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787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对辊轧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对辊轧机。



背景技术:

在软包动力电池的制造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对辊轧机对极片材料或金属锂进行压实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密度的均匀性和厚度的均匀性。现市面上的对辊轧机分为不加热的冷轧对辊机和加热的对辊扎机两种类型。然而随着动力电池技术中材料应用的不断突破,冷加热的方式已满足不了新型材料的轧制特性及其能量密度的要求,而通过加热轧制可以实现提高极片材料单位面积的能量密度的目的。

相关技术中的热压对辊轧机包括支架结构及与支架结构转动连接的加热辊轮,然而由于加热辊轮与支架结构的连接处因加热辊轮热胀冷缩会产生间隙,从而导致加热辊轮转动以压轧被轧材料时会产生跳动,从而影响被轧材料压轧后的厚度均匀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改善被压扎后的材料厚度均匀度的对辊轧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对辊轧机,包括支架结构、对辊装置及间隙调整组件,所述对辊装置包括两个加热辊轮,两个所述加热辊轮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结构上,且二者之间形成一辊压通道,两个所述加热辊轮同步逆向转动以带动被轧材料穿过所述辊压通道,每一所述加热辊轮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所述间隙调整组件,且所述间隙调整组件分别固设于所述支架结构的两相对侧面上,所述间隙调整组件通过消除所述支架结构与所述加热辊轮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以防止所述加热辊轮在压轧过程中跳动。

优选的,所述间隙调整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加热辊轮一端的安装板、自所述安装板的两相对端延伸出的滑动块、固设于所述支架结构上并与所述滑动块一一对应设置的固定块以及弹性支撑所述滑动块的弹性组件,当所述支架结构与所述加热辊轮之间产生的间隙时,所述弹性组件驱动所述滑动块以带动所述加热辊轮运动至与所述支架结构抵接。

优选的,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元件及穿过所述滑动块和所述弹性元件并锁在所述固定块上的螺栓,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滑动块和所述螺栓上。

优选的,通过旋转所述螺栓可改变所述弹性元件的压缩比。

优选的,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优选的,所述支架结构包括底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架,每一所述加热辊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架转动连接,所述间隙调整组件固设于所述支架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为通风散热结构的箱体结构,所述箱体内设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装置驱动两所述加热辊轮同步逆向转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受所述电机驱动的第一齿轮及两个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加热辊轮上并相互齿合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靠近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齿轮齿合。

本实用新型的对辊轧机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间隙调整组件消除所述支架与所述加热辊轮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以防止所述加热辊轮在压轧过程中跳动,从而可以改善被压扎后的材料厚度的均匀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旋转所述螺栓改变所述弹性元件的压缩比以增强所述弹性组件对所述滑动块的弹性支撑力,从而可以提高所述间隙调整组件消除所述支架与所述加热辊轮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辊轧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对辊轧机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对辊轧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对辊轧机中加热辊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4所示加热辊轮中辊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加热辊轮中导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所述对辊轧机100包括支架结构1、驱动装置(图未示)、传动装置5及对辊装置7,所述对辊装置7包括两个加热辊轮71,两个所述加热辊轮71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结构1上,且二者之间形成一辊压通道7A,所述驱动装置3通过所述传动装置5驱动两个所述加热辊轮71同步逆向转动以带动被轧材料穿过所述辊压通道7A。在本实施例中,被轧材料可以是极片材料,也可以是金属锂,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板材。

所述支架结构1包括底座11及设于所述底座11上的支架13。每一所述加热辊轮7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架13转动连接。

所述底座11为箱体结构,所述箱体结构上设有通风散热结构,所述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底座11内。

所述支架13为两个间隔设置的龙门架,每一所述加热辊轮7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龙门架转动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3,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所述传动装置 5包括受所述电机驱动的第一齿轮51及两个分别固设于两个所述加热辊轮71上并相互齿合的第二齿轮53,所述第一齿轮51和靠近所述底座11的所述第二齿轮53齿合。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所述加热辊轮71包括加热体73、套设于所述加热体73外围的导热体75及套设于所述导热体75外围的辊体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辊轮71还包括分别与所述加热体73、所述导热体75和所述辊体77固定连接的固定座79,所述固定座79 位于所述加热辊轮71远离所述第二齿轮53的一端,所述加热体73 为通用标准件的发热棒。

请结合参阅图4和图5,所述辊体77包括朝向所述导热体75的内表面771及与所述内表面771相对设置的外表面773。

所述外表面773包括用于滚压的滚压面775及设置于所述滚压面 775两端的的延伸面777。所述滚压面775为圆柱形表面。

请参阅图4和图6,所述导热体75包括朝向所述内表面771的传热面751。所述内表面771与所述传热面751之间界定形成第一传热区域及位于所述第一传热区域两端的第二传热区域,所述第一传热区域在所述辊体77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滚压面775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传热区域的传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传热系数以均衡所述辊体77的温度。由于所述加热辊轮71固定在两个龙门架中间,龙门架是金属体,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当所述加热辊轮71加热时,所述加热辊轮71的两端的热量会因龙门架使得其热能流失的比所述加热辊轮71中间快,从而导致所述加热辊轮71中间的温度比两端高,同时,因所述加热辊轮71的温度不均匀,会造成所述加热辊轮71的变形,因此,通过所述内表面771与所述传热面751之间界定形成第一传热区域及位于所述第一传热区域两端的第二传热区域,所述第一传热区域在所述辊体77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滚压面775的范围内,且所述第一传热区域的传热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传热系数以均衡所述辊体77的温度,可以避免热量在所述辊体77的中间部分累计,从而造成因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的所述辊体77的全跳动范围过大,进而导致被压扎后材料的厚度均匀度不合格。

所述传热面751包括凹陷形成的第一表面753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753两端的第二表面755。

所述第一表面753与所述内表面771围合形成一传热空间71A,所述传热空间71A为所述第一传热区域。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内表面771包括凹陷形成的一表面与所述传热面751围合形成所述传热空间71A。

所述第二表面755与所述内表面771接触以形成所述第二传热区域。

所述内表面771和所述第二表面755为圆柱形表面,且所述内表面771和所述第二表面755上形成有相互咬合的螺纹,组配时,所述辊体77和所述导热体75通过螺纹连接。同时,通过在所述内表面 771和所述第二表面755上形成有相互咬合的螺纹,不仅可以避免因热胀冷缩造成的所述内表面771和所述第二表面755分离,而且有利于提高传热效率和热传递的均匀性,也便于所述辊体77和所述导热体75的连接。

请结合参阅图4-图6,所述延伸面777包括自所述滚压面775向所述内表面771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延伸面778及自所述第一延伸面 778弯折延伸的第二延伸面779。所述第二表面755包括形成有螺纹的螺纹区757,所述第二延伸面779和所述滚压面775在所述导热体 75上的正投影均至少部分落在所述螺纹区757的范围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螺纹区757位于所述第二表面755靠近所述第一表面753 的一端。

请结合参阅图2、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改善所述辊体77加热后的温度均匀度,所述对辊轧机100还包括加热控制装置。所述加热控制装置包括两个温度传感器组及分别与两个所述温度传感器组和两个所述加热辊轮71中加热体73连接的控制器(图未示),每一所述温度传感器组包括测量所述加热辊轮71中滚压面775的温度的第一传感器81及测量所述加热辊轮71中延伸面777远离所述滚压面775一端的温度的第二传感器83,所述控制器根据每一所述温度传感器组的检测温度控制所述加热体73加热,以使得均衡所述加热辊轮71中辊体77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传感器81和所述第二传感器83分别测量所述加热辊轮71加热后所述滚压面775的实际温度(即:设备提供的压扎温度)及所述加热辊轮71作用在龙门架的温度,并通过所述控制器根据每一所述温度传感器组的检测温度控制所述加热体73加热,可以进一步均衡所述辊体77加热后的温度和改善所述辊体77加热后的全跳动。例如,在所述辊体77加热至250℃后,其温度均匀度不大于2℃,且全跳动不大于2微米。

所述第一传感器81固设于所述支架13上。

所述辊体77连接所述内表面771和所述外表面773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774,所述第二传感器83穿过所述固定座79并插入所述安装孔774。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及图3,为了防止所述加热辊轮71与两个龙门架连接处因所述加热辊轮71热胀冷缩产生间隙,从而导致所述加热辊轮71在压轧过程中跳动,所述对辊轧机100还包括间隙调整组件9。每一所述加热辊轮7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一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且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分别固设于所述支架结构1的两相对侧面上,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通过消除所述支架结构1的所述支架13 与所述加热辊轮71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7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以防止所述加热辊轮71在压轧过程中跳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的数量为四个。

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包括套设于所述加热辊轮71的一端的安装板91、自所述安装板91的两相对端延伸出的滑动块93、固设于所述支架13上并与所述滑动块93一一对应设置的固定块95以及弹性支撑所述滑动块93的弹性组件。

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元件97及穿过所述滑动块93和所述弹性元件97并锁在所述固定块95上的螺栓99,所述弹性元件97的两端分别支撑于所述滑动块93和所述螺栓99上。通过旋转所述螺栓99 可改变所述弹性元件97的压缩比以增强所述弹性组件对所述滑动块 93的弹性支撑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97为弹簧。

当所述支架结构1与所述加热辊轮71之间产生的间隙时,所述弹性组件驱动所述滑动块93以带动所述加热辊轮71运动至与所述支架13抵接。

具体的,当靠近所述底座11的所述加热辊轮71与所述支架13 产生间隙时,相应设置的所述弹性组件驱动所述滑动块93以带动所述加热辊轮71沿远离所述底座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支架13抵接;当远离所述底座11的所述加热辊轮71与所述支架结构1产生间隙时,相应设置的所述弹性组件驱动所述滑动块93以带动所述加热辊轮71沿靠近所述底座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支架13抵接。在所述加热控制装置进一步均衡所述辊体77加热后的温度和改善所述辊体 77加热后的全跳动的情况下,通过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防止所述加热辊轮71在压轧过程中跳动,可以保证被压扎后的材料厚度的均匀度不大于1.5微米。同时,由于可以通过旋转所述螺栓99改变所述弹性元件97的压缩比以增强所述弹性组件对所述滑动块93的弹性支撑力,从而可以提高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消除所述支架13与所述加热辊轮71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71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对辊轧机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消除所述支架13与所述加热辊轮71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71 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以防止所述加热辊轮71在压轧过程中跳动,从而可以改善被压扎后的材料厚度的均匀度。同时,还可以通过旋转所述螺栓99改变所述弹性元件97的压缩比以增强所述弹性组件对所述滑动块93的弹性支撑力,从而可以提高所述间隙调整组件9消除所述支架13与所述加热辊轮71之间因所述加热辊轮71热胀冷缩产生的间隙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