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机构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119064阅读:60来源:国知局
冲击机构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由冲击机构装置(10)出发,其具有:冲击机构单元(12);阻尼单元(20);耦接单元(22),冲击机构单元包括传递元件(14)和引导元件(18),传递元件设置用于传递冲量到插入工具(16)上,引导元件设置用于引导传递元件(14),阻尼单元至少部分设置用于阻尼传递元件(14)的返回冲击冲量并且至少部分沿径向布置在引导元件(18)之外,耦接单元设置用于将传递元件(14)的返回冲击冲量至少部分地传递到阻尼单元(20)上并且耦接单元包括连接元件(24)和用于至少沿径向方向(28)保险连接元件(24)的保险元件(26)。提出: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和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部分一体式地构造。
【专利说明】冲击机构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冲击机构装置、一种具有冲击机构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和一种冲击机构装置的耦接单元。

【背景技术】
[0002]已经提出过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冲击机构装置。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由一种冲击机构装置出发,其具有:一冲击机构单元;一阻尼单元;一耦接单元,所述冲击机构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和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设置用于传递冲量到至少一个插入工具上,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设置用于引导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所述阻尼单元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阻尼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的至少一个返回冲击冲量并且至少部分地沿径向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外,所述耦接单元设置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的所述返回冲击冲量传递到所述阻尼单元上并且所述耦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和用于至少沿一径向方向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至少一个保险元件。
[0004]提出: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和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至少部分地一体式地构造。所述冲击机构装置优选构造为手持式工具机冲击机构装置。“冲击机构单元”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这样的单元,该单元在一运行状态下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产生一冲量,尤其到一手持式工具机的插入工具上,尤其通过将所述手持式工具机的驱动单元的旋转运动转换成一线性运动。该冲击机构单元尤其包括至少一个活塞元件,该至少一个活塞元件优选至少部分地机械式与所述手持式工具机优选包括的一驱动单元稱接。所述活塞元件优选设置用于:在一运行状态下实施线性运动。该引导元件优选由一锤管来形成并且优选设置用于线性引导所述活塞元件。在一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冲击机构单元包括一气动冲击机构。
[0005]“引导”在这里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沿一预先给定的尤其是线性的轨道借助于至少一个引导力的作用的运动,该至少一个引导力至少部分地由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作用到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上并且其至少部分地横向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的运动方向布置。“引导力”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限定了这样的力,该力至少部分设置用于:在沿至少一个方向的运动上阻碍至少一个元件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和/或将所述至少一个元件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在借助于作用到所述至少一个元件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上的力的作用的运动中保持在一预先给定的轨道上。
[0006]“阻尼”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的返回冲击冲量的能量的至少10 %、有利地至少25 %、优选至少50 %和特别优选至少75 %的转换。“返回冲击冲量”应当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至少部分地被理解为一尤其物理上的大小,该大小描述了一具有质量的本体、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的运动,尤其是在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沿轴向方向从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的插入工具向驱动单元去的运动中,尤其是在所述冲量传递到所述至少一个插入工具上之后。
[0007]“至少部分沿径向...之外”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所述阻尼单元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径向方向从内向外地观察尤其至少25%、有利地至少50%、优选至少75%和特别优选至少90%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后。在一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单元至少几乎完全沿径向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外。“保险”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沿至少一个空间方向避免运动,该运动尤其多于5cm、优选多于1cm、优选多于0.5cm和特别优选多于0.1cm0 “一体式”尤其至少应当理解为材料锁合地连接,例如通过焊接工艺、粘接工艺、浇注工艺和/或另外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示为有益的工艺,和/或有利地理解为在一个块中成形,例如通过由一铸件制造和/或通过以单部件浇注方法或多部件浇注方法的和有利地由一单个的坯的制造。
[0008]由此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一有利地紧凑的并且节省构件和结构空间的并且优选成本低廉的设计方案。优选地可以由此避免和节省例如由一涨环所形成的另一元件,该另一元件用于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尤其是沿径向方向。
[0009]此外提出: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至少沿径向方向形状锁合地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形状锁合”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理解为:彼此形状锁合连接的构件的、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的彼此贴靠的面相互地施加在所述这些面的法向方向上起作用的保持力。尤其地,所述这些构件彼此处在几何形状上的配合中。由此可以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实现所述保险的结构上简单的并且优选可靠的设计方案。
[0010]此外提出: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至少部分地由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一隆起部来形成。“隆起部”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这样的材料区域,该材料区域至少部分地沿径向方向向外尤其以至少1_、优选以至少3_、优选以至少5_和特别优选以至少1mm伸出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的主伸长表面。由此可以实现所述保险元件的结构上简单的设计方案。
[0011]此外提出: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形状锁合连接。“形状锁合”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理解为:彼此形状锁合连接的构件的、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和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的彼此贴靠的面相互地施加在所述这些面的法向方向上起作用的保持力。尤其地,所述这些构件彼此处在几何形状上的配合中。由此可以通过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实现所述保险的结构上简单的并且优选可靠的设计方案。
[0012]此外提出: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至少在一装配好的状态下至少部分地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内。“至少部分沿径向...之内”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被理解为:所述耦接单元的保险元件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径向方向从内向外地观察尤其至少25%、有利地至少50%、优选至少75%和特别优选至少90%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前。在一特别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单元至少几乎完全沿径向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之外。由此可以实现冲击机构装置的耦接单元的一有利地紧凑的并且节省构件和结构空间的设计方案。
[0013]此外提出:所述冲击机构单元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具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至少一个缺口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形成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的形状锁合连接。“形状锁合”在该上下文关系中尤其应当理解为:彼此形状锁合连接的构件的、尤其是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和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的至少一个缺口的彼此贴靠的面相互地施加在所述这些面的法向方向上起作用的保持力。尤其地,所述这些构件彼此处在几何形状上的配合中。由此可以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实现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尤其是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的优选可靠的保险。
[0014]此外提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0015]还提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耦接单元。
[0016]在此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应该不限于上述的应用和实施方式。尤其是为了满足这里描述的功能方式,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可以具有不同于单个元件、构件和单元的这里所述数目的数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其它优点由下面的附图描述获得。在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组合方式包含大量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适宜地也可以单个地考虑这些特征并且概括为有意义的其它组合。
[0018]其中:
[0019]图1在侧视图中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0020]图2在截面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其中,在冲击机构轴线之上示出的位置相应于空转位置并且在所述冲击机构轴线之下示出的位置相应于工作位置;
[0021]图3在沿截面线II1-1II的截面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
[0022]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另一截面视图,其中,在冲击机构轴线之上示出的位置相应于装配位置并且在所述冲击机构轴线之下示出的位置相应于运行位置;和
[0023]图5在示意侧视图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冲击机构装置的冲击机构单元的引导元件的一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在图1中示出了具有一冲击机构装置10的由一钻锤所形成的手持式工具机34。但是也可以考虑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示为有意义的另一设计方案,例如作为冲击钻机、作为凿锤或作为破碎锤。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由一电动手持式工具机来形成。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一前部区域中布置有一工具接收部36,该工具接收部设置用于接收一插入工具16、尤其是钻头插入工具或凿子插入工具。此外,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所述前部区域中布置有一附加把手38并且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背离所述前部区域的侧面上布置有一主把手40,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能够通过它们由操作者来引导。所述主把手40构造成U形。所述附加把手38棒形地构造。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壳体42围住一未详细示出的由电动马达所形成的驱动单元44和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所述驱动单元44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手持式工具机34的冲击机构装置10。
[0025]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包括:一冲击机构单元12 ;传递元件14,用于传递冲量到所述插入工具16上;一引导元件18,其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运行状态下设置用于引导至少一个传递元件14。传递元件14由一铆钉具来形成。引导元件18由一锤管来形成。所述引导元件18设置用于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轴向方向50线性引导所述传递元件14、一冲击件元件46和一活塞元件48。所述轴向方向50平行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冲击轴线延伸。在所述引导元件18中沿轴向方向50引导由驱动单元44驱动的活塞元件48。从所述驱动单元44向所述工具接收部36去地观察,沿轴向方向50在所述活塞元件48之后布置所述冲击件元件46。所述冲击件元件46同样沿轴向方向50在所述引导元件18中能运动地受支承。
[0026]沿轴向方向50,在所述活塞元件48和所述冲击件元件46之间布置有一空间52,该空间沿轴向方形50观察气密密封地构造,从而使得在所述活塞元件48和所述冲击件元件46相对彼此沿轴向方向50运动时,围入所述空间52中的空气体积被去压缩或压缩。由此,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运行状态下将所述活塞元件48的冲量至少部分地传递到所述冲击件元件46上。所述冲击件元件46将该冲量在一运行状态下又至少部分地通过构造为铆钉具的传递元件14给出到保持在所述工具接收部36中的插入工具16上。
[0027]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此外具有一调整单元54,该调整单元设置用于在一运行状态下控制所述活塞元件48和所述冲击件元件46之间的空间52中的压力。所述调整单元54可以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一工作状态和一空转状态之间切换。所述调整单元54包括一调整套筒56,所述调整套筒沿径向在所述引导元件18之外围绕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延伸。所述调整套筒56沿轴向方向50能移动地支承在引导元件18上。所述调整套筒56设置用于:在第一位置中至少几乎气密地遮盖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调整缺口 58并且在另一位置中释放该调整缺口 58。由此可以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一运行状态下控制所述活塞元件48和所述冲击件元件46之间的空间52中的压力。所述调整套筒56抵靠一弹簧元件60支撑,所述弹簧元件沿周向方向62沿径向在外地围绕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延伸。所述调整套筒56能够沿轴向方向50,从所述工具接收部36向所述主把手40去地观察,冲着所述弹簧元件60运动。所述弹簧元件60由一螺旋弹簧形成。所述弹簧元件60由一压力弹簧形成。
[0028]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此外具有一阻尼单元20,所述阻尼单元设置用于阻尼所述传递元件14的返回冲击冲量。所述阻尼单元20构造为B-冲击阻尼单元。所述阻尼单元20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引导元件18之外。所述阻尼单元20包括一阻尼元件64。所述阻尼元件64沿周向方向62围绕所述引导元件18延伸。所述阻尼元件64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之外。所述阻尼元件64完全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之外。所述阻尼元件64环形地构造。所述阻尼元件64由一能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所述阻尼元件64由橡胶形成。所述阻尼元件64支撑在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上。所述阻尼元件64与所述调整套筒56直接在所述调整套筒56的背离所述弹簧元件60的侧面上接触。
[0029]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此外具有一耦接单元22,所述耦接单元设置用于将所述传递元件14的返回冲击冲量传递到所述阻尼单元20上。所述耦接单元22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所述耦接单元22包括四个连接元件24。但是也可以考虑所述连接元件24的另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示为有意义的数目。所述连接元件24—致地构造。这些连接元件24分别由一销栓来形成。所述连接元件24均匀地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周向方向62上分布地布置。连接元件24沿径向方向28穿过所述引导元件18的材料厚度延伸。所述连接元件24的主伸长方向在装配好的状态下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走向。所述连接元件24分别在一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观察外置的端部上具有一头部区域66,该头部区域与所述连接元件24的一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观察内置的销区域68相比具有较大的直径。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和销区域68直接彼此邻接。所述连接元件24的销区域68在装配好的状态下穿过所述引导元件18的材料厚度延伸。为此,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32。所述引导元件18总共具有四个缺口 32。所述缺口 32 —致地构造。缺口 32完全穿过所述引导元件18的材料厚度延伸。这些缺口 32由长形孔形成。由长形孔形成的缺口 32的主伸长方向平行于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2的轴向方向50延伸。所述缺口 32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周向方向62观察均匀地在所述引导元件18上分布地布置。穿过所述缺口 32中的每个缺口在装配好的状态下分别延伸所述连接元件24中的一个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24在装配好的状态下能轴向方向50沿移动地分别支承在所述缺口 32中的一个缺口中。
[0030]所述耦接单元22此外包括一保险元件26用于沿径向方向28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所述耦接单元22总共包括四个保险元件26,这些保险元件设置用于在在装配好的状态下沿径向方向28相对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保险所述连接元件24。所述保险元件26 —致地构造。所述保险元件26中的各一个分别与连接元件24中的各一个一体式构造。所述保险元件26设置用于所述连接元件24相对于引导元件18沿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径向方向28的形状锁合的保险。这些保险元件26分别由所述连接元件24的一隆起部30来形成。所述连接元件24中的每个连接元件具有所述隆起部30中的一个隆起部,该隆起部分别形成所述保险元件26之一。所述隆起部30布置在所述连接元件24的销区域68中。所述隆起部30沿所述连接元件24的径向方向在所述销区域68中向外延伸。形成所述保险元件26的隆起部30环形地构造。所述隆起部30沿所述连接元件24的周向方向围绕所述销区域68延伸。所述隆起部30沿所述连接元件24的周向方向完全围绕所述销区域68延伸。所述隆起部30具有比所述连接元件24的销区域更大的外直径。所述隆起部30的外直径相应于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的直径。所述隆起部30沿所述连接元件24的主伸长方向观察,与所述连接元件24的所述头部区域66间隔开地布置。由所述连接元件24的隆起部30形成的保险元件26设置用于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的形状锁合连接且设置用于沿径向方向28的保险。
[0031]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中的每个缺口具有一长形孔区域72,该长形孔区域的平行于所述轴向方向50的伸长以多倍大于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周向方向62的伸长。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中的每个缺口还具有一接收区域74,该接收区域直接衔接所述长形孔区域72地布置。所述接收区域74圆形地构造并且具有这样的直径,该直径例如大于所述隆起部30的外直径。
[0032]在装配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时,在第一步骤中将所述弹簧元件60和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以及接下来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沿轴向方向50推到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上。所述弹簧元件60和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以及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引导元件18之外。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和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从内向外地观察,直接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之后并且沿径向方向28接触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
[0033]接下来,在另一步骤中将一止挡元件76沿轴向方向50推套到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上。所述止挡元件76套筒形地构造并且具有一内直径,该内直径至少近似相应于所述引导元件18的外直径,从而使得所述止挡元件76在装配好的状态下沿轴向方向50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18能移动地构造。所述止挡元件76在装配好的状态下在一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轴向方向50观察背离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的侧面上直接接触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止挡元件76将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沿引导元件18的轴向方向50观察相对于所述调整单元54的调整套筒56固定,从而使得也可以在一运行状态下保持获得所述阻尼元件64和所述调整套筒56的直接接触。所述止挡元件76具有至少一个缺口 78,所述至少一个缺口沿径向方向28延伸穿过所述止挡元件76的材料厚度延伸并且设置用于在装配好的状态下接收所述连接元件24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止挡元件76总共具有四个缺口 78,这些缺口沿径向方向28延伸穿过所述止挡元件76的材料厚度延伸并且分别设置用于在装配好的状态下分别接收所述连接元件24之一。置入所述止挡元件76中的缺口 78分别具有这样的直径,该直径至少几乎相应于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的直径。
[0034]在装配所述冲击机构装置10且尤其是所述耦接单元22的情况下,在一步骤中将所述止挡元件76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周向方向62和轴向方向50如下程度地移动,直至置入所述止挡元件76中的缺口 78和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沿径向方向28叠置。接下来,所述连接元件24中的各一个连接元件通过置入所述止挡元件76中的各一个缺口 78且通过置入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中的所述缺口 32中的各一个缺口插入。在此,形成所述保险元件26的所述隆起部30和所述销区域68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引导穿过所述止挡元件76中的缺口 78和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的接收区域74。如果所述连接元件24如下程度地处在置入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中的所述缺口 32中,即,所述引导元件18在所述缺口 32的边缘区域中的材料厚度沿连接元件24的主伸长方向观察布置在所述头部区域66和所述隆起部30之间,并且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完全处在置入所述止挡元件76中的缺口 78中,那么所述连接元件24在另一步骤中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轴向方向50移动到所述缺口 32的长形孔区域72中。在此,所述止挡元件76也移动。所述止挡元件76和所述稱接单元22的连接元件24在该装配好的状态下相对彼此固定。
[0035]在一装配好的状态下,由所述隆起部30所形成的保险元件26沿径向方向28观察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之内。在所述耦接单元22的连接元件24和所述止挡元件76运动时,由隆起部30所形成的保险元件26沿径向在所述引导元件18之内嵌接在如下的边缘区域后面,该边缘区域衔接所述缺口 32的长形孔区域72。由所述隆起部30所形成的保险元件26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从内向外地观察,在所述引导元件18的材料厚度之前布置在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的边缘区域中。因为所述隆起部30的外直径大于所述缺口 32的长形孔区域72的伸长,所以所述隆起部30将对应的连接元件24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18沿径向方向28向外保险。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沿所述引导元件18的径向方向28从内向外地观察,分别在所述引导元件18的材料厚度之后布置在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的边缘区域中。因为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66的直径大于所述缺口 32的长形孔区域72的伸长,所以所述连接元件24的头部区域72将对应的连接元件24相对于所述引导元件18沿径向方向28向内保险。
[0036]为了阻止所述耦接单元22的连接元件24在一装配好的状态下沿轴向方向50运动回到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所述缺口 32的接收区域74中,在另一步骤中将一未详细示出的支承单元80沿轴向方向50推到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引导元件18上。所述支承单元80设置用于所述引导元件18相对于冲击机构壳体82的滑动支承或设置用于另一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示为有意义的功能。所述支承单元80沿轴向方向50观察位置固定地与所述引导元件18耦接。在所述连接元件24和与其连接的止挡元件76沿轴向方向50从所述阻尼单元20离开地运动时,所述止挡元件76在所述支承单元80上碰撞并且限界沿轴向方向50的运动,在所述连接元件24达到置入所述引导元件18中的缺口 32的接收区域74之前。
[0037]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加工状态下,所述传递元件14在沿轴向方向50从所述插入工具16离开的返回运动中直接接触一引导衬套70,该引导衬套绕所述连接元件24的销区域68延伸直至由所述隆起部30所形成的保险元件26。在此,所述传递元件14的返回冲击冲量通过所述引导衬套70和所述耦接单元22的连接元件24被传递到所述止挡元件76上进而到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上。所述止挡元件76在此沿轴向方向50观察从所述插入工具16离开地运动,由此而压缩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由此而主要地由所述阻尼单元20的阻尼元件64接收返回冲击冲量的能量并且转换成摩擦能或热能。
【权利要求】
1.冲击机构装置,其具有:一冲击机构单元(12);—阻尼单元(20);—耦接单元(22),所述冲击机构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传递元件(14)和至少一个引导元件(18),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设置用于传递冲量到至少一个插入工具(16)上,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设置用于引导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14),所述阻尼单元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阻尼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14)的至少一个返回冲击冲量并且至少部分沿径向布置在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18)之外,所述耦接单元设置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14)的所述返回冲击冲量至少部分地传递到所述阻尼单元(20)上,并且所述耦接单元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和用于至少沿径向方向(28)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的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和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部分地一体式地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至少沿径向方向(28)形状锁合地保险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部分由所述至少一个连接元件(24)的一隆起部(30)来形成。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18)形状锁合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至少在一装配好的状态下至少部分地沿径向布置在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18)之内。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机构单元(12)的所述至少一个引导元件(18)具有至少一个缺口(32),所述至少一个缺口至少部分地设置用于:形成与所述至少一个保险元件(26)的形状锁合连接。
7.手持式工具机,其具有至少一个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1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冲击机构装置(10)的耦接单元。
【文档编号】B23B45/16GK104249337SQ201410302981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28日
【发明者】W·布劳恩 申请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