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顺送拉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冲压生产制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冲压模具进行移模,现阶段通常采用人工进行移送。然而,对于一些大吨位的重型超大模具,人工移送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且效率低下。
故一种安全系数高,效率高,可以有效对冲压模具进行移送的顺送拉模装置亟待提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移送顺送拉模装置,可以有效将模具在机床前侧的移模臂与机床内部之间进行转移,提高工人的安全系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效率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顺送拉模装置,用于将模具在机床前侧的移模臂与机床内部之间进行转移,包括:推拉链,推拉链的一端与模具的一侧固定连接,推拉链的另一端与模具的相对另一侧固定连接;驱动组件,与推拉链传动连接,驱动组件驱动推拉链转动,推拉链带动模具转移。
本实用新型一种顺送拉模装置结构简单,利用驱动组件驱动推拉链带动模具进行移动,高工人的安全系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效率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做如下改进:
作为优选的方案,推拉链的一端与模具的一侧固定连接后,依次与第一定向轮、第一定向链轮、第二定向链轮以及第二定向轮传动连接后,推拉链的另一端与模具的相对另一侧固定连接;第一定向轮和第二定向轮设置于模具的相对两侧,第一定向链轮和第二定向链轮设置于机床的顶部或底部。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推拉链通过第一定向轮、第一定向链轮、第二定向链轮以及第二定向轮改变驱动力的方向,确保推拉链可绕过冲床的顶部或底部,结构巧妙,节省空间。
作为优选的方案,第一定向轮与第一定向链轮之间的推拉链为第一推拉段,在第一推拉段上设有第一惰轮,推拉链与第一惰轮传动连接;第二定向轮与第二定向链轮之间的推拉链为第二推拉段,在第二推拉段上设有第二惰轮,推拉链与第二惰轮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惰轮和第二惰轮可以有效改变转向推拉链的方向,保证在第一推拉段和第二推拉段,其推拉链张紧,驱动力的传输稳定有效。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第一推拉段上还设有第一链条抱死机构,第一链条抱死机构设置于第一惰轮与第一定向链轮之间;
在第二推拉段上还设有第二链条抱死机构,第二链条抱死机构设置于第二惰轮与第二定向链轮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第一链条抱死机构和第二链条抱死机构使得推拉链在完成模具转移后,始终保持链条不会脱离链轮轨道,便于后期持续使用。
作为优选的方案,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传动机构以及传动主轴,电机通过传动机构与传动主轴传动连接,第一定向链轮套设于传动主轴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结构简单,且动力传输稳定有效。
作为优选的方案,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传动链以及从动轮,主动轮与电机传动连接,传动链传动连接主动轮与从动轮,从动轮套设于传动主轴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利用传动机构进行动力传输,保证驱动力的稳定有效。
作为优选的方案,主动轮通过电机变速箱与电机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电机变速箱进行变速。
作为优选的方案,推拉链为多条并行的牵引链。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多条并行的牵引链可以增大牵引的载荷度。
作为优选的方案,推拉链通过连接件与模具固定连接,连接件的两端与模具固定连接,连接件的中间部位与推拉链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利用连接件对模具进行转移,力度更均衡,模具的转移更平稳。
作为优选的方案,在机床与移模臂上还设有滑动组件,模具设置于滑动组件上。
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滑动组件可以降低模具转移的摩擦力,更便于模具进行转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送拉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送拉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顺送拉模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机床的主视图。
其中:1模具、11吊环、2机床、21移模臂、3推拉链、4驱动组件、41电机、42传动主轴、43主动轮、44传动链、45从动轮、46电机变速箱、5连接件、61第一定向轮、62第一定向链轮、63第二定向链轮、64第二定向轮、71第一惰轮、72第二惰轮、81第一链条抱死机构、82第二链条抱死机构、9滑动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顺送拉模装置的其中一些实施例 中,
如图1-5所示,顺送拉模装置用于将模具1在机床2前侧的移模臂21与机床内部之间进行转移。
顺送拉模装置包括:推拉链3和驱动组件4。推拉链3的一端通过连接件5与模具1一侧上的两个吊环11固定连接后,依次与第一定向轮61、第一定向链轮62、第二定向链轮63以及第二定向轮64传动连接后,推拉链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5与模具的相对另一侧上的两个吊环11固定连接。连接件5的两端分别与模具1上的吊环11固定连接,连接件5的中间部位与推拉链3固定连接,连接件5在张拉时,呈V形。推拉链3为两条并行的牵引链。
第一定向轮61和第二定向轮64设置于模具1的相对两侧,第一定向链轮62和第二定向链轮63设置于机床2的底部。
驱动组件4与推拉链3传动连接,驱动组件4包括:电机41、传动机构以及传动主轴42,电机41通过传动机构与传动主轴42传动连接,第一定向链轮62套设于传动主轴42上。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43、传动链44以及从动轮45,主动轮43通过电机变速箱46与电机41传动连接,传动链44传动连接主动轮43与从动轮45,从动轮45套设于传动主轴42上。
在机床2与移模臂21上还设有滑动组件9,模具1设置于滑动组件9上,滑动组件9可以为设置于滑轨上的滑轮或滑块。滑动组件9可以降低模具1转移的摩擦力,更便于模具1进行转移。
本实用新型一种顺送拉模装置结构简单,当需要将模具1从机床2前侧的移模臂21移送至机床内部,其运行过程如下:启动电机41驱动推拉链3张紧,双侧吊环11着力,模具1推拉受力,滑动组件滑动,模具1被平顺推送入冲床2内部。
本实用新型一种顺送拉模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结构简单,利用推送链3对模具1进行移动,高工人的安全系数,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且效率高。
第二,推拉链3通过第一定向轮61、第一定向链轮62、第二定向链轮63以及第二定向轮64改变驱动力的方向,确保推拉链3可绕过冲床2的底部,结构巧妙,节省空间。
第三,利用连接件5对模具1进行转移,力度更均衡,模具1的转移更平稳。
第四,推拉链3为两条并行的牵引链可以增大牵引的载荷度。
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另外一些实施方式中,其余特征技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定向轮61与第一定向链轮62之间的推拉链3为第一推拉段,在第一推拉段上设有第一惰轮71,推拉链3与第一惰轮71传动连接;第二定向轮64与第二定向链轮63之间的推拉链3为第二推拉段,在第二推拉段上设有第二惰轮72,推拉链3与第二惰轮72传动连接。
采用上述优选的实施例方案,第一惰轮71和第二惰轮72可以有效改变转向推拉链3的方向,保证在第一推拉段和第二推拉段,其推拉链3张紧,驱动力的传输稳定有效。
进一步,在第一推拉段上还设有第一链条抱死机构81,第一链条抱死机构81设置于第一惰轮71与第一定向链轮62之间;在第二推拉段上还设有第二链条抱死机构82,第二链条抱死机构82设置于第二惰轮72与第二定向链轮63之间。
采用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方案,第一链条抱死机构81和第二链条抱死机构82使得推拉链3在完成模具1转移后,始终保持链条1不会脱离链轮轨道,便于后期持续使用。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