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去毛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6279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去毛刺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自动去毛刺机。



背景技术:

去毛刺机已泛用于机械制造去毛刺、电子零部件去毛刺、仪表仪器去毛刺、轻工、钟表零件去毛刺、军工航天、纺织器材专件去毛刺、汽车零部件去毛刺、轴承行业、工艺品、工具等多种行业领域。

公告号为CN205096646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板带边部去毛刺机,通过在去毛刺的机架两侧设置辊轮,调节辊轮之间的间距,使该板带边部去毛刺机能够适应各种宽度的板带。

这种去毛刺机工作时,需要人工将待加工工件放置到去毛刺机上,不具备自动将工件上的毛刺去除的功能,导致加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去毛刺机,解决了传统去刺机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自动去毛刺机,包括分度盘,分度盘的四周设有用于入料的入料单元、用于取料的取料单元以及第一去毛刺单元,分度盘上设有若干用于与入料单元、取料单元和第一去毛刺单元配合的工位,第一去毛刺单元包括支撑柱,支撑柱上设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一侧设有抵压部,固定杆的底侧设有与抵压部相配合的去毛刺部,去毛刺部包括用于去除毛刺的刀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料单元将待加工工件放入到分度盘上的工位上,工件放置到工位上后,再由分度盘将工件移送到第一去毛刺部上。

第一去刺部具有支撑柱,支撑柱具有支撑第一去刺单元的作用,固定杆朝向分度盘的方向设置,使去毛刺部与抵压部可以伸到分度盘的边缘处,并处于与工位的垂直正上方,使抵接部与工位更好地抵接配合,同时固定杆具有支撑抵压部与去毛刺部的作用,通过抵压部将工件抵压在工位上,具有防止工件出现滑动的现象。去毛刺部驱动刀具将工件上的毛刺去除。

工件加工完成后,通过取料单元将加工完毕的工件从工位上取走,以上技术方案解决了传统去毛刺机效率低下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去毛刺部包括第一气缸、去毛刺件,第一气缸水平固定于固定杆的底部,第一气缸具有第一活塞,去毛刺件与工位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去毛刺件包括固定板,刀具固定于固定板上,第一活塞与固定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气缸通过第一活塞将固定板向前抵压时,第一活塞带动固定板朝工位的方向抵压,由于固定板与支撑件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同时固定板具有固定刀具的作用。去除工件方孔内的毛刺时,刀具优选方形刀具,固定板上的方形刀具插入到工件上的方形孔内,起到将方形孔内的毛刺磨平、去除的作用,毛刺去除后通过第一气缸将方形刀具从方形孔内移出。

优选的,所述工位沿分度盘的边缘均等分布,工位包括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腔,在承载腔的边缘处设有抵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度盘具有等角度的转动功能,将工位沿圆形分度盘等距离分布,具有使入料单元、取料单元在同等时间间隔内放入或取出一个工件的作用,在此同时,通过第一除毛刺单元加工完成一个工件。

承载腔具有安放工件的功能,抵接槽具有限位功能,通过限制固定板与待加工工件之间的距离,限制刀具插入工件内部深度,以防止刀具损伤待加工工件。

优选的,所述抵压部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气缸竖直固定在固定杆上,第二气缸具有第二活塞,第二活塞上设有抵压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气缸工作时,通过第二活塞带动抵压板上下运动,抵压板与工位相抵接时,起到将代加工产牢固地挤压在承载孔腔内的作用,防止除刺时,出现工件滑动的现象。

优选的,所述第一去毛刺单元的一侧设有第二去毛刺单元,第二去毛刺单元包括支撑架,支撑架上设有滑移槽、滑移架,滑移架上设有伺服电机,伺服电机上设有圆形进刀,滑移槽上部设有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竖直放置于滑移槽上部,第三气缸具有第三活塞,第三活塞固定于滑移架的上部,伺服电机固定于滑移架上。

通过采用上是技术方案:支撑架具有支撑第二除刺单元的作用,滑移架具有支撑、固定伺服电机的作用,第三气缸通过第三活塞与滑移架固定相连,第三气缸通过第三活塞带动滑移架沿滑移槽上下滑动,从而达到带动伺服电机上下运动的作用,伺服电机上的圆形进刀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与工件相抵接,并将圆形刀具插入到工件的圆形孔内,并将圆形孔内的毛刺去除。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抵接部,抵接部包括第四气缸,第四气缸上设有抵接杆,抵接杆呈倒置L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四气缸带动抵接杆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将抵接杆设计成倒置L型,使竖直放置的抵接杆通过突出的端头,与工件相接触,通过与第四气缸相配合,具有使抵接杆将工件抵压在支撑空腔内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入料单元包括入料架,入料架上包括第一水平气缸、第一竖直气缸与第一手指气缸,第一水平气缸水平放置于入料架上,第一竖直气缸与第一水平气缸固定相连,第一手指气缸与第一竖直气缸固定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入料架具有支撑第一水平气缸、第一竖直气缸与第一竖直气缸的作用,在第一水平气缸的活塞上连接第一竖直气缸,通过第一水平气缸的来回伸缩,具有使第一竖直气缸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作用。

第一竖直气缸具有带动第一手指气缸上下相移动的作用,第一手指气缸上具有气爪工件,气爪工件通过第一竖直气缸的作用下,具有夹住工件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入料架的底部设有传送轨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轨道具有将工件传送入料架的底部的作用,将导轨的宽度设计成与工件的宽度相等,当工件传送到入料架的底部时,便于手指气缸抓取。

优选的,所述取料单元包括取料架,取料架上设第二水平气缸、第二竖直气缸与第二手指气缸,第二水平气缸水平放置于取料架上,第二竖直气缸与第二水平气缸固定相连,第二手指气缸与第二竖直气缸固定相连。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料架起到支撑第二水平气缸、第二竖直气缸与第二手指气缸的作用,第二水平气缸的活塞的顶部设置第二竖直气缸,通过第二水平气缸伸缩作用,具有使第二竖直气缸沿水平方向移动的作用。

第二竖直气缸具有带动第二手指气缸上下相移动的作用,第二手指气缸上具有气爪工件,气爪工件通过第二手指气缸的作用下,具有夹住工件的功能。

优选的,所述取料架的底部设有传送带、传送电机,传送带与传送电机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送电机带动传送带,使传送带沿水平方向移动,第二手指气缸将加工完的工件从工位上除去后,放到传送带上,传送带具有将加工完毕的工件移出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解决了传统去刺机效率低下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去毛刺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A处放大图,用来体现去毛刺部的结构;

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去毛刺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入料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取料单元的立体图。

图中:1、入料单元;11、入料架;12、第一水平气缸;13、第一竖直气缸;14、第一手指气缸;15、传送轨道;2、取料单元;21、取料架;22、第二水平气缸;23、第二竖直气缸;24、第二手指气缸;25、传送带;26、传送电机;3、第一去毛刺单元;31、支撑柱;32、固定杆;33、抵压部;331、第二气缸;332、第二活塞;333、抵压板;34、去毛刺部;341、第一气缸;342、去毛刺件;343、第一活塞;344、固定板;345、刀具;4、分度盘;41、工位;411、承载腔;412、抵接槽;5、第二去毛刺单元;50、支撑架;51、滑移槽;52、滑移架;53、伺服电机;54、进刀;55、第三气缸;56、第三活塞;57、抵接部;571、第四气缸;572、抵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分度盘4,在分度盘4的四周分别设置用于入料的入料单元1、用于取料的取料单元2与第一去毛刺单元3,分度盘4上设有若干用于与入料单元1、取料单元2和第一去毛刺单元3相配合的工位41,工位41沿分度盘4的边缘均等分布。工位41具有用于承载工件的承载腔411,在承载腔411的边缘处设有抵接槽412。

如图2所示,第一去毛刺单元3包括支撑柱31,支撑柱31上设有固定杆32,固定杆32的一侧设有抵压部33,固定杆32的底侧设置与抵压部33相配合的去毛刺部34。抵压部33具有第二气缸331,第二气缸331竖直固定在固定杆32上,第二气缸331具有第二活塞332,第二活塞332上设置用于与工位41相配合的抵压板333。

如图2、3所示,去毛刺部34具有第一气缸341、去毛刺件342,第一气缸341固定于固定杆32的底侧,第一气缸341水平固定于固定杆32上,第一气缸341具有第一活塞343,在第一活塞343上设置去毛刺件342,去毛刺件342由固定板344、刀具345构成,刀具345固定于固定板344上,固定板344与第一活塞343固定相连,固定板344与工位41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如图1、4所示,在第一去毛刺单元3的一侧设置第二去毛刺单元5,第二去毛刺单元5包括支撑架50,支撑架50上设置滑移槽51,滑移槽51内设置第三气缸55、伺服电机53,第三气缸55竖直放置于滑移槽51内,第三气缸55具有第三活塞56,伺服电机53与第三活塞56的顶端固定相连,伺服电机53上设置用于除去圆孔毛刺的进刀54。在支撑架50的底部设置抵接部57,抵接部57包括第四气缸571,第四气缸571上固定连接抵接杆572,抵接杆572具有突出的抵接头,抵接杆呈倒置L形。

如图5所示,入料单元1由入料架11、第一水平气缸12、第一竖直气缸13与第一手指气缸14构成,第一水平气缸12水平固定在入料架11上,在第一水平气缸12的活塞上设置第一竖直气缸13,第一竖直气缸13与第一水平气缸12固定相连,在第一竖直气缸13的顶部设置有用抓出工件的第一手指气缸14,在入料架11的底部设置一用于传送工件的传送轨道15。

如图6所示,取料单元2由取料架21、第二水平气缸22、第二竖直气缸23与第二手指气缸24构成,第二水平气缸22水平固定在取料架21上,在第二水平气缸22的活塞上设置第二竖直气缸23,第二竖直气缸23与第二水平气缸22固定相连,在第二竖直气缸23的顶部设置有用抓出工件的第二手指气缸24,在取料架21的底部设置一用于传送工件的传送带25、传送电机26,传送带25与传送电机26电连接。

使用过程:待加工工件由传送轨道15传送到入料架11的底部,第一竖直气缸13将第一手指气缸14向下推移,使第一手指气缸14移动到传送轨道15上,第一手指气缸14通过气爪工件将待加工工件夹紧,再通过第一竖直气缸13将第一手指气缸14沿竖直方向拉伸,使第一手指气缸14上的待加工工件向上移动,通过第一水平气缸12将第一竖直气缸13朝工位41的方向推动,当第一竖直气缸13处于工位41的垂直上方时,第一水平气缸12停止移动,并且由第一竖直气缸13将第一手指气缸14竖直向下推移,当第一手指气缸14上的气爪工件与工位41将要接触时,第一手指气缸14将待加工工件放入到工位41上的承载腔411内。之后再通过第一竖直气缸13将第一手指气缸14沿竖直方向提起,第一水平气缸12将第一竖直气缸13沿水平方向拉回,并进入第二次入料环节。

分度盘4将待加工工件转入到第一去毛刺单元3,并处于抵压部33的垂直正下方时,抵压部33的第二气缸331通过第二活塞332将抵压板333向下抵压,使抵压板333与工位41相抵接,从而使待加工工件牢固地抵压在承载腔411内,之后再通过第一气缸341带动固定板344沿工位41所在方向推动,固定板344与工位41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从而使方形刀具345与待加工相接触,方形刀具345插入待加工工件的方形孔内,将方形孔内的毛刺去除。

方形孔内的毛刺去除后,第一气缸341通过回缩第一活塞343带动固定板344朝远离工位41的方向移动,使固定板344上的方形刀具345与待加工工件相分离。此时,第二气缸331回缩第二活塞332带动抵压板333,使抵压板333与工位41相分离。

分度盘4再将待加工工件转入第二去毛刺单元5,第二去毛刺单元5通过第四气缸571将抵接杆572向下拉。抵接杆572呈倒置L型,抵接杆572的上端与待加工工件相抵接,并将待加工工件紧压在承载腔411内,此时,处于支撑架50上的第三气缸55通过第三活塞56将滑移架52竖直向下抵压,滑移架52沿滑移槽51竖直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处于滑移架52上的伺服电机53同时沿竖直向下移动,使固定于伺服电机53上的圆形进刀54与工件上圆形孔相抵接,并将圆形孔内的毛刺去除。之后,由第三气缸55将滑移架52竖直向上提拉,使伺服电机53回位,并预备加工下一个工件。

分度盘4将完成加工的工件传送到取料架21的底部,第二水平气缸22将第二竖直气缸23沿水平方向前推移。同时,第二竖直气缸23将第二手指气缸24向下推移,使第二手指气缸24移送到工位41上。第二手指气缸24通过气爪工件将工件夹住,第二竖直气缸23将第二手指气缸24沿竖直方向拉伸,使第二手指气缸24上的工件向上移动,再通过第二水平气缸22将第二竖直气缸23朝传送带25的方向推动。当第一水平气缸12处于传送带25的垂直上方时,第二水平气缸22停止推移,并且第二竖直气缸23将第二手指气缸24竖直相下推移,第二手指气缸24将工件放到传送带25上,由传送带25将工件移出。之后再通过第二竖直气缸23将第二手指气缸24沿竖直方向提起,第二水平气缸22将第二竖直气缸23沿水平方向拉回,并进如第二次取料环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