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54870发布日期:2018-07-04 02:5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包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生产的内包管多数是用已成型的薄壁空心圆管二次加工而成,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毛坯件为已加工成型的薄壁空心圆管,因此生产成本过高,其次二次加工,因此加工工艺比较繁索,生产工艺过于落后,加工过程中中装夹薄壁空心圆管存在装夹凹陷的问题,因此残次品的报废率较高,同时生产效率较低,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精度较高且生产高效的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

为了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包括沿带料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辊压模具组、第二辊压模具组、第三辊压模具组、第四辊压模具组、第五辊压模具组、第六辊压模具组以及第七辊压模具组,所述的第一辊压模具组用于将带料中间辊压出第一凸起,同时将第一凸起两侧带料辊压的向上翘起,所述的第二辊压模具组用于将第一凸起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同时将向上翘起的带料两侧均辊压成倾斜边,所述的第三辊压模具组用于辊压带料的倾斜边,使带料的两个弧形凸起合围成带缝隙的环形,所述的第四辊压模具组用于将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所述的第五辊压模具组用于辊压带料的中间,使带料的两侧相向聚拢,所述的第六辊压模具组用于辊压带料,使带料的两侧聚合形成带有缝隙的内包管,所述的第七辊压模具组用于固定内包管,使内包管的缝隙便于焊合。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第一辊压模具组、第二辊压模具组、第三辊压模具组、第四辊压模具组、第五辊压模具组、第六辊压模具组以及第七辊压模具组均转动,带料经过第一辊压模具组后在带料的中部辊压出第一凸起,将带料的两侧辊压的向上翘起,然后带料经过第二辊压模具组将第一凸起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将翘起的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的倾斜边,然后带料再经过第三辊压模具组,第三辊压模具组辊压带料的两倾斜边,使带料的两个弧形凸起聚拢成带有缝隙的环形,然后带料再经过第四辊压模具组,第四辊压模具组将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带料再经过第五辊压模具组,第五辊压模具组辊压带料的中间,使带料的两侧相向聚拢,带料再经过第六辊压模具组,第六辊压模具组将带料两侧合围成带有缝隙的内包管,带料再经过第七辊压模具组,第七辊压模具组动态的固定内包管,外设的焊机将内包管的缝隙焊合。

为了将带料辊压出第一凸起,同时使带料的两侧向上翘起,所述的第一辊压模具组包括设有第一外凸起的第一上辊压模以及设有第一内凹槽的第一下辊压模,所述第一外凸起辊压面设有凹辊压圆弧面,第一内凹槽设有凸辊压圆弧面,所述的凹辊压圆弧面与凸辊压圆弧面相配合辊压出第一凸起,所述的第一内凹槽与第一外凸起相配合,使带料的两侧向上翘起。

为了便于第一凸起辊压形成待封闭的环形,所述的第二辊压模具组包括设有V型凸起的第二上辊压模以及开有V型槽的第二下辊压模,所述的第二上辊压模的凸辊压圆弧面开设有第二内凹槽,第二下辊压模的凹辊压圆弧面开设有第二外凸起,所述的第二内凹槽与第二外凸起相配合将第一凸起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所述的V型槽与V型凸起相配合将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翘起的倾斜边。

为了将两个弧形凸起合围成带缝隙的环形,所述的第三辊压模具组包括开设有第一容纳槽的第三上辊压模以及与第三上辊压模相配合的第三下辊压模,第三下辊压模设有用于辊压两个弧形凸起的第三外凸起,所述的第三上辊压模与第三下辊压模相配合用于辊压带料两倾斜边,使带料的两个弧形凸起合围成带缝隙的环形,所述第三外凸起与第一容纳槽相配合辊压环形的同时防止环形变形。

为了将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所述的第四辊压模具组包括设有第四外凸起的第四上辊压模以及开设有第四弧形槽的第四下辊压模,所述的第四外凸起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环形的第二容纳槽,所述的第四外凸起与第四弧形槽相配合将带料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

为了使带料的两侧相向聚拢,所述的第五辊压模具组包括开设有第三容纳槽的第五上辊压模以及开设有第五弧形槽的第五下辊压模,所述的第五上辊压模辊压带料的中间,使带料的两侧相向聚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第一辊压模具组、第二辊压模具组、第三辊压模具组、第四辊压模具组、第五辊压模具组以及第六辊压模具组相配合,可以将带料直接辊压合围成带有缝隙的内包管,又由于第七辊压模具组的存在,动态固定内包管,便于外设的焊机将缝隙焊合,而且该套辊压模具组加工精度较高,生产效率较高,残次品生产的概率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四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五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六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七辊压模具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一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二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三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四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五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13为第六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七辊压模具组辊压后的带料结构示意图。

其中,1带料,101第一凸起,102弧形凸起,103倾斜边,104环形,105内包管,2第一辊压模具组,201第一上辊压模,202第一外凸起,203第一下辊压模,204第一内凹槽,205凹辊压圆弧面,206凸辊压圆弧面,3第二辊压模具组,301第二上辊压模,302V型凸起,303第二下辊压模,304V型槽,305第二内凹槽,306第二外凸起,4第三辊压模具组,401第三上辊压模,402第一容纳槽,403第三下辊压模,404第三外凸起,5第四辊压模具组,501第四上辊压模,502第四外凸起,503第四下辊压模,504第四弧形槽,505第二容纳槽,6第五辊压模具组,601第五上辊压模,602第三容纳槽,603第五下辊压模,604第五弧形槽,7第六辊压模具组,8第七辊压模具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14所述,一种用于生产内包管的辊压模具组,包括沿带料1的运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辊压模具组2、第二辊压模具组3、第三辊压模具组4、第四辊压模具组5、第五辊压模具组6、第六辊压模具组7以及第七辊压模具组8,第一辊压模具组2用于将带料1中间辊压出第一凸起101,同时将第一凸起101两侧带料1辊压的向上翘起,第一辊压模具组2包括设有第一外凸起202的第一上辊压模201以及设有第一内凹槽204的第一下辊压模203,第一外凸起202辊压面设有凹辊压圆弧面205,第一内凹槽204设有凸辊压圆弧面206,凹辊压圆弧面205与凸辊压圆弧面206相配合辊压出第一凸起101,第一内凹槽204与第一外凸起202相配合,使带料1的两侧向上翘起,第二辊压模具组3用于将第一凸起101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102,同时将向上翘起的带料1两侧均辊压成倾斜边103,第二辊压模具组3包括设有V型凸起302的第二上辊压模301以及开有V型槽304的第二下辊压模303,第二上辊压模301的凸辊压圆弧面206开设有第二内凹槽305,第二下辊压模303的凹辊压圆弧面205开设有第二外凸起306,第二内凹槽305与第二外凸起306相配合将第一凸起101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102,V型槽304与V型凸起302相配合将带料1两侧辊压成向上翘起的倾斜边103,第三辊压模具组4用于辊压带料1的倾斜边103,使带料1的两个弧形凸起102合围成带缝隙的环形104,第三辊压模具组4包括开设有第一容纳槽402的第三上辊压模401以及与第三上辊压模401相配合的第三下辊压模403,第三下辊压模403设有用于辊压两个弧形凸起102的第三外凸起404,第三上辊压模401与第三下辊压模403相配合用于辊压带料1两倾斜边103,使带料1的两个弧形凸起102合围成带缝隙的环形104,第三外凸起404与第一容纳槽402相配合辊压环形104的同时防止环形104变形,第四辊压模具组5用于将带料1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第四辊压模具组5包括设有第四外凸起502的第四上辊压模501以及开设有第四弧形槽504的第四下辊压模503,第四外凸起502上开设有用于放置环形104的第二容纳槽505,第四外凸起502与第四弧形槽504相配合将带料1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第五辊压模具组6用于辊压带料1的中间,使带料1的两侧相向聚拢,第五辊压模具组6包括开设有第三容纳槽602的第五上辊压模601以及开设有第五弧形槽604的第五下辊压模603,第五上辊压模601辊压带料1的中间,使带料1的两侧相向聚拢,第六辊压模具组7用于辊压带料1,使带料1的两侧聚合形成带有缝隙的内包管105,第七辊压模具组8用于固定内包管105,使内包管105的缝隙便于焊合。

工作时,第一辊压模具组2、第二辊压模具组3、第三辊压模具组4、第四辊压模具组5、第五辊压模具组6、第六辊压模具组7以及第七辊压模具组8均转动,带料1经过第一辊压模具组2后在带料1的中部辊压出第一凸起101,将带料1的两侧辊压的向上翘起,然后带料1经过第二辊压模具组3将第一凸起101辊压成两个弧形凸起102,将翘起的带料1两侧辊压成向上的倾斜边103,然后带料1再经过第三辊压模具组4,第三辊压模具组4辊压带料1的两倾斜边103,使带料1的两个弧形凸起102聚拢成带有缝隙的环形104,然后带料1再经过第四辊压模具组5,第四辊压模具组5将带料1两侧辊压成向上弯曲的弧形,带料1再经过第五辊压模具组6,第五辊压模具组6辊压带料1的中间,使带料1的两侧相向聚拢,带料1再经过第六辊压模具组7,第六辊压模具组7将带料1两侧合围成带有缝隙的内包管105,带料1再经过第七辊压模具组8,第七辊压模具组8动态的固定内包管105,外设的焊机将内包管105的缝隙焊合。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