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2812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弧模具,尤其涉及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



背景技术:

钢管通常有圆管、矩形管、方管等,主要用于输送流体,如石油、天然气、水、煤气、蒸汽等,具有抗弯、抗扭强度的同时,重量较轻,所以也广泛用于制作机械零件和工程结构。

现有技术中,管材一般通过压力扎边的方式制成,但压扎机设备较为笨重,且占用空间大,更多的采用不锈钢制管机加工制成,通过制管机的成型、焊接、打磨、定径、调质加工,其中成型模具对于矩形管的加工尤为重要,在成型加工过程中需对加工片材进行起弧,起弧的质量影响后续的管材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包括起弧上模和起弧下模,所述起弧上模安装在起弧下模上方,所述起弧上模包括压辊,所述压轮的中部设置有弧形的凹陷槽,压辊的两端为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半径与所生产的钢管的半径的比例为1:0.92~1:0.93;

所述起弧下模包括托辊,所述托辊的中部设置有波浪型的槽体,且槽体的两端凹部为弧形凹部,中部设置为中部凸起,当所述起弧上模和所述起弧下模合并使用时,起弧上模两端的弧形凸起与起弧下模的弧形凹部对应吻合。

优选的,所述压辊的两端的弧形凸起位于托辊的凹陷弧位置正上方,压辊与托辊配合工作。

优选的,所述压辊和托辊分别转动安装在转轴上,转轴可转动地水平安装在不锈钢制管机上。

优选的,所述压辊和托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加固连接套。

优选的,当所述起弧上模和所述起弧下模合并使用时,所述压辊的凹陷槽与所述托辊的槽体的中部凸起对应,所述压辊的凹陷槽的底部与所述托辊的中部凸起的顶部离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包括起弧上模和起弧下模,所述起弧上模安装在起弧下模上方,所述起弧上模包括压辊,所述压辊的中部设置有弧形的凹陷槽,压辊的两端为弧形凸起,所述弧形凸起的半径与所生产的钢管的半径的比例为1:0.92~1:0.93;所述起弧下模包括托辊,所述托辊的中部设置有波浪型的槽体,且槽体的两端凹部为弧形凹部,中部设置为中部凸起,当所述起弧上模和所述起弧下模合并使用时,起弧上模两端的弧形凸起与起弧下模的弧形凹部对应吻合。原材进入起弧上模与起弧下模之间,起弧上模和起弧下模将片材两边弯曲起弧便于不锈钢制管机成型模具的成型,同时将弧形凸起的半径与所生产的钢管的半径的比例为1:0.92~1:0.93,对于较硬的片材,可以更好地克服片材的弹力确保制得的钢管的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和图2中包括有:

1—起弧上模、2—起弧下模、3—压辊、4—弧形凸起、5—托辊、6—弧形凹部、7—转轴、8—加固连接套、9—凹陷槽、10—中部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不锈钢制管机起弧模具包括起弧上模1和起弧下模2,所述起弧上模1安装在起弧下模2上方,所述起弧上模1包括压辊3,所述凹陷弧的中部设置有凹陷槽9,压辊3的两端为弧形凸起4,所述弧形凸起4的半径与所生产的钢管的半径的比例为1:0.92。

所述起弧下模2包括托辊5,所述托辊5的中部设置有波浪型的槽体,且槽体的两端凹部为弧形凹部6,中部设置为中部凸起10。

所述压辊3的两端的弧形凸起4位于托辊5的凹陷弧位置正上方,压辊3与托辊5配合工作。

当所述起弧上模1和所述起弧下模2合并使用时,起弧上模1两端的弧形凸起4与起弧下模2的弧形凹部6对应吻合,所述压辊3的凹陷槽9与所述托辊5的槽体的中部凸起10对应,所述压辊3的凹陷槽9的底部与所述托辊5的中部凸起10的顶部离空。

其中,所述压辊3和托辊5分别转动安装在转轴7上,转轴7可转动地水平安装在不锈钢制管机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压辊3和托辊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加固连接套8,增加了轴承接触面积,传送效果更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作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弧形凸起4的半径与所生产的钢管的半径的比例为1:0.9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