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及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531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及生产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润滑油用在各种类型的机械上以减小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然而由于机器运转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使得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会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导致润滑油的油温升高,油温过高会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对设备的保护效果下降,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轧机的供油系统中,油箱中的润滑油都采用自然冷却降温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润滑油的降温速率低,降温效果差,受环境的影响大,不能满足设备的正常作业需求,容易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及生产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自然冷却降温的方式使得油液的降温速率低,降温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包括轧机、油箱以及与所述轧机和所述油箱相连的用于使油液发生热交换的换热装置;

所述换热装置设置于所述油箱的回油管路,低温油液由所述油箱的出油管路流入所述轧机中,经所述轧机后温度升高形成高温油液,高温油液进入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换热装置的冷媒发生热交换后温度降低形成低温油液,并由所述回油管路回流至所述油箱。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为与所述回油管路连通的用于使油液发生热交换的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固定压紧板、活动压紧板以及位于所述固定压紧板与所述活动压紧板之间的多个板片,所述固定压紧板与所述板片上均设有油液进出口和冷媒进出口;

多个所述板片之间通过设置于所述板片上的垫片紧固密封,围绕所述油液进出口的所述垫片与所述板片形成油液通道,围绕所述冷媒进出口的所述垫片与所述板片形成冷媒通道,所述油液通道与所述冷媒通道在所述板片之间交错布置;

冷媒由所述冷媒进出口进入所述板片之间,流经所述冷媒通道并由所述冷媒进出口排出,油液由所述油液进出口进入所述板片之间,流经所述油液通道并由所述油液进出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压紧板与所述活动压紧板套接于上导杆与下导杆上;

所述固定压紧板与所述活动压紧板通过夹紧螺栓紧固连接;

所述上导杆和所述下导杆在远离所述活动压紧板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所述上导杆和所述下导杆的支柱。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为管壳式换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两端的管板以及分别设于两个所述管板背离所述筒体一侧的封头;

两个所述封头在背离所述筒体的一侧设有冷媒进出口,所述筒体在靠近所述冷媒进出口的侧壁上设有油液进出口;

所述筒体内腔沿所述筒体的长度方向设有两端与所述管板和所述封头的内腔连通的至少一根冷凝管,所述冷凝管与所述管板采用螺纹连接;

冷媒由所述冷媒进出口进入所述封头的内腔,流经所述冷凝管并由另一侧所述封头上的所述冷媒进出口排出,油液由所述油液进出口进入所述筒体内腔,在所述冷凝管之间流动与冷媒发生热交换,并由所述油液进出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内垂直于所述冷凝管的轴线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调整流体流向的折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换热器相连的用于为所述换热器提供冷源的冷媒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生产线,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通过在轧机以及为轧机供油的油箱之间设置与轧机及油箱相连的换热装置,使得油液可在换热装置内发生热交换,换热装置设置于油箱的回油管路,避免因出油管路的油压较高对换热装置的功能产生损害,在轧机的作用下,低温油液由油箱的出油管路进入轧机中,为轧机供油,轧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油液在输送和流动过程中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导致油液的温度升高,油液流经轧机后温度升高形成的高温油液流入换热装置,并在换热装置中与冷媒发生热交换,从而使油液的温度降低,油液流经换热装置后温度降低形成的低温油液经回油管路回流至油箱中,从而保证了油箱中油液温度较低,使得油箱中的油液能够循环使用,采用换热装置使得油液的降温速率高,降温效果好,且受环境的影响小,保证了油箱中的油液温度处于正常的使用范围,避免油温过高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从而保证了油液对设备的保护效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轧机;200-油箱;300-换热装置;400-回油管路;500-出油管路;310-板式换热器;311-固定压紧板;312-活动压紧板;313-板片;314-垫片;315-上导杆;316-下导杆;317-夹紧螺栓;318-支柱;320-管壳式换热器;321-筒体;322-管板;323-封头;324-冷凝管;325-折流板;330-冷媒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及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中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轧机的供油系统,包括轧机100、油箱200以及与轧机100和油箱200相连的用于使油液发生热交换的换热装置300,具体而言:

换热装置300设置于油箱200的回油管路400,低温油液由油箱200的出油管路500流入轧机100中,经轧机100后温度升高形成高温油液,高温油液进入换热装置300,与换热装置300的冷媒发生热交换后温度降低形成低温油液,并由回油管路400回流至油箱200,通过在轧机100以及为轧机100供油的油箱200之间设置与轧机100及油箱200相连的换热装置300,使得油液可在换热装置300内发生热交换,换热装置300设置于油箱200的回油管路400,避免因出油管路500的油压较高对换热装置300的功能产生损害,在轧机100的作用下,低温油液由油箱200的出油管路500进入轧机100中,为轧机100供油,轧机100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油液在输送和流动过程中带走很大一部分热量,导致油液的温度升高,油液流经轧机100后温度升高形成的高温油液流入换热装置300,并在换热装置300中与冷媒发生热交换,从而使油液的温度降低,油液流经换热装置300后温度降低形成的低温油液经回油管路400回流至油箱200中,从而保证了油箱200中油液温度较低,使得油箱200中的油液能够循环使用,采用换热装置300使得油液的降温速率高,降温效果好,且受环境的影响小,保证了油箱200中的油液温度处于正常的使用范围,避免油温过高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从而保证了油液对设备的保护效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油液能够正常地由油箱200流入轧机100而为轧机100供油,在油箱200的出油管路500上应设置抽油泵,抽油泵与轧机100的控制系统相连,控制系统用以控制抽油泵的启动和关闭,在轧机100控制系统的作用下,根据轧机100工作的实际需求启动和关闭抽油泵,利用抽油泵以保证油液能够由油箱200顺利地流入轧机100从而为轧机100供油,为避免抽油泵关闭后油液仍然能够流入轧机100,在油箱200的出油管路500上还应设置阀门,优选地,阀门为电控阀门,电控阀门与轧机100的控制系统相连,在轧机100需要供油时,控制系统控制电控阀门打开,同时启动抽油泵,以使油液顺利流入轧机100,需要结束供油时,由控制系统控制电控阀门闭合,同时关闭抽油泵,从而避免油液回流,保证了轧机100的正常作业,为避免油箱200中的油液含有较多杂质对轧机100的零部件产生影响,在油箱200的出油管路500上还应设置过滤器,过滤器设于抽油泵及阀门的前端,以使进入抽油泵和阀门的油液含有较少的杂质,避免油液杂质过多影响抽油泵及阀门的正常使用性能,保证了轧机100供油系统的正常运转,提高了抽油泵及阀门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换热装置300为与回油管路400连通的用于使油液发生热交换的换热器,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2-3,换热器可为板式换热器310。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板式换热器310包括固定压紧板311、活动压紧板312以及位于固定压紧板311与活动压紧板312之间的多个板片313,固定压紧板311与板片313上均设有油液进出口和冷媒进出口,采用活动压紧板312使得板片313的数量可调节,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合理选择板片313的数量以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固定压紧板311具有定位及支撑的作用,利用活动压紧板312将多个板片313固定在固定压紧板311与活动压紧板312之间,使得油液在板片313之间流动,为避免流体发生渗漏,多个板片313之间通过设置于板片313上的垫片314紧固密封,围绕油液进出口的垫片314与板片313形成油液通道,围绕冷媒进出口的垫片314与板片313形成冷媒通道,油液通道与冷媒通道在板片313之间交错布置,从而使得油液与冷媒交错流动以达到换热目的,冷媒可为冷却水等换热媒质,冷媒由固定压紧板311上的冷媒进出口进入多个板片313之间,在垫片314围成的冷媒通道间流动,并由板片313上的冷媒进出口排出至固定压紧板311上的冷媒进出口,油液由固定压紧板311上的油液进出口进入多个板片313之间,在垫片314围成的油液通道间流动,并由板片313上的油液进出口排出至固定压紧板311上的油液进出口,从而使冷媒与油液在交错的油液通道与冷媒通道间流动以达到换热目的,换热效果好,换热速率高,保证了油箱200中的油液温度处于正常的使用范围,避免油温过高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从而保证了油液对设备的保护效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压紧板311与活动压紧板312套接于上导杆315与下导杆316上,固定压紧板311与上导杆315及下导杆316固定连接,活动压紧板312与上导杆315及下导杆316滑动连接,以保证活动压紧板312与固定压紧板311之间的距离可调,便于安装及固定板片313,固定压紧板311与活动压紧板312通过夹紧螺栓317紧固连接,以保证板片313定位准确,安装可靠,避免板片313之间松动导致流体渗漏,上导杆315和下导杆316在远离活动压紧板312的端部设有用于固定上导杆315和下导杆316的支柱318,使得板式换热器310的安装稳固,保证了板式换热器310的正常作业。

如图4所示,换热器也可为管壳式换热器320,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管壳式换热器320包括筒体321、设于筒体321两端的管板322以及分别设于两个管板322背离筒体321一侧的封头323,通过在筒体321的两端设置管板322,在管板322背离筒体321的一侧设置封头323,两个封头323在背离筒体321的一侧设有冷媒进出口,冷媒可为冷却水等换热媒质,筒体321在靠近冷媒进出口的侧壁上设有油液进出口,筒体321内腔沿筒体321的长度方向设有两端与管板322和封头323的内腔连通的至少一根冷凝管324,为提高换热效果,冷凝管324可设置多个,冷凝管324与管板322采用螺纹连接,安装拆卸便捷,冷媒由冷媒进出口进入封头323的内腔,流经冷凝管324并由另一侧封头323上的冷媒进出口排出,油液由油液进出口进入筒体321内腔,在冷凝管324之间流动与冷媒发生热交换,并由油液进出口排出,从而达到换热目的,换热效果好,换热速率高,保证了油箱200中的油液温度处于正常的使用范围,避免油温过高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从而保证了油液对设备的保护效果,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油液在筒体321内的冷凝管324外壁之间流动并与冷凝管324发生充分地热交换,提高管壳式换热器320的换热效率,在筒体321内垂直于冷凝管324的轴线方向应设有至少一个用于调整油液流向的折流板325,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折流板325可设置多个,折流板325用于使油液在冷凝管324之间沿近似的正弦曲线流动,从而使得油液能够充分地在冷凝管324之间流动,增大了油液与冷凝管324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管壳式换热器320的换热效率,且使得换热效果更好。

具体地,冷凝管324穿过折流板325,折流板325的形状与筒体321相匹配,折流板325的一端与筒体321相抵,折流板325的另一端与筒体321之间具有通口,通口在沿筒体321的长度方向上交错布置,使得折流板325将筒体321分隔成多个通过通口相连通的隔间,并且,与油液进出口相邻的折流板325的通口远离油液进出口,油液由筒体321的油液进出口进入筒体321内腔,与油液进出口相邻的折流板325的通口远离该油液进出口,因此,受折流板325的阻挡,油液沿折流板325向折流板325的通口方向流动,经通口流向下一个隔间,当油液进出口的油液不断进入,油液在两折流板325之间的隔间内流动,经下一折流板325的通口继续流入下一隔间,从而使得油液在筒体321内的流动方向沿近似的正弦曲线,直至油液由油液进出口排出,油液与冷媒完成热交换,从而达到换热目的,由于油液在筒体321内沿近似的正弦曲线流动,增大了油液与冷凝管324的接触面积,换热充分,提高了管壳式换热器320的换热效率,且使得换热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器中的冷媒与油液进行循环换热,为保证换热器的正常功能,换热装置300还包括与换热器相连的用于为换热器提供冷源的冷媒箱330,冷媒箱330与换热器连通,冷媒由冷媒箱330流入换热器使油液与冷媒发生热交换,使油液温度降低,冷媒由换热器回流至冷媒箱330形成冷媒的循环流动,保证了换热器的正常功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轧机的生产线,包括实施例1中的供油系统,轧机100生产线采用增加了换热装置300的供油系统使得油液的降温速率高,降温效果好,且受环境的影响小,保证了油箱200中的油液温度处于正常的使用范围,避免油温过高使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导致润滑油不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破坏油膜,引起摩擦,油质恶化,从而使得油液对设备的保护效果更好,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了轧机100生产线的正常稳定运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