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9277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具有一个带有车轮的移动装置主体;其中移动装置主体上部固定有金属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底座上设置电机、减速器、剥肋部件以及钢筋固定装置;其中剥肋部件包括外部的圆形外壳、内部的转动座,其中转动座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5个剥肋刀座,每个剥肋刀座上分别固定有一个刀片,其中5个剥肋刀座均匀排布。本实用新型操作时,将被加工钢筋通过钢筋固定装置送入,并通过钢筋固定装置将其夹紧,电机工作带动圆形外壳内部的转动座转动,同时利用5个刀片对所固定的钢筋加工。故本实用新型原理是钢筋夹紧不动,刀片旋转,因此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安全。
【专利说明】一种钢筋剥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筋外沿加工装置,具体来讲是一种钢筋剥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钢筋用处极多,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钢筋种类很多,通常按化学成分、生产工艺、轧制外形、供应形式、直径大小,以及在结构中的用途进行分类。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钢筋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剥肋,现有剥肋装置结构复杂,刀体结构复杂,加工控制难度大,效率低;现有装置钢筋不易夹紧,夹紧方式不易操作;故需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此提供一种钢筋剥肋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具有一个带有车轮的移动装置主体;其中移动装置主体上部固定有金属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底座上设置电机、减速器、剥肋部件以及钢筋固定装置;其中剥肋部件包括外部的圆形外壳、内部的转动座,其中转动座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5个剥肋刀座,每个剥肋刀座上分别固定有一个刀片,其中5个剥肋刀座均匀排布。
[0005]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固定装置具有一个装置金属壳体以及丝杆,所述丝杆一端伸出金属壳体且与转动手柄A固定,金属壳体上设置有有两个钢筋夹块,两个钢筋夹块位于丝杆上且受丝杆控制。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电机、减速器、剥离部件三者相连,电机、减速器固定在固定座上,固定座下方设置有转动手柄B,其中底座上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座通过滑杆与固定块连接。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金属壳体上固定有固定杆,固定杆另一端与固定块固定,其中所述圆形外壳与固定杆固定。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钢筋夹块之间呈凹凸接触面。
[000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钢筋剥肋装置,移动装置主体上部固定有金属底座,所述金属底座上设置电机、减速器、剥肋部件以及钢筋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操作时,将被加工钢筋通过钢筋固定装置送入,并通过钢筋固定装置将其夹紧,电机工作带动圆形外壳内部的转动座转动,同时利用5个刀片对所固定的钢筋加工。故本实用新型原理是钢筋夹紧不动,刀片旋转,因此操作起来更加方便,安全。
[0010]本实用新型所述钢筋固定装置具有一个装置金属壳体以及丝杆,所述丝杆一端伸出金属壳体且与转动手柄A固定,金属壳体上设置有有两个钢筋夹块,两个钢筋夹块位于丝杆上且受丝杆控制。操作转动手柄A,可带动丝杆转动,比如丝杆正向转动,则两个钢筋夹块分开,当丝杆反向转动,则两个钢筋夹块106d夹紧。通过以上方式实现钢筋夹紧,效果更好。
[0011 ]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座下方设置有转动手柄B,其中底座上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座通过滑杆与固定块连接。转动手柄B可以起到沿滑杆调节固定座,从而移动电机、减速器的位置,故也可以起到调节剥肋部件内部的转动座在圆形外壳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钢筋的加工。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剥肋部件侧视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钢筋夹块闭合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钢筋夹块开启示意图。
[0016]其中:101a、车轮,101、移动装置主体,102、金属底座,103、电机,104、减速器,105、剥肋部件,105a、圆形外壳,105b、内部的转动座,105c、剥肋刀座,105d、刀片,106、钢筋固定装置,106a、金属壳体,106b、丝杆,106c、转动手柄A,106d、钢筋夹块,107、固定座,108、转动手柄B,109、固定块,110、滑杆,111、固定杆,112、凹凸接触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8]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具有一个带有车轮IOla的移动装置主体101 ;其中移动装置主体101上部固定有金属底座102,所述金属底座102上设置电机103、减速器104、剥肋部件105以及钢筋固定装置106 ;其中剥肋部件105包括外部的圆形外壳105a、内部的转动座105b,其中转动座105b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5个剥肋刀座105c,每个剥肋刀座105c上分别固定有一个刀片105d,其中5个剥肋刀座105c均匀排布。本实用新型操作时,将被加工钢筋通过钢筋固定装置106送入,并通过钢筋固定装置106将其夹紧,电机103工作带动圆形外壳105a内部的转动座105b转动,同时利用5个刀片105d对所固定的钢筋加工。故本实用新型原理是钢筋夹紧不动,刀片旋转。
[0019]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改进,所述钢筋固定装置106具有一个装置金属壳体106a以及丝杆106b,所述丝杆106b —端伸出金属壳体106a且与转动手柄A106c固定,金属壳体106a上设置有有两个钢筋夹块106d,两个钢筋夹块106d位于丝杆106b上且受丝杆106b控制。操作转动手柄A106c,可带动丝杆106b转动,比如丝杆106b正向转动,则两个钢筋夹块106d分开,当丝杆106b反向转动,则两个钢筋夹块106d夹紧。通过以上方式实现钢筋夹紧。所述两个钢筋夹块106d之间还可以呈凹凸接触面112。
[0020]本实用新型中电机103、减速器104、剥离部件105三者相连,电机103、减速器104固定在固定座107上,固定座107下方设置有转动手柄B108,其中底座102上设置有固定块109,固定座107通过滑杆110与固定块109连接。
[0021]转动手柄B108可以起到沿滑杆110调节固定座107,从而移动电机103、减速器104的位置,故也可以起到调节剥肋部件105内部的转动座105b在圆形外壳105a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钢筋的加工。
[0022]所述装置金属壳体106a上固定有固定杆111,固定杆111另一端与固定块109固定,其中所述圆形外壳105a与固定杆111固定。
[002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钢筋剥肋装置,具有一个带有车轮(IOla)的移动装置主体(101);其中移动装置主体(101)上部固定有金属底座(102),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底座(102)上设置电机(103)、减速器(104)、剥肋部件(105)以及钢筋固定装置(106);其中剥肋部件(105)包括外部的圆形外壳(105a)、内部的转动座(105b),其中转动座(105b)上分别通过螺栓固定有5个剥肋刀座(105c),每个剥肋刀座(105c)上分别固定有一个刀片(105d),其中5个剥肋刀座(105c)均匀排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固定装置(106)具有一个装置金属壳体(106a)以及丝杆(106b),所述丝杆(106b) —端伸出金属壳体(106a)且与转动手柄A (106c)固定,金属壳体(106a)上设置有有两个钢筋夹块(106d),两个钢筋夹块(106d)位于丝杆(106b)上且受丝杆(106b)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电机(103)、减速器(104)、剥离部件(105)三者相连,电机(103)、减速器(104)固定在固定座(107)上,固定座(107)下方设置有转动手柄B (108 ),其中底座(102 )上设置有固定块(109 ),固定座(107 )通过滑杆(110)与固定块(109)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金属壳体(106a)上固定有固定杆(111),固定杆(111)另一端与固定块(109)固定,其中所述圆形外壳(105a)与固定杆(111)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筋剥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钢筋夹块(106d)之间呈凹凸接触面(112)。
【文档编号】B23Q7/00GK203380370SQ201320445849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朱洪兴, 朱毅 申请人:朱洪兴, 朱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