,当下方箱体到位后,顶板从上方降下,进行接合,焊接。在点顶板台位34的左右两侧(这里所说的左侧是指靠近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33的那一侧,右侧指靠近所述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35的那一侧)分别设置有一升降行走平台39,工人由左右两侧上方的升降行走平台39降至箱体两侧,进行作业。操作完成后,工人乘升降行走平台39回到左右两侧上方。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工件的输送距离及人员的进入距离。在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35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焊接平台47,当箱体输送到位后,位于前、后端的工人直接站在焊接平台47上完成顶侧梁加强板焊接作业,位置方便、简单。在所述横移转纵移台位36上,工人站在地面可打开门,直接对门槛进行焊接作业。并且在此台位上,为横移与纵移交叉台位,实现了无缝对接,顺利移箱。在立焊台位41,工人分别在箱体的前端左、右和后端左、右,进行立焊作业,方便、快捷。利用了前、后两侧的空间。在顶板纵向焊台位42的上部设置有压架48和焊接机头49,同时在顶板纵向焊台位42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行走平台53(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顶板纵向焊台位42的左右两侧分别为在箱体长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当箱体纵向移动到位,上部压架48、焊接机头49下降到位,工人在第二层左右两侧的纵向行走平台53上进行顶板纵向焊操作,轻松,容易,充分利用上部、上部左右两侧及前后的空间。在下波焊台位43,箱体纵向移动到位,工人在第一层下部左右两侧的行走作业通道中,进行下波焊的操作,省时、省力,充分利用了下部左、右两侧的空间。在所述下波焊台位43与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之间设置横向自动焊台位54,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焊接设备,所述焊接设备包括二焊接机头55,二焊接机头55设置于横向自动焊台位,其中一焊接机头55进行上一箱体的顶板前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另外一焊接机头55进行下一箱体的顶板后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在此台位54处上方设置有横向行走台56,工人进出方便容易,而且,一个工人看两台焊接机头55,省人,省力、省时,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效率提高`一倍,这是又一合理利用空间的极好例子。在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及第二补焊打磨台位4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上层纵向操作平台57和下层纵向操作平台58及连接于所述上层纵向操作平台57和所述下层纵向操作平台58的通道59,工人在上下两层纵向操作平台57、58上进行补焊、打磨工作,方便、安全、轻松。在第一补焊打磨台位44及第二补焊打磨台位45处,工人行走和上下都通畅,作业容易,很好的利用了上、下两层及左、右的空间。在出箱口台位46,在纵移的同时,加装了横移板链,并在下部升降台的作用下,可方便的安装箱轮,进行完作业后,可顺利移出进入下一道工序。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总装线包括第一平台、高于所述第一平台的第二平台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上并相互衔接的横移工作线和纵移工作线,所述横移工作线依次包括底架准备台位及总装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前端和后端至所述总装台位的相对两端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位于所述第二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侧板至所述总装台位上方的集装箱侧板输送线,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相互独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工作线于所述总装台位后还依次包括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及点顶板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顶板至所述点顶板台位上方的集装箱顶板输送线,所述集装箱顶板输送线与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相互独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工作线于所述点顶板台位后还依次包括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及横移转纵移台位,所述纵移工作线依次包括立焊台位、顶板纵向焊台位及下波焊台位。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顶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装箱前端输送线与所述总装台位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前端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一端的前端翻转台位,所述集装箱后端输送线与所述总装台位相衔接处设置一使所述集装箱的后端翻转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另一端的后端翻转台位,所述集装箱侧板输送线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上方的侧板竖立于所述总装台位的相对两侧的上方,并通过二侧板压紧装置将所述侧板紧压于由所述底架准备台位输送至所述总装台位的底架上。
5.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顶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在总装台位设置有一可上下移动且便于工人完成集装箱内部点焊工作的操作大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在箱内焊和门楣焊台位的前、后端分别布置一在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之间移动的升降吊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在点顶板台位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升降行走平台。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在顶侧梁加强板焊接台位的前后端分别设置有焊接平台,在顶板纵向焊台位的上部设置有压架和焊接机头,在顶板纵向焊台位的上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纵向行走平台。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移工作线还包括依次位于所述下波焊台位之后的第一补焊打磨台位、第二补焊打磨台位及出箱口台位,在所述下波焊台位与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之间设置有横向自动焊台位,所述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焊接设备,所述焊接设备包括第一焊接机头及第二焊接机头,在横向自动焊台位设置有进行上一箱体的顶板前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的所述第一焊接机头及进行下一箱体的顶板后端部位的横向自动焊工作的所述第二焊接机头,在所述横向自动焊台位处上方设置有供工人进出的横向行走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装箱总装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补焊打磨台位及所述第二补焊打磨台位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上层纵向操作平台和下层纵向操作平台及连接于所述上层纵向操作平台和所述下层纵向操作平台的通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装箱总装线,其包括第一平台、高于第一平台的第二平台及位于第一平台上并相互衔接的横移工作线和纵移工作线。横移工作线依次包括底架准备台位及总装台位。集装箱总装线还包括位于第一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前端和后端至总装台位的相对两端的集装箱前端输送线和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位于第二平台上并输送集装箱侧板至总装台位上方的集装箱侧板输送线。集装箱前端输送线、集装箱后端输送线及集装箱侧板输送线相互独立。底架、侧板、前端和后端独立地输送至总装台位处,实现集装箱的五大件输送的互不干扰,提高了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产能,满足集装箱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要求。
文档编号B23K37/00GK203109469SQ2013200889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7日
发明者王子生, 李成明, 吴煦, 王晓红 申请人: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南方中集东部物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