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73633发布日期:2019-07-13 09:58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弯管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弯管机,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调整机头体的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的弯管机。



背景技术:

常见的弯管机一般包括机头和主机体,在所述机头上设置有固定臂、能够绕主轴旋转的弯管臂,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弯管臂动作的弯管驱动装置。在所述固定臂上设置有静模单元,所述静模单元包括能够张合移动的一对静模夹持块,在所述固定臂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一对所述静模夹持块张合移动的静模驱动装置。在所述弯管臂上设置有动模单元,所述动模单元包括能够张合移动的一对动模夹持块,在所述弯管臂上还设置有能够驱动一对所述动模夹持块张合移动的动模驱动装置。一对所述静模夹持块、一对所述动模夹持块上分别设置有能够夹持管材的夹持腔。弯管机上还设置有用于把管材输送到所述夹持腔中的送料装置。为了能让管材在所述送料装置的驱动下准确地进入到所述夹持腔中,所述夹持腔的中心轴线需要与放置在所述送料装置上的管材的中心轴线重叠。而由于待加工的管材往往有多种尺寸规格,为了适配不同尺寸规格的管材,需要调整所述夹持腔的位置。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中国发明专利cn201310442225.8中公开了一种弯管机的上下换模装置,所述弯管机包括机头、机架和安装于所述机头上的弯管定模、弯管动模,所述机头通过所述上下换模装置可竖直升降地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上下换模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导轨、滑动安装于导轨上的顶升块、驱动顶升块水平滑动的水平驱动装置。在所述顶升块上设置有倾斜面,所述机头通过升降滑块抵压在所述顶升块的倾斜面上。当所述水平驱动装置驱动所述顶升块在所述导轨上滑动时,所述顶升块的倾斜面通过所述升降滑块带动所述机头上下升降。至于如何调节所述机头的水平位置,此专利中并没有披露。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cn201310442225.8中的上下换模装置成为调整机头位置的位置调整装置,可以调整机头上的动模单元、静模单元的夹持腔的中心轴线的位置使其与放置在所述送料装置上的管材的中心轴线重叠,但是此结构并没有考虑到机头独特的结构特点。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切割机的机头是悬挂在主机体上的,即所述机头远离所述主机体的外侧端是悬空的,并没有任何支撑。而由于所述机头上设置有固定臂、弯管臂、弯管驱动装置等等功能模块,重量非常大。日积月累,所述机头的外侧端将缓慢地下坠变形,使得原先通过位置调整装置调整好的所述夹持腔的中心轴线位置发生偏移,此时只能通过所述调整装置重新进行调整,但是间隔一段时间后,调整效果也将再次失效。而且在所述机头下坠变形严重的情况下根本不能简单地通过上述调整位置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可见,如何能够提高机头上的夹持腔的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是目前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多用途弯管机,包括主机体及机头体,所述机头体包括机头架、设置在所述机头架上的弯管机头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弯管机头弯管动作的机头驱动机构,所述主机体包括主机架及设置在所述主机架上的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用于向所述弯管机头输送待弯的管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架包括沿横向布置的主架竖立侧壁和从所述主机架的底部向所述主架竖立侧壁的外侧延伸出的水平延伸底架,所述主架竖立侧壁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之间组合成大致呈l型构造;所述机头体还包括框架,所述框架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所述机头架安装在所述框架上;所述框架包括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和框架底壁面,所述框架的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的主架竖立侧壁面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水平导轨副,所述框架底壁面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的上壁面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水平导轨副,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第二水平导轨副平行布置,所述框架借助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第二水平导轨副能够在所述主机架上水平移动从而能够调整所述弯管机头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从竖立方向看,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第二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

其中,所述弯管机头上设置有用于夹持管料的夹持腔,并能够通过弯管动作完成管料的折弯整形。

其中,所述主架竖立侧壁和所述水平延伸底架之间可以采用直接接触而连接一体的结构,亦可以采用分开间隔布置的结构。

其中,所述框架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该特征定义了所述框架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所述水平延伸底架之间的位置关系,所述框架可以整体或仅仅部分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如此所述水平延伸底架可以在承托所述框架,继而可以分担所述机头体的部分重量。

其中,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包含能够相对滑移的一对构造体,例如可以是直线导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直线导轨上的滑座,所述直线导轨和所述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上;又或者是直接形成于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上的滑槽和设置在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上并伸入到所述滑槽中的滑块。另外,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不仅是沿水平方向布置的还是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一样沿横向布置。所述横向是与所述送料装置输送待弯的管料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包含能够相对滑移的一对构造体,例如可以是直线导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直线导轨上的滑座,所述直线导轨和所述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底壁面、所述水平延伸底架的上壁面上;又或者是直接形成于所述框架底壁面上的滑槽和设置在所述水平延伸底架的上壁面上并伸入到所述滑槽中的滑块。另外,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平行布置,所以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也是沿横向布置的。

其中,从竖立方向看,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第二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该特征定义了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第二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当所述第二水平导轨设置有多条的时候,可以是全部亦可以是其中的一条第二水平导轨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根据该方案可以让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尽量靠近所述机头体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尽量多地承托所述机头体并承担所述机头体的部分重量。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之间组合成大致呈l型构造,这样,所述主架竖立侧壁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能够从竖立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为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提供定位基准,并可以为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提供布局空间,进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为所述框架提供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处水平滑移支撑,减少所述机头体在水平移动过程中的晃动,提高所述机头体的水平滑移稳定性,并能够在所述机头体完成水平位置调整后,为所述机头体提供稳定的定位支撑。其次,还能够通过所述水平延伸底架承托所述框架降低所述机头体的悬空程度,抵消所述机头体的部分重量,减少所述机头体下坠变形的程度,进而使得通过所述框架的水平移动调整所述弯管机头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后,所述弯管机头能够在相对长时间内保持在调整后的正确位置上,大大提高了所述弯管机头的水平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

为了能够自动调节所述机头体的水平位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框架与所述主机架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框架在所述主机架上沿水平方向移动。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可以为电机、汽缸等能为所述框架提供动能的装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框架与所述主机架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锁定装置,所述第一锁定装置用于当不用调整所述框架在所述主机架上的位置时让所述框架与所述主机架之间相对固定不能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例如可以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过所述框架把所述框架锁定在所述主机架上;又或者为能够从水平方向限定所述框架水平位置的限位块。

为了能够调整所述机头架在竖立方向的位置,进一步的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所述框架还包括一对框架第二竖立壁面,在所述机头架上还设置有适配于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的机头架竖立壁面,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与一对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对应地布置并且它们之间安装有沿竖立方向平行布置的一对竖立导轨副,所述机头架借助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能够在所述框架上沿竖向移动从而调整竖立方向上的位置,从竖立方向看,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

其中,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的结构和布局方式是多样的,例如可以为沿所述送料装置输送待弯的管料的输送方向布置并相对设置的一对壁面,亦可以是沿横向布置并呈阶梯状的面组中的上阶梯面和下阶梯面,或是沿横向并排布置的一对壁面。

其中,在所述机头架上还设置有适配于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的机头架竖立壁面,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的结构、布局方式等结构要素是适配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而设置的,例如当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为沿横向并排布置的一对壁面时,一对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也是沿横向并排布置的一对壁面。

其中,所述竖立导轨副包含能够相对滑移的一对构造体,例如可以是直线导轨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直线导轨上的滑座,所述直线导轨和所述滑座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上;又或者是直接形成于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上的滑槽和设置在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上并伸入到所述滑槽中的滑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靠近所述机头架的重心位置布置。其中,所述机头架的重心位置是所述机头架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头架上的全部功能模块例如所述弯管机头、机头驱动机构等的总重量的重心位置。该方案中定义了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的设置位置与所述机头架的重心位置重叠亦可以是具有较小的差距。如此当所述机头架在竖立方向上滑动时,可以利用自身的重量尽量地保持在水平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竖立滑行的稳定性,亦可以在所述机头架完成竖立位置调整操作后在相对长时间内保持在水平状态,减少所述机头架在重力作用下的下坠变形的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弯管机头的竖立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

至于所述框架的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从竖向方向看,所述框架包括有呈u型的u型壁体,部分的所述机头架伸入到所述框架的u型壁面所界定的u型腔中但所述弯管机头位于所述u型腔之外。这样,借助所述u型腔提供的空间,所述机头架的重心位置能够进一步向所述主架竖立侧壁方向前移,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把所述机头架的重量通过所述框架承载于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所述水平延伸底架上,进一步降低所述机头体的悬空程度,减少所述机头架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变形的程度,提升所述弯管机头的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u型壁体包括有左、右侧壁体和布置在所述左、右侧壁面之间的横向壁体,所述横向壁体的外侧面构成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从而靠近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左、右侧壁体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的左、右侧壁体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u型壁体的底部壁面构成所述框架底壁面。

为了能够驱动所述机头架竖向升降移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框架上还设置有底板,在所述底板上滑动设置有引导座,从竖立方向看,所述引导座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所述引导座上还设置有倾斜孔,所述机头架上还设置有插入到所述倾斜孔中的引导柱,所述引导座不仅用于通过所述倾斜孔与所述引导柱的配合,当所述引导座水平移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机头架沿所述框架竖向移动,而且用于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配合协同稳定所述机头架。这样,当所述引导座滑动时,所述引导座上的倾斜孔将引导所述引导柱沿所述倾斜孔的倾斜方向在竖立方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所述机头架沿所述框架竖向移动。另外,所述引导座还能够通过所述倾斜孔与所述引导柱的配合在水平方向上为所述机头架提供支撑点,从而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配合协同稳定所述机头架,从而提高所述机头架沿所述框架竖向移动时的稳定性,并且还有利于减少所述机头架的下坠变形。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框架与所述引导座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引导座在所述框架沿水平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框架与所述机头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锁定装置,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用于当不用调整所述机头架在所述框架上的位置时让所述机头架与所述框架之间相对固定不能移动。其中,所述第二锁定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例如可以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过所述框架把所述框架锁定在所述机头架上;又或者为能够从竖立方向限定所述框架高度位置的限位块。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多用途弯管机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多用途弯管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主机体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框架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u型壁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机头架4与弯管机头5的侧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辅助定位架4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从竖立方向看(图2中箭头t所指方向),所述引导座8、竖立导轨副(7、7a)、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在水平方向的布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多用途弯管机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一种多用途弯管机,包括主机体100及机头体400,所述机头体400包括机头架4、设置在所述机头架4上的弯管机头5以及能够驱动所述弯管机头5弯管动作的机头驱动机构(图中未画出),所述主机体100包括主机架1及设置在所述主机架1上的送料装置2,所述送料装置2用于向所述弯管机头5输送待弯的管料。所述主机架1包括沿横向布置的主架竖立侧壁11和从所述主机架1的底部向所述主架竖立侧壁11的外侧延伸出的水平延伸底架12,所述主架竖立侧壁11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之间组合成大致呈l型构造;所述机头体400还包括框架6,所述框架6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所述机头架4安装在所述框架6上。所述框架6包括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610和框架底壁面640,所述框架6的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610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11的主架竖立侧壁面110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水平导轨副31,所述框架底壁面640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的上壁面120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平行布置,所述框架6借助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能够在所述主机架1上水平移动从而能够调整所述弯管机头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从竖立方向看,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

下面结合附图对上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8所示,从竖向方向看,所述框架6包括有呈u型的u型壁体,所述u型壁体包括有左、右侧壁体(62、63)布置在所述左、右侧壁体(62、63)之间的横向壁体61,所述横向壁体61的外侧面构成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610从而靠近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110。所述u型壁体还包括有底部板体64,所述底部板体64的底部壁面构成所述框架底壁面640。所述框架6整体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是部分所述框架6布置在所述l型构造所定义的空间中也是可行的。在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610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110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水平导轨副31,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包括直线导轨311和滑动设置在所述直线导轨311上的滑座312,所述直线导轨311安装在所述主架竖立侧壁面110上,所述滑座312安装在所述框架第一竖立侧壁面610上。在所述框架底壁面640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的上壁面120之间安装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一对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平行布置。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具有类似的结构,在此不再重复论述。从竖立方向看(图2中箭头t所指方向),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a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l1。如此可以让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尽量靠近所述机头体400的重心位置,从而能够尽量多地承托所述机头体400并分担所述机头体400的部分重量。

如图2所示,在所述框架6与所述主机架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9,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9用于驱动所述框架6在所述主机架1上沿水平方向移动。具体说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9设置在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上,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9包括驱动电机91、与所述驱动电机91的输出轴传动连接的驱动螺杆92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驱动螺杆92上的驱动螺母93,所述框架6的底部板体64锁定在所述驱动螺母93上。这样,当所述第一水平移动驱动机构9动作驱动所述框架6借助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在所述主机架1上水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机头架4及其上的弯管机头5一并水平移动最终调整所述弯管机头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进一步,在所述框架6与所述主机架1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锁定装置,所述第一锁定装置用于当不用调整所述框架6在所述主机架1上的位置时让所述框架6与所述主机架1之间相对固定不能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锁定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例如可以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过所述框架6把所述框架6锁定在所述主机架1上;又或者为能够从水平方向限定所述框架6水平位置的限位块。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主架竖立侧壁11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之间组合成大致呈l型构造,这样,所述主架竖立侧壁11与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能够从竖立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为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提供定位基准,并为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在水平方向上间隔布置提供布局空间,进而能够通过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和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为所述框架6提供在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处水平滑移支撑,提高所述机头体400的水平滑移稳定性,并能够在所述机头体完成水平位置调整后,为所述机头体400提供稳定的定位支撑。其次,还能够通过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承托所述框架6,降低所述机头体400的悬空程度,抵消所述机头体400的部分重量,减少所述机头体400下坠变形的程度,进而使得在通过所述框架6的水平移动调整所述弯管机头5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后,所述弯管机头5能够在相对长时间内保持在调整后的正确位置上,大大提高了所述弯管机头5的水平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机头架4包括有主架41和辅助定位架42,所述辅助定位架42包括竖立辅助板421和辅助支架422,所述辅助支架422大致呈l型从而具有水平布置的水平支撑台4221,所述竖立辅助板421和辅助支架422通过紧固件连接一起。在所述竖立辅助板421上设置有避让窗口4211,所述主架41的后端穿过所述避让窗口4211承托在辅助支架422的水平支撑台4221上。所述水平支撑台4221和所述主架41的后端伸入到所述框架6的u型壁面所界定的u型腔60中但所述弯管机头5位于所述u型腔60之外。这样,借助所述u型腔60提供的空间,所述机头架4的中心位置能够进一步向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方向前移,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把所述机头架4的重量通过所述框架6承载于所述第二水平导轨副(32、32a)、所述水平延伸底架12上,进一步降低所述机头架4的悬空程度,减少所述机头架4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变形的程度。

如图3、图6和图8所示,为了能够调整所述机头架4在竖立方向的位置,所述框架6还包括一对框架第二竖立壁面(621、631),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621、631)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6的左、右侧壁体(62、63)的端面上。在所述机头架4上还设置有适配于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621、631)的机头架竖立壁面(4210、4210a),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4210、4210a)设置在所述竖立辅助板421上。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621、631)与一对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4210、4210a)对应地布置并且它们之间安装有沿竖立方向平行布置的一对竖立导轨副(7、7a),所述竖立导轨副(7、7a)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重复论述。所述机头架4借助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能够在所述框架6上沿竖向移动从而调整竖立方向上的位置,从竖立方向看,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与所述第一水平导轨副31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l2。进一步的,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靠近所述机头架4的重心位置a布置。其中,所述机头架4的重心位置a是所述机头架4以及设置在所述机头架4上的全部功能模块例如所述弯管机头5的总重量的重心位置。如此当所述机头架4在竖立方向上滑动时,可以利用自身的重量尽量地保持在水平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竖立滑行的稳定性,亦可以在所述机头架4完成竖立位置调整操作后在相对长时间内保持在水平状态,减少所述机头架4在重力作用下的下坠变形的程度,进而有利于提高所述弯管机头5的竖立位置调整效果的稳定性。当然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一对所述框架第二竖立壁面(621、631)还可以设置在所述框架6的其他壁体上,例如,一对分别设置在所述框架6的左、右侧壁体的侧面上,或设置在所述横向壁体61上。所述机头架竖立壁面(4210、4210a)还可以设置在所述机头架4的其他其他壁体上,例如设置在所述主架41的内端面上。

如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框架6上还设置有底板65,在所述底板65上滑动设置有引导座8,从竖立方向看,所述引导座8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之间在水平方向上具有间隔间距l3。所述引导座8上还设置有倾斜孔81,所述机头架4上还设置有插入到所述倾斜孔81中的引导柱4212,所述引导柱4212设置在所述竖立辅助板421上。在所述框架6与所述引导座8之间还设置有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83,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83设置在所述底板65上,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83的输出端连接到所述引导座8上。所述第二水平移动驱动机构83用于驱动所述引导座8在所述框架6上沿水平方向移动。这样,当所述引导座8滑动时,所述引导座8上的倾斜孔81将引导所述引导柱4212沿所述倾斜孔81的倾斜方向在竖向方向上移动从而推动所述机头架4沿所述框架竖向移动。另外,所述引导座8还能够通过所述倾斜孔81与所述引导柱4212的配合在水平方向上为所述机头架4提供支撑点,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配合协同稳定所述机头架4,从而提高所述机头架4沿所述框架6竖向移动时的稳定性,并且还有利于减少所述机头架4的下坠变形。可见所述引导座8不仅用于通过所述倾斜孔81与所述引导柱4212的配合,当所述引导座8水平移动时能够推动所述机头架4沿所述框架6竖向移动,而且用于与一对所述竖立导轨副(7、7a)配合协同稳定所述机头架4。

进一步的,在所述框架6与所述机头架4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锁定装置(图中未画出),所述第二锁定装置用于当不用调整所述机头架4在所述框架6上的位置时让所述机头架4与所述框架6之间相对固定不能移动。其中,所述第二锁定装置可以采用多种结构方式,例如可以为定位螺钉,所述定位螺钉穿过所述框架6把所述框架6锁定在所述机头架4上;又或者为能够从竖立方向限定所述框架6高度位置的限位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