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45334发布日期:2018-07-17 21:07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加工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缸体铣削加工过程中涉及到对缸体的翻转上料动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传统的发动机缸体上料方式,是采用吊装的方式来装夹发动机缸体。这种方式不仅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还容易发动机造成缸体碰伤和装夹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发动机缸体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上料机构,以解决背景技术中缸体铣削过程中翻转劳动强度大、缸体易划伤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上料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有相邻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上均设有翻转抵紧单元,所述翻转抵紧单元包括u形的通腔,所述通腔的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所述第一滑板顶部固定有若干根第一支撑杆,通腔的另一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板,所述第二滑板上固定有若干根第二支撑杆;若干根所述第一支撑杆和若干根第二支撑杆顶部共同铰接有承接板,所述承接板上可拆卸连接有l形的包裹套,所述包裹套的固定部可随承接板一起在通腔中滑动,包裹套的自由部向通腔外张开;通腔内转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位于第一滑板下方,且转轴的一端伸出通腔并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在固定板的外壁上,转轴的另一端位于通腔内并固定有第一楔形柱,第一滑板底部固定有与第一楔形柱相配合的第二楔形柱;所述通腔底部连通有若干根气管,每根气管的输出端内均滑动连接有可将气管密封的滑块,所述滑块上固定有顶杆;气管的输出端固定在通腔侧壁的顶部。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工作时,当缸体放入到第一固定板通腔的包裹套上时,通腔的内壁对缸体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缸体晃动。承接板的下移会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推动第一滑板和第二滑板向下移动,从而将通腔内的气体挤压到气管中,推动滑块和顶杆移动,顶杆将包裹套、缸体抵紧,从而实现对缸体的进一步固定,提升缸体的固定效果。此时,工人便可将铣削设备移动到缸体的上方,对缸体进行铣削。

缸体铣削完成后,启动电机,电机通过转轴带动第一楔形柱转动,当第一楔形柱与第二楔形柱相抵时,第一楔形柱会推动第二楔形柱、第一滑板、第一支撑杆和承接板的左端向上移动,使缸体产生倾斜并与包裹套的自由部相抵,此时缸体的右侧面通过包裹套的自由部与第二固定板上的承接板相抵,包裹套对缸体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缸体直接倒落造成划伤,另外,第二固定板上的承接板对缸体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缸体倾斜时的缓冲效果,防止缸体直接倒落对承接板造成损伤。

第一滑板的上移会使通腔内的压强变小,一方面使气管中的气体重新回到通腔中,使得顶杆对包裹套、缸体的抵紧作用消失,使缸体更容易产生翻转;另一方面也会使第二滑板向下移动,第二滑板通过第二支撑杆带动承接板的右端向下移动,进一步加剧了缸体的倾斜。缸体在进一步倾斜的过程中会促使第二固定板上的承接板下压更大的距离,此时由于缸体的倾斜度较大,缸体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继续转动,缸体在继续转动的过程中会从第一固定板中承接板的包裹套中转移到第二固定板中承接板上的包裹套上,第二固定板中承接板的右端在缸体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与承接板左端齐平。

缸体在从第一固定板中的包裹套转移到第二固定板内的包裹套的过程中,第二固定板内的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板、第二滑板、滑块、顶杆重复第一固定板中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第一滑板、第二滑板、滑块、顶杆的运动,从而实现对缸体的进一步固定,提升缸体的固定效果。此时,缸体的左侧面翻转为缸体的上侧面,工人可移动铣削设备,使铣削设备位于缸体的上方,对缸体的上表面进行铣削。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方案能够在缸体铣削加工过程中实现对缸体的翻转和固定,极大地降低了公认度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可对缸体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缸体在翻转过程中被划伤;

(2)本方案的通腔内壁对缸体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缸体在铣削过程中产生晃动;

(3)本方案通过通腔与气管的配合能够对缸体进行进一步的固定,提升缸体的固定效果;

(4)本方案的包裹套可拆卸连接在承接板上,当包裹套损坏时可及时进行更换,延长了机构的使用寿命;

(5)本方案的包裹套能够对缸体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防止缸体在翻转过程中被划伤,也避免缸体在翻转过程中将承接板撞伤;

(6)本方案中第二固定板内的承接板对翻转中的缸体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缸体倾斜时的缓冲效果,防止缸体直接倒落对承接板造成损伤;

(7)本方案通过第一楔形柱与第二楔形柱的配合能够推动第一滑板上下移动,从而使缸体能够逐渐倾斜,减小了缸体翻转时的冲击力。

方案二: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二固定板底部与机架之间还设有缓冲缸体,所述缓冲缸体内滑动连接有缓冲滑板,所述缓冲滑板底部与缓冲缸体底部之间固定有缓冲弹簧,缓冲滑板顶部固定有缓冲支撑杆,所述缓冲支撑杆与第二固定板底部相连。通过缓冲缸体、缓冲滑板、缓冲支撑杆和缓冲弹簧的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对缸体的缓冲作用,防止缸体直接倒落对承接板造成损伤,也避免了缸体自身被划伤。

方案三: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包裹套的自由部为斜面。包裹套的自由部为斜面,缸体可更顺利地从第一固定板内的包裹套移动到第二固定板内的包裹套上。

方案四:此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所述机架上设有吸尘罩,所述吸尘罩连接有负压风机。通过吸尘罩与负压风机的配合,能够将缸体在铣削过程中产生的尘屑吸走,提高缸体的洁净度,从而提高缸体铣削的精度。

方案五:此为方案四的优选,所述吸尘罩与负压风机连接的部位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可防止吸入的尘屑进入到负压风机中影响负压风机的正常工作。

方案六:此为方案五的优选,所述吸尘罩内设有用于收集尘屑的导尘槽。导尘槽可对吸入的尘屑进行导流,将尘屑收集在导尘槽中,方便进行后续的清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缓冲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通腔4、第一滑板5、第二滑板6、第一支撑杆7、第二支撑杆8、第一楔形柱9、转轴10、第二楔形柱11、包裹套12、气管13、滑块14、顶杆15、承接板16、缓冲缸体17、缓冲滑板18、缓冲弹簧19、缓冲支撑杆20。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

汽车发动机缸体加工用上料机构,主要由机架1、第一固定板2、第二固定板3、吸尘罩、负压风机构成。吸尘罩通过支架安装在缸体的上方,吸尘罩与负压风机相连接,吸尘罩与负压风机连接的部位安装有过滤网,吸尘罩内设有用于收集尘屑的导尘槽。

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相邻设置且均固定在机架1上,第一固定板2和第二固定板3上均设有翻转抵紧单元,翻转抵紧单元主要由u形的通腔4、第一滑板5、第二滑板6、包裹套12、两根第一支撑杆7、两根第二支撑杆8、若干根气管13构成,通腔4的左侧滑动连接有第一滑板5,第一滑板5顶部焊接有两根第一支撑杆7,通腔4的右侧滑动连接有第二滑板6,第二滑板6上焊接有两根第二支撑杆8。两根所述第一支撑杆7和两根第二支撑杆8顶部共同铰接有承接板16,承接板16上通过连接绳绑扎有l形的包裹套12,包裹套12的固定部可随承接板16一起在通腔4中滑动,包裹套12的自由部向通腔4外张开且为斜面。

通腔4的左部转动连接有转轴10,转轴10位于第一滑板5下方,且转轴10的一端伸出通腔4并连接有电机,电机安装在固定板的外壁上,转轴10的另一端位于通腔4内并固定有第一楔形柱9,第一滑板5底部固定有与第一楔形柱9相配合的第二楔形柱11。通腔4底部连通有若干根气管13,每根气管13的输出端内均滑动连接有可将气管13密封的滑块14,滑块14上固定有顶杆15;气管13的输出端固定在通腔4侧壁的顶部。

如附图3所示,第二固定板3底部与机架1之间还固定有缓冲缸体17,缓冲缸体17内滑动连接有缓冲滑板18,缓冲滑板18底部与缓冲缸体17底部之间焊接有缓冲弹簧19,缓冲滑板18顶部焊接有缓冲支撑杆20,缓冲支撑杆20与第二固定板3底部相连。

工作时,当缸体放入到第一固定板2通腔4的包裹套12上时,包裹套12与承接板16在缸体重力的作用下会向下移动,此时通腔4的内壁对缸体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缸体晃动。承接板16的下移会通过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分别推动第一滑板5和第二滑板6向下移动,从而将通腔4内的气体挤压到气管13中,气体进入气管13后会推动气管13输出端上的滑块14滑动,滑块14的滑动带动顶杆15滑出,顶杆15远离滑块14的一端将包裹套12、缸体抵紧,从而实现对缸体的进一步固定,提升缸体的固定效果。此时,工人便可将铣削设备移动到缸体的上方,对缸体进行铣削。

缸体铣削完成后,启动电机,电机通过转轴10带动第一楔形柱9转动,当第一楔形柱9与第二楔形柱11相抵时,第一楔形柱9会推动第二楔形柱11向上移动,第二楔形柱11的移动会带动第一滑板5和第一支撑杆7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承接板16的左端向上移动,使缸体产生倾斜并与包裹套12的自由部相抵,此时缸体的右侧面通过包裹套12的自由部与第二固定板3上的承接板16相抵,包裹套12对缸体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防止缸体直接倒落造成划伤,另外,第二固定板3上的承接板16对缸体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缸体倾斜时的缓冲效果,防止缸体直接倒落对承接板16造成损伤。

第一滑板5的上移会使通腔4内的压强变小,一方面使气管13中的气体重新回到通腔4中,使得滑块14带动顶杆15回到气管13内,顶杆15对包裹套12、缸体的抵紧作用消失,使缸体更容易产生翻转;另一方面也会使第二滑板6向下移动,第二滑板6通过第二支撑杆8带动承接板16的右端向下移动,进一步加剧了缸体的倾斜,此时承接板16的右端与通腔4侧壁的高度相同。缸体在进一步倾斜的过程中会促使第二固定板3上的承接板16下压更大的距离,使第二固定板3上承接板16左端的高度与第一固定板2通腔4中的承接板16的高度相同并与通腔4的侧壁同高。此时,由于缸体的倾斜度较大,缸体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继续转动,缸体在继续转动的过程中会从第一固定板2中承接板16的包裹套12中转移到第二固定板3中承接板16上的包裹套12上,第二固定板3中承接板16的右端在缸体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与承接板16左端齐平。此过程中,由于包裹套12的自由部为斜面,缸体可更顺利地从第一固定板2内的包裹套12移动到第二固定板3内的包裹套12上。

缸体在从第一固定板2中的包裹套12转移到第二固定板3内的包裹套12的过程中,第二固定板3内的第一支撑杆7和第二支撑杆8分别推动第二固定板3中的第一滑板5和第二滑板6向下移动,从而将通腔4内的气体挤压到气管13中,气体进入气管13后会推动气管13输出端上的滑块14滑动,滑块14的滑动带动顶杆15滑出,顶杆15远离滑块14的一端将包裹套12、缸体抵紧,从而实现对缸体的进一步固定,提升缸体的固定效果。同时,缓冲支撑杆20和缓冲弹簧19对第二固定板3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固定板3以及第二固定板3中承接板16对缸体的缓冲作用。

此时,缸体的左侧面翻转为缸体的上侧面,工人可移动铣削设备,使铣削设备位于缸体的上方,对缸体的上表面进行铣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