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轴承座及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21005发布日期:2019-03-27 11:5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轧机轴承座及轧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轧机轴承座及轧机。



背景技术:

轴承座一般应用较为广泛。轴承座是装在机器本体或基础上用来支撑轴承的构件。轴承座一般分为剖分式轴承座、滑动轴承座、外球面轴承座等。现有的轴承座易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轧机轴承座及轧机,该轧机轴承座耐磨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上座体以及下座体,其中,所述上座体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以及所述上座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座体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台适应的第二连接台以及所述下座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适应的第二凹槽;

所述底座与所述下座体一体设置;

所述第一连接台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上座体固定在所述下座体形成轴承孔;

所述轴承孔的内壁设有耐磨合金层、且所述耐磨合金层覆盖所述轴承孔的内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台上开设有螺纹通孔,所述第二连接台上开设有螺纹盲孔;所述轧机轴承座还包括螺栓;

所述螺栓与所述螺纹通孔螺接、且贯穿所述螺纹通孔与所述螺纹盲孔螺接。

进一步地,所述轧机轴承座还包括供油件;

所述供油件安装在所述上座体、且依次贯穿所述上座体以及所述耐磨合金层与所述轴承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供油件包括两个油嘴以及两个油管;

两个所述油嘴安装在所述上座体的两侧,所述油管贯穿所述上座体,且所述油管一端与所述油嘴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耐磨合金层与所述轴承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轧机轴承座还包括两组加强筋;

两组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下座体的两侧、且安装在所述底座。

进一步地,所述轧机轴承座还包括减震板;

所述减震板设于所述底座的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板上设有减震槽。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板包括底板、安装有底座的护板、减震弧、两个螺纹杆以及两个螺母;

所述底板的两侧设置有所述螺纹杆,所述减震弧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且所述减震弧的凹面朝向所述底板、且凸面与所述护板抵接,所述螺纹杆贯穿所述护板与所述螺母螺接;

当调节所述护板在所述螺纹杆的位置时,所述减震弧的弧度随所述护板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弧为半圆形减震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轧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轧机轴承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上座体以及下座体,其中,所述上座体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以及所述上座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下座体两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台适应的第二连接台以及所述下座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凹槽适应的第二凹槽;所述底座与所述下座体一体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台与所述第二连接台固定连接以使所述上座体固定在所述下座体形成轴承孔;所述轴承孔的内壁设有耐磨合金层、且所述耐磨合金层覆盖所述轴承孔的内壁;对于该轧机轴承座而言,该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上座体以及下座体,上座体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以及上座体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下座体两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台适应的第二连接台以及所述下座体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适应的第二凹槽;通过将第一连接台以及第二连接台固定连接,使得上座台固定在下座体上形成轴承孔,在该轴承孔的内侧壁上设有耐磨合金层,上述耐磨合金层覆盖轴承孔的内壁,由于耐磨合金层覆盖有耐磨合金层,使得该轧机轴承座耐磨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中减震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底座;20-上座体;201-第一连接台;202-第一凹槽;30-下座体;301-第二连接台;302-第二凹槽;40-轴承孔;50-耐磨合金层;60-螺栓;70-供油件;701-油嘴;702-油管;80-加强筋;90-减震板;901-底板;902-护板;903-减震弧;904-螺纹杆;905-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中减震板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轧机轴承座,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底座10、上座体20以及下座体30,其中,上座体20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201以及上座体2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02;下座体30两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台201适应的第二连接台301以及下座体30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02适应的第二凹槽302;

底座10与下座体30一体设置;

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固定连接以使上座体20固定在下座体30形成轴承孔40;

轴承孔40的内壁设有耐磨合金层50、且耐磨合金层50覆盖轴承孔40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对于该轧机轴承座而言,该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10、上座体20以及下座体30,上座体20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201以及上座体2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02;下座体30两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台201适应的第二连接台301以及所述下座体30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02适应的第二凹槽302;通过将第一连接台201以及第二连接台301固定连接,使得上座台固定在下座体30上形成轴承孔40,在该轴承孔40的内侧壁上设有耐磨合金层50,上述耐磨合金层50覆盖轴承孔40的内壁,由于耐磨合金层50覆盖有耐磨合金层50,使得该轧机轴承座耐磨损;

其中,优选地,第一凹槽202以及第二凹槽302的横截面均是半圆形;

耐磨合金层50的材料可采用镍铬合金耐磨材料、高锰合金耐磨材料以及镍钨合金耐磨材料等;

此外,优选地,两个第一连接台201相对设置在上座体20两侧,两个第二连接台301相对设在下座体30的两侧,一方面使得上座体20固定在下座体30上比较美观,另一方面使得上座体20固定在下座体30上牢固性增强;其中,两个第一连接台201与上座体20一体设置,两个第二连接台301与下座体30一体设置;

对于底座10与下座体30一体设置而言,下座体30设置在底座10使得底座10多余两个部分,上述两个部分位于下座体30的左右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轧机轴承座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连接台201上开设有螺纹通孔,第二连接台301上开设有螺纹盲孔;轧机轴承座还包括螺栓60;

螺栓60与螺纹通孔螺接、且贯穿螺纹通孔与螺纹盲孔螺接。

根据本实用的新型轧机轴承座,对于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二者之间固定的连接方式可包括多种,例如:

方式一:第一连接台201上开设有螺纹通孔,第二连接台301上开设有螺纹盲孔;轧机轴承座还包括螺栓60;螺栓60与螺纹通孔螺接、且贯穿螺纹通孔与螺纹盲孔螺接实现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的固定;

方式二:第一连接台20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接台30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轧机轴承座还包括螺栓以及螺母;螺栓贯穿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与螺母螺接;

方式三:第一连接台201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接台301上开设有第二通孔,轧机轴承座还包括铁丝;铁丝贯穿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将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绑接;

上述三种方式均能实现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之间的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可拆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轧机轴承座的一种实施方式,轧机轴承座还包括供油件70;

供油件70安装在上座体20、且依次贯穿上座体20以及耐磨合金层50与轴承孔4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为了增加轴承孔40上耐磨合金层50的润滑性,减少耐磨合金层50的损坏,于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供油件70向耐磨合金层50供油;供油件70供油依次穿过上座体20、耐磨合金层50与轴承孔40连通,到达耐磨合金层50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轧机轴承座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供油件70包括两个油嘴701以及两个油管702;

两个油嘴701安装在上座体20的两侧,油管702贯穿上座体20,且油管702一端与油嘴701连通,另一端贯穿耐磨合金层50与轴承孔4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当供油件70包括油嘴701以及油管702时,由于油管702一端与油嘴701连通,因此通过油嘴701可向油管702内供油,由于油管702贯穿上座体20,且油管702另一端贯穿耐磨合金层50与轴承孔40连通,因此油管702可将油送至轴承孔40内,达到耐磨合金层50上;

其中,该供油件70包括两个油嘴701以及两个油管702,能够提高该供油件70的供油效率,此外,两个油嘴701安装在上座体20的两侧,通过上座体20两侧向耐磨合金层50上供油,使得耐磨合金层50上的油的均匀性比较好,提高该轧机轴承座的耐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轧机轴承座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轧机轴承座还包括两组加强筋80;

两组加强筋80位于下座体30的两侧、且安装在底座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0上设有两组加强筋80,两组加强筋80增加了底座10的强度,从而增加了该轧机轴承座的强度;其中,两组加强筋80分别位于下座体30的两侧,使得该底座10的强度分布比较均匀;

加强筋80安装在底座10上的方式包括:加强筋80上开设有螺纹通孔,底座10上开设有螺纹盲孔;轧机轴承座还包括螺栓;螺栓与螺纹通孔螺接、且贯穿螺纹通孔与螺纹盲孔螺接实现加强筋与底座10的固定;

该加强筋80包括纵向主加强筋、横向主加强筋和多条副加强筋,纵向主加强筋与横向主加强筋相交,并将多条副加强筋分割为四部分,该四部分沿两条主加强筋呈对称分布;通过将加强筋设置为四个相互对称的部分,两条主加强筋和多条负加强筋的错落设置,进一步增强底座10的强度分布的均匀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轧机轴承座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的结构示意图;轧机轴承座还包括减震板90;

减震板90设于底座10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轧机轴承座,在本实施例中,在底座10的底部设有减震板90,减震板90对底座10具有减震缓冲的作用;

其中,减震板90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减震板90其中的一种结构就是一块具有减震作用的平板,当减震板90为一块具有减震作用的平板时,减震板90上可设有减震槽;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轧机轴承座中减震板的结构示意图。减震板90的另一种结构,减震板90包括底板901、安装有底座10的护板902、减震弧903、两个螺纹杆904以及两个螺母905;

底板901的两侧设置有螺纹杆904,减震弧903安装在底板901上、且减震弧903的凹面朝向底板901、且凸面与护板902抵接,螺纹杆904贯穿护板902与螺母905螺接;

当调节护板902在螺纹杆904的位置时,减震弧903的弧度随护板902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当减震板90包括底板901、安装有底座10的护板902、减震弧903、两个螺纹杆904以及两个螺母时,通过螺母与螺纹杆904调节护板902在螺纹杆904的位置,由于减震弧903的凸面于护板902抵接,因此,减震弧903的弧度会随着护板902位置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减震弧903的弧度发生变化,那么减震板90的减震效果也随着发生变化,使得该建筑板的减震效果可调节;

优选地,减震弧903为半圆形减震弧903,半圆形减震弧903弧度拉力较大,便于调节。

实施例2

上述实施例是对轧机轴承座进行的具有陈述,该轧机轴承座用于扎机。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10、上座体20以及下座体30,其中,上座体20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201以及上座体2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02;下座体30两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台201适应的第二连接台301以及下座体30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02适应的第二凹槽302;底座10与下座体30一体设置;第一连接台201与第二连接台301固定连接以使上座体20固定在下座体30形成轴承孔40;轴承孔40的内壁设有耐磨合金层50、且耐磨合金层50覆盖轴承孔40的内壁;对于该轧机轴承座而言,该轧机轴承座包括底座10、上座体20以及下座体30,上座体20两侧设有两个第一连接台201以及上座体2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202;下座体30两侧设有与第一连接台201适应的第二连接台301以及所述下座体30上开设有与第一凹槽202适应的第二凹槽302;通过将第一连接台201以及第二连接台301固定连接,使得上座台固定在下座体30上形成轴承孔40,在该轴承孔40的内侧壁上设有耐磨合金层50,上述耐磨合金层50覆盖轴承孔40的内壁,由于耐磨合金层50覆盖有耐磨合金层50,使得该轧机轴承座耐磨损,因此,该轧机具有耐磨损的性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