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0628发布日期:2018-10-19 22:44阅读:224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箍组装领域,尤其是一种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消防管件卡箍的组装主要由人工进行装配,工作效率低,人工的劳动强度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该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具有代替人工操作,实现了消防管件卡箍的自动化组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螺栓抓取气缸、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螺栓下压分控气缸、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和外壳,所述的螺栓抓取气缸、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螺栓下压分控气缸、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分别设置在外壳内,所述的螺栓抓取气缸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外壳内的左右两侧,每个螺栓抓取气缸的上部分别与螺栓下压分控气缸相连,每个螺栓下压分控气缸分别连接一个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分别与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相连,且位于其下部,所述的外壳设置在支撑架上。

所述的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包括螺栓总下压气缸、总下压气缸连接板、导向杆和导向套筒,所述的螺栓总下压气缸固定于外壳顶部中间位置,螺栓总下压气缸的下部缸杆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相连,总下压气缸连接板位于外壳内,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位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的下部,所述的螺栓总下压气缸的左右两侧的外壳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套筒,所述的导向套筒内设置有导向杆,所述的导向杆的下部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相固定。

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包括螺栓水平推送气缸、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水平推送滑块和水平推送滑轨,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气缸固定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的下部,螺栓水平推送气缸的缸杆上固定有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所述的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的外端部固定有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所述的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的上部设置有水平推送滑块,所述的水平推送滑块与水平推送滑轨相配合,所述的水平推送滑轨设置在两个螺栓水平推送气缸之间的总下压气缸连接板下部。

两个螺栓抓取气缸之间的外壳上设置有放栓工位传感器。

所述的外壳的下部设置有螺栓挡停机构,所述的螺栓挡停机构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支撑架上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的螺栓挡停机构包括螺栓挡停气缸、螺栓挡停插杆和螺栓暂存座,所述的螺栓挡停气缸和螺栓暂存座分别位于支撑架上,且螺栓暂存座位于螺栓挡停气缸的内侧,所述的螺栓挡停气缸的缸杆上连接有螺栓挡停插杆,所述的螺栓暂存座上设置有螺栓暂存腔和挡停插杆插孔,所述的螺栓暂存座位于分料道的前侧。

所述的支撑架上还设置有卡箍定位机构,所述的卡箍定位机构包括两个卡箍定位气缸,每个卡箍定位气缸的缸杆上分别设置有定位爪,两个卡箍定位气缸对称设置在自动抓取上料机构下部支撑架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代替人工操作,实现了消防管件卡箍的自动化组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的劳动强度;熟练操作工组装大约12s/个,使用自动卡箍组装线后效率为6s/个;

能够实现螺栓的自动抓取及穿栓动作,可兼容不同规格的卡箍型号,更换卡箍型号生产时,需调整螺栓水平推送气缸行程,保证螺栓的稳定穿入;

设置螺栓挡停机构,将取料位置的第一个螺栓及第二个螺栓进行分离,保证处于取栓位置的第一个螺栓能够顺利抓取。

附图说明

附图1是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的立体图一;

附图2是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的主视图;

附图3是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的左视图;

附图4是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的立体图二;

附图5是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去除外壳后的立体图;

附图6是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螺栓抓取气缸、螺栓下压分控气缸和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连接立体图一;

附图7是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螺栓抓取气缸、螺栓下压分控气缸和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连接立体图二;

附图8是图6所示的仰视图;

附图9是螺栓挡停机构、卡箍定位机构与支撑架连接的立体图;

附图10是螺栓暂存座立体图一;

附图11是螺栓暂存座立体图二;

附图12是螺栓挡停气缸和螺栓挡停插杆连接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螺栓抓取气缸,2、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1、螺栓总下压气缸,22、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3、导向杆,24、导向套筒,3、螺栓下压分控气缸,4、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1、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2、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43、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44、水平推送滑块,45、水平推送滑轨,5、外壳,6、放栓工位传感器,7、螺栓挡停机构,71、螺栓挡停气缸,72、螺栓挡停插杆,73、螺栓暂存座,731、螺栓暂存腔,732、挡停插杆插孔,8、支撑架,9、卡箍定位机构,91、卡箍定位气缸,92、定位爪,10、卡箍,11、分料道,1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1至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螺栓自动抓取上料机构,其结构包括螺栓抓取气缸1、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和外壳5,所述的螺栓抓取气缸1、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分别设置在外壳5内,所述的螺栓抓取气缸1包括两个,对称设置在外壳5内的左右两侧,每个螺栓抓取气缸1的上部分别与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相连,每个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分别连接一个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分别与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相连,且位于其下部,所述的外壳设置在支撑架8上。

两上螺栓抓取气缸1对应抓取两个分料道11内的螺栓12,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分别控制螺栓抓取气缸1上下移动,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驱动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和螺栓抓取气缸1左右移动,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同时驱动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螺栓水平推动驱动机构和螺栓抓取气缸1整体上下移动。

所述的螺栓总下压驱动机构2包括螺栓总下压气缸21、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导向杆23和导向套筒24,所述的螺栓总下压气缸21固定于外壳5顶部中间位置,螺栓总下压气缸21的下部缸杆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相连,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位于外壳5内,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位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的下部,所述的螺栓总下压气缸21的左右两侧的外壳5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套筒24,所述的导向套筒24内设置有导向杆23,所述的导向杆23的下部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相固定。

螺栓总下压气缸21驱动其下部的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和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下部的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上下移动,导向杆23在导向套筒24内上下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驱动机构4包括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42、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43、水平推送滑块44和水平推送滑轨45,所述的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固定于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的下部,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的缸杆上固定有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42,所述的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42的外端部固定有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43,所述的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43的上部设置有水平推送滑块44,所述的水平推送滑块44与水平推送滑轨45相配合,所述的水平推送滑轨45设置在两个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之间的总下压气缸连接板22下部。

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通过水平推送气缸连接板42和下压分控气缸连接板43带动下压分控气缸左右移动,水平推送滑块44沿水平推送滑轨45左右移动,起到导向作用。

两个螺栓抓取气缸1之间的外壳5上设置有放栓工位传感器6。当放栓工位传感器6检测到卡箍到位后,卡箍定位机构9的卡箍定位气缸伸出,通过定位爪将卡箍定位夹紧。

所述的外壳5的下部设置有螺栓挡停机构7,所述的螺栓挡停机构7包括两个,分别位于支撑架8上部的左右两侧。

所述的螺栓挡停机构7包括螺栓挡停气缸71、螺栓挡停插杆72和螺栓暂存座73,所述的螺栓挡停气缸71和螺栓暂存座73分别位于支撑架8上,且螺栓暂存座73位于螺栓挡停气缸71的内侧,所述的螺栓挡停气缸71的缸杆上连接有螺栓挡停插杆72,所述的螺栓暂存座73上设置有螺栓暂存腔731和挡停插杆插孔732,所述的螺栓暂存座73位于分料道11的前侧。

螺栓挡停机构7,将取料位置的第一个螺栓及第二个螺栓进行分离,保证处于取栓位置的第一个螺栓能够顺利抓取。启动螺栓挡停气缸71,螺栓挡停气缸71的缸杆带动螺栓挡停插杆72移动,从而插入至螺栓暂存座73上的挡停插杆插孔732内,从而将两个螺栓进行分离。

所述的支撑架上还设置有卡箍定位机构,所述的卡箍定位机构9包括两个卡箍定位气缸91,每个卡箍定位气缸91的缸杆上分别设置有定位爪92,两个卡箍定位气缸91对称设置在自动抓取上料机构5下部支撑架8的左右两侧。卡箍定位气缸91带动定位爪92左右移动。

当卡箍10通过板链线输送至放栓工位,放栓工位传感器6检测到卡箍到位后,卡箍定位气缸91伸出,通过定位爪92将卡箍定位夹紧。然后螺栓挡停机构7中的螺栓挡停气缸71伸出,将螺栓暂存座73内的螺栓与分料道11内的螺栓进行分离,自动抓取上料机构5的两个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下降,螺栓抓取气缸1夹紧取料位置螺栓暂存座73内的螺栓,两个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上升,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伸出将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及螺栓抓取气缸1推至卡箍上方放栓处,螺栓总下压气缸21下降,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下降,螺栓穿入卡箍内,螺栓抓取气缸1释放,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上升,螺栓总下压气缸21上升,螺栓水平推送气缸41将螺栓下压分控气缸3及螺栓抓取气缸1送至原位抓栓处,进行下一轮的抓栓操作。

本实用新型适用在消防管件卡箍的自动组装过程中,实现螺栓的自动上料。设计了一套自动抓取上料机构,实现了卡箍的自动穿栓动作。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