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模具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4876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校模具工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校模具工装。



背景技术:

在全自动胶囊生产线中,通常模具的运行在上下两个烘道中,以模具推模具的方式形成运动循环。模具底板长526.7mm、宽18.5mm、厚4.7mm,属于细长件。在运动过程中承受推力容易产生弯曲、在中心盒翻转和推进过程中容易产生扭曲变形,直接影响到生产线的连续稳定运行。

现有的模具校正采用敲击、台钳夹持等方法,即费力又严重地损伤模具,而且校正检查用目测的方式,质量很难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校模具工装。

包括一底板;该底板上表面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一带手柄的校扭左支架以及一校扭右支架;所述左支架内部设有一活动头,所述活动头与所述手柄通过一圆锥销连接;所述右支架是固定的,所述左支架、手柄、活动头、圆锥销以及所述右支架构成校扭装置;所述底板的前后两端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一固定座以及一滑座,并包括一同时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滑座的四连杆机构,所述滑座下方设有一顶块,该顶块与所述底板表面接触,并与所述滑座一起能够在四连杆机构的推动下于底板表面滑动;所述滑座下方设有一凹槽,该凹槽内嵌置有能够于该凹槽内滑动的支承键条;所述四连杆机构、滑座与顶块构成校弯装置;所述底板的侧下方设有一灯罩,灯罩内设有一日光灯,所述灯罩与底板的侧面留有缝隙以供灯光逸出;所述灯罩和日光灯构成检验装置。

优选的,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以及第四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下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一端与所述滑座铰接;所述第四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另一端以及第四连杆另一端铰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校模具工装,相对于现有锤击、台钳夹持、目测等落后的校正方法,可以说是一次飞跃,它集弯、扭校正工装和漏光检测于一体,很方便地将模具校正,即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护模具不被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底板 2、左支架 3、右支架 4、固定座 5、滑座

6、顶块 7、凹槽 8、灯罩 9、日光灯 10、第一连杆

11、第二连杆 12、第三连杆 13、第四连杆 14、支承键条

15、模具 16、手柄 17、活动头 18、圆锥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所示,包括一底板1;该底板1上表面左右两侧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一带手柄16的校扭左支架2以及一校扭右支架3;所述左支架2内部设有一活动头17,所述活动头17与所述手柄16通过一圆锥销18连接;所述右支架3是固定的,所述左支架2、手柄16、活动17头、圆锥销18以及所述右支架3构成校扭装置;所述底板1的前后两端中间位置分别设有一固定座4以及一滑座5,并包括一同时连接所述固定座4与所述滑座5的四连杆机构,所述滑座5下方设有一顶块6,该顶块6与所述底板1表面接触,并与所述滑座5一起能够在四连杆机构的推动下于底板1表面滑动;所述滑座5下方设有一凹槽7,该凹槽7内嵌置有能够于该凹槽7内滑动的支承键条14;所述四连杆机构、滑座5与顶块构6成校弯装置;所述底板1的侧下方设有一灯罩8,灯罩8内设有一日光灯9,所述灯罩8与底板1的侧面留有缝隙以供灯光逸出;所述灯罩8和日光灯9构成检验装置。

所述四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0、第二连杆11、第三连杆12以及第四连杆13;所述第一连杆10一端与所述固定座4上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1一端与所述固定座4下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12一端与所述滑座5铰接;所述第四连杆13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10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1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12另一端以及第四连杆13另一端铰接。

实施原理:图2所示,需要校正模具15的弯曲时,将支承键条14放置于凹槽7内,一般键条14的数目为2个,键条14的高度高出底板1上表面,能够挡住模具15为宜,模具15固定于滑座5上,针对需要矫正的点,将支承键条14顶住模具15需要矫正的点的两侧,下压第一连杆10,带动第三连杆11向下转动,进而滑座5移动,滑座5带动顶块6顶住模具15的弯曲部分,使模具15得以矫正;

需要针对模具15的扭曲进行校正时,图1所示,将模具15固定于左支架2和右支架3之间,左支架2和右支架3上铣出水平槽(水平槽图中未标出)用于嵌置模具,右支架3为固定方式,不可转动,转动手柄16,带动模具15旋转,达到校正模具15扭曲的目的。

漏光检测时,图2所示,将校正的模具15紧贴在灯罩8漏光的上方,与底板1前端面靠平,以底板1前端面的平面为基准,若有透光的地方再去反复校正,直至合格。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