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5053发布日期:2019-05-17 21:25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铣床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航天航空、先进制造业等领域飞速发展,传统的手动铣床已不能满足加工制造业的需求,虽然我国高速铣床加工中心机床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进口数量也都在逐年递增,但仍然满足不了国内加工业的需求。因此,设计一款床身结构优良、性价比较高的国产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是行业内关注和重点发展方向。

虽然国内外高速铣床加工中心规格、性能、用途和售价有很大的差异,但在结构上都大同小异,同类规格的产品比较,主要是在整机刚性和稳定性方面、加工精度和切削速度方面、排屑和防漏方面、外观造型和控制系统的配置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改进和提高。行业内已经存在丰富多样的铣床加工系统,但对于铣床的新研究新设计却始终不断,提供一种性能更为优良、加工更加精确的铣床系统是始终必要的。

经检索,关于铣床的结构优化已有大量专利公开,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6207821437,申请日:2016年7月22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立式铣床,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立式铣床,包括有呈水平横向布置的底座,底座上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呈水平横向布置的横滑轨座,两个横滑轨座相对的外侧端设置有呈水平横向布置的横滑轨,横滑轨上端装设有相对滑行的并呈水平横向布置的工作台;底座上端装设有呈竖向布置的立柱,立柱上端设置有呈竖向布置的竖滑轨,竖滑轨上端装设有可上下滑动的机头,机头下端装设有呈圆盘状的并呈水平布置的铣刀,铣刀上端装设有监测器。该申请案具有动作平稳,震动小,加工速度快的优点,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铣床仍存在使用不便,性能不佳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从多方面对铣床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有助于提高改善铣床的使用性能,保障其对产品的加工效果。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床身单元,床身单元的一侧纵向设有立柱单元,立柱单元上沿高度方向设有竖滑轨单元,竖滑轨单元上配合设有机头单元,床身单元的两侧平行设有滑轨单元,滑轨单元上滑动配合设有工作台单元;滑轨单元上滑动配合设有滑座,滑座顶部设有凸出的配合卡块,工作台单元底部对应设有分别与两侧的配合卡块相配合的从动滑块和主动滑块。

更进一步地,工作台单元底部两侧平行设置有从动滑块和主动滑块,其中从动滑块和主动滑块均包括与配合卡块平面贴附的面板,主动滑块的两侧还设有用于侧边卡紧配合卡块的外卡板和内卡板,外卡板为向外倾斜的斜板。

更进一步地,配合卡块的宽度小于滑座顶部的宽度,内卡板紧靠在配合卡块的一侧,外卡板与配合卡块之间还设有锁紧块,锁紧块与外卡板靠近的一侧为与外卡板相配合的斜面。

更进一步地,工作台单元包括工作台本体,工作台本体底部沿对角方向设有呈X形分布的筋板,工作台本体底部侧边之间设有呈菱形分布的菱形筋,还设有纵横交错的方形筋。

更进一步地,滑轨单元的两侧壁分别包括位于中部的中直段,且中直段为位于侧壁最内侧的平直侧壁,中直段的上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弧段一、上直段、上弧段二和上弧段三,上弧段一、上弧段二和上弧段三均为向靠近中直段方向凹陷的弧形侧壁,上直段为与中直段平行的平直侧壁;中直段的下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下弧段一、下弧段二、下弧段三和下直段,下弧段一、下弧段二和下弧段三均为向靠近中直段方向凹陷的弧形侧壁,下直段为与中直段平行的平直侧壁。

更进一步地,下弧段一、下弧段二和下弧段三的宽度逐渐增加,且上直段和下直段分别位于中直段上下部的最外侧。

更进一步地,床身单元包括床身本体,滑轨单元设置于床身本体的两侧,床身本体上还设有回油模块,该回油模块包括分别设置于滑轨单元底部两侧的外收集槽和内收集槽,外收集槽和内收集槽的两端分别通过引流槽相连通,引流槽经转向槽与床身本体底部开设的容油腔相连通。

更进一步地,容油腔的顶部侧边开设有溢流槽,溢流槽向外延伸出床身本体的边缘,且床身本体位于溢流槽外端的边缘处设置有集油盒。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工作台单元底部两侧平行设置有从动滑块和主动滑块,滑轨单元上滑动配合设有滑座,滑座顶部设有凸出的配合卡块,通过从动滑块和主动滑块与配合卡块的配合,不仅能保障移动方向的准确性,提高产品加工质量,还便于工作台单元与滑座的灵活安装与拆卸,便于更换不同的工作台单元,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需求。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滑轨单元的两侧壁为中间凹、两侧凸出的侧轨结构,滑座的底部开设有与该侧轨相配合的滑行腔,该滑行腔的侧边与该侧轨通过滚珠配合滑动,通过侧轨的设置有效保障滑座与滑轨单元的配合精度,保障滑座运行的平稳性和方向准确性,从而保障对产品的加工精度,保障加工质量。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滑轨单元的两侧壁分别包括位于中部的中直段,且中直段为位于侧壁最内侧的平直侧壁,中直段上下部均采用多级式波浪形分层,使得与滑座底部的多级滑行腔进行多级式定位配合,能够有效保障滑座与滑轨单元的精确配合,保障滑座的运行方向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工作台单元的运行准确性,从而保障产品的加工精度。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床身本体上还设有回油模块,回油模块包括分别外收集槽和内收集槽,其两端通过引流槽相连通,引流槽经转向槽与床身本体底部开设的容油腔相连通,使油液依次经水平的引流槽、水平的转向槽和纵向的导流槽流入容油腔中,实现对油液的有效收集,避免油液损失,也净化了生产环境。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容油腔的顶部侧边开设有溢流槽,溢流槽的端部设有集油盒,当容油腔中收集的油液过多时,油液会经溢流槽外流并最终汇入集油盒中,一定时间后可以将集油盒中的油液处理掉或更换新的集油盒,避免容油腔中的油液意外溢出,进一步保障了油液回收处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工作台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工作台单元与滑轨单元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滑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床身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床身单元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立柱单元;200、竖滑轨单元;300、机头单元;400、床身单元;500、滑轨单元;600、工作台单元;

610、工作台本体;620、从动滑块;630、主动滑块;631、外卡板;632、内卡板;640、连接块;650、筋板;660、菱形筋;670、方形筋;680、边缘块;

700、滑座;710、配合卡块;800、锁紧块;

510、上弧段一;520、上直段;530、上弧段二;540、上弧段三;550、中直段;560、下弧段一;570、下弧段二;580、下弧段三;590、下直段;

410、床身本体;420、外收集槽;430、内收集槽;440、引流槽;450、转向槽;460、容油腔;470、溢流槽;480、集油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包括水平设置的床身单元400,床身单元400的一侧纵向设有立柱单元100,立柱单元100上沿高度方向设有竖滑轨单元200,竖滑轨单元200上配合设有机头单元300,机头单元300由动力机构驱动能够沿竖滑轨单元200进行竖直方向移动,其中机头单元300的下端设有铣刀单元,床身单元400的两侧平行设有滑轨单元500,滑轨单元500上滑动配合设有工作台单元600;床身单元400上还设置有水平驱动单元,该水平驱动单元与工作台单元600相连,并用于驱动工作台单元600沿滑轨单元500的延伸方向做水平方向位移,通过工作台单元600和机头单元300的配合,实现对工件不同加工位置的灵活加工。本实施例中机头单元300的设置、铣刀单元的设置、工作台单元600的水平驱动设置及机头单元300的竖直驱动设置等均属于行业内公知的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详述。

值得说明的是,如图2和图3所示,工作台单元600包括工作台本体610,工作台单元600底部(即工作台本体610底部)两侧平行设置有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滑轨单元500上滑动配合设有滑座700,滑座700顶部设有凸出的配合卡块710,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则分别与两侧的配合卡块710相配合,具体地,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均包括与配合卡块710平面贴附的面板,主动滑块630的两侧还设有用于侧面卡紧配合卡块710的外卡板631和内卡板632,外卡板631为向外倾斜的斜板,配合卡块710的宽度小于滑座700顶部的宽度,内卡板632紧靠在配合卡块710的一侧,外卡板631与配合卡块710另一侧之间还设有锁紧块800,锁紧块800与外卡板631靠近的一侧为与外卡板631相配合的斜面。

本实施例使用时,滑座700底部开设有与滑轨单元500相配合的滑行腔,滑座700卡设在滑轨单元500上方并能沿滑轨单元500长度方向滑行,两侧的滑轨单元500分别为主动滑轨和从动滑轨,分别对应与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贴附配合,主动滑块630两侧的外卡板631和内卡板632分别卡在主动滑轨的两侧,即卡在主动滑轨顶部的配合卡块710两侧,内卡板632内侧壁紧靠在配合卡块710一侧,且配合卡块710宽度比滑座700顶部稍窄,使内卡板632底部抵靠在滑座700顶部边缘,外卡板631通过锁紧块800卡紧在配合卡块710另一侧,具体地,外卡板631为沿远离配合卡块710方向向外倾斜的斜板,锁紧块800的外侧壁也为同等斜度的倾斜壁,锁紧块800的内壁与配合卡块710的侧壁卡紧,锁紧块800的底部抵靠在滑座700顶部边缘,锁紧块800的外壁与外卡板631之间通过螺杆螺母配合紧固,即外卡板631与锁紧块800之间设有紧固螺杆,通过调节该螺杆可以控制锁紧块800与配合卡块710的紧密配合,且便于工作台单元600的安装和拆卸;从动滑块620直接贴附在从动滑轨的配合卡块710上方,同样地,从动滑块620使用时可在一侧边设置侧卡板,侧卡板上设置用于顶紧配合卡块710的顶紧螺栓,实现从动滑块620与从动滑轨的紧固关系。当水平驱动单元驱动工作台单元600沿滑轨单元500移动时,即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分别与配合卡块710在对应的滑轨单元500上滑行,通过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与配合卡块710的配合,不仅能保障移动方向的准确性,提高产品加工质量,还便于工作台单元600与滑座700的灵活安装与拆卸,便于更换不同的工作台单元600,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需求。

本实施例中工作台本体610底部两侧还设有连接块640,连接块640设置于从动滑块620和主动滑块630的内侧,连接块640用于将工作台本体610与水平驱动单元相连安装,从而使水平驱动单元能够驱动工作台本体610进行水平移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工作台单元600包括工作台本体610,工作台本体610底部设置有多条加强筋,如图2所示,其中沿对角方向设有呈X形分布的筋板650,具体地两条筋板650连接在工作台本体610四角位置并在中部交叉呈X形,工作台本体610底部侧边之间设有呈菱形分布的菱形筋660,四条菱形筋660分别从工作台本体610底部侧边的中部位置依次相连,形成菱形结构;工作台本体610底部侧边还设有纵横交错的方形筋670,多条方形筋670纵横交错布满整个工作台本体610底部,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种加强筋,从多个方向对工作台本体610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保障,从动滑块620、主动滑块630和连接块640分别设置在这些加强筋上。

本实施例中工作台本体610为两端较薄、中间较厚的的等腰梯形结构,即工作台本体610长度方向的两端边缘为由上到下逐渐向内倾斜的较薄壁,两端的倾斜壁通过中间的平面连接,形成中间较厚结构,多条加强筋等均设置在中间较厚的区域,而两端薄壁区域上则设置有边缘块680,且工作台本体610的两端,其中每一端上分别在两侧对称设置边缘块680,边缘块680的底部与中间较厚区域保持平齐,边缘块680的长度延伸与工作台本体610长度边缘区域一致,边缘块680的设置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工作台本体610的结构强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滑轨单元500的两侧壁为中间凹、两侧凸出的侧轨结构,如图2所示,滑座700的底部开设有与该侧轨相配合的滑行腔,该滑行腔的侧边与该侧轨通过滚珠配合滑动,通过侧轨的设置有效保障滑座700与滑轨单元500的配合精度,保障滑座700运行的平稳性和方向准确性,从而保障对产品的加工精度,保障加工质量;具体地,如图3所示,滑轨单元500的两侧壁分别包括位于中部的中直段550,且中直段550为位于侧壁最内侧的平直侧壁,中直段550的上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上弧段一510、上直段520、上弧段二530和上弧段三540,上弧段一510、上弧段二530和上弧段三540均为向靠近中直段550方向凹陷的弧形侧壁,上直段520为与中直段550平行的平直侧壁;中直段550的下部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下弧段一560、下弧段二570、下弧段三580和下直段590,下弧段一560、下弧段二570和下弧段三580均为向靠近中直段550方向凹陷的弧形侧壁,下直段590为与中直段550平行的平直侧壁。下弧段一560、下弧段二570和下弧段三580的宽度逐渐增加(即指弧形段上下端之间距离L3>L2>L1,且下弧段一560、下弧段二570和下弧段三580上下端之间的纵向高度也是逐渐增加的),且上直段520和下直段590分别位于中直段550上下部的最外侧,即上弧段一510由滑轨单元500的顶部平面先向外弧形延伸至上直段520,上直段520纵向竖直向下延伸5-15mm,然后上直段520底部依次向内弧形凹陷为上弧段二530和上弧段三540,上弧段二530的宽度大于上弧段三540的宽度,中直段550底部则依次向外弧形凹陷延伸为下弧段一560、下弧段二570和下弧段三580,各个弧形段形成连续波浪形,下弧段三580的底部纵向竖直延伸为下直段590,下直段590的宽度不小于下弧段三580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直段550用于与滑座700底部的滑行腔滚珠配合,即该滑行腔与中直段550相对应的平直腔壁上设置有滚珠,该滚珠贴附在中直段550上滑行,中直段550上下部均采用多级式波浪形分层,使得与滑座700底部的多级滑行腔进行多级式定位配合,能够有效保障滑座700与滑轨单元500的精确配合,保障滑座700的运行方向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工作台单元600的运行准确性,从而保障产品的加工精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立式龙门铣床系统,基本结构同实施例3,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床身单元400包括床身本体410,滑轨单元500设置于床身本体410的两侧,如图5和图6所示,床身本体410上还设有回油模块,床身本体410在长期加工使用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冷却液润滑油等会经滑轨单元500向下流失,甚至会直接流至车间地面上,不仅会造成油液的浪费更会影响生产环境,如何对这些油液进行及时的回收利用是极为必要的。本实施例中回油模块主要用于从滑轨单元500两侧对油液进行收集,具体地,该回油模块包括分别设置于滑轨单元500底部两侧的外收集槽420和内收集槽430,油液可以直接流落至外收集槽420和内收集槽430内,外收集槽420和内收集槽430的两端分别通过引流槽440相连通,即引流槽440从滑轨单元500底部穿过,使外收集槽420内的油液能够沿引流槽440汇入内收集槽430中,两端的引流槽440的端部分别连通有转向槽450,引流槽440与转向槽450呈L形分布,使油液由引流槽440的横向引流汇入转向槽450中纵向引流,转向槽450沿床身本体41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床身本体410的底部开设有专门用于容纳油液的容油腔460,容油腔460具有一定深度,转向槽450由床身本体410的顶部向下再转流汇入下方的容油腔460中,即引流槽440经转向槽450与床身本体410底部开设的容油腔460相连通,容油腔460的纵向侧壁上还开设有与转向槽450端部相连通的导流槽,油液依次经水平的引流槽440、水平的转向槽450和纵向的导流槽流入容油腔460中,实现对油液的有效收集,避免油液损失,也净化了生产环境。

本实施例中容油腔460的顶部侧边开设有溢流槽470,溢流槽470向外延伸出床身本体410的边缘,且床身本体410位于溢流槽470外端的边缘处设置有集油盒480,且集油盒480与床身本体4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具体可采用行业内常规的多种拆卸连接方式,使得集油盒480能够灵活拆装更换。当容油腔460中收集的油液过多时,油液会经溢流槽470外流并最终汇入集油盒480中,一定时间后可以将集油盒480中的油液处理掉或更换新的集油盒480,避免容油腔460中的油液意外溢出,进一步保障了油液回收处理的安全性。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