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管组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22632发布日期:2021-04-02 09:46阅读: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管组装配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管组装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管组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在空气冷却型降温设备中,介质与空气进行冷热交换的主要场所是换热管组,其通过使空气在换热管组表面流动而将介质的冷(或热)带走,以达到使现场环境降温或对介质进行冷却的目的。

通常换热管组由很多片蛇形换热管按一定的方法有序地装配在一起后经焊接等工序加工制作而成。为了将各个蛇形换热管有序地按合理的间距装配在一起,并有利于介质的流动以及安装、维修等工作,有必要提供一款适用于蛇形换热管组的装配工装,以方便地辅助完成蛇形换热管组的装配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借助该工装可以方便地辅助将蛇形换热管等部件组装成一个换热管组整体。

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包括:工装主架,所述工装主架包括底座、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前支梁及后支梁,所述左侧支架、右侧支架、前支梁及后支梁分别设于所述底座上围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尺寸规格应能够容纳所述换热管组,所述左侧支架与所述右侧支架相对设置,且在所述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上分别设有对应的支撑杆安装孔,所述前支梁与后支梁相对设置;

所述底座上设有左侧立柱与右侧立柱,所述左侧立柱与左侧支架共面,且间隔设置,所述右侧立柱与所述右侧支架共面,且间隔设置,在所述左侧立柱与右侧立柱之间设有下限位杆,所述下限位杆一端连接于左侧立柱上,另一端连接于右侧立柱上。

可选地,所述下限位杆距离底座上表面175~205mm。

可选地,所述前支梁及后支梁的高度应以换热管组倒放于工装主架中时、换热管组两端的前/后端集液/气管一端的组焊件对应放置于前支梁与后支梁顶端面上为高度标准,所述前支梁与后支梁分别包括第一支梁与第二支梁,所述第一支梁与第二支梁同排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可选地,所述前支梁及后支梁上分别设有辅助翻转所述工装的翻转臂,所述翻转臂包括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加强梁及吊耳,所述加强梁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板上,所述吊耳设于所述加强梁上,所述翻转臂通过所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连接于所述前支梁及后支梁两端。

可选地,所述左侧支架与右侧支架分别包括立架与设于立架上的顶梁,所述左侧支架的顶梁与右侧支架的顶梁端部外侧设有夹紧组件。

可选地,所述夹紧组件包括第一夹紧端板、第二夹紧端板及连接梁,所述第一夹紧端板与第二夹紧端板上设有螺纹孔,所述连接梁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紧端板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夹紧端板上,形成槽型夹紧结构,所述左侧支架的顶梁与右侧支架的顶梁端部设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紧固连接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夹紧端板与第二夹紧端板夹持于左侧支架的顶梁与右侧支架的顶梁端部的外侧面上,在换热管组装配完成后,用紧固件穿过所述螺纹孔及连接孔将工装主架中的换热管组加强夹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在装配换热管组的零部件时,将待装配的换热管组的前/后端集液/气管分别在工装的前/后支梁上点焊定位,依次将换热管组的左支架、右支架、支撑杆、定距管、蛇形换热管根据装配图纸放入工装主架中预定位置,重复插入支撑杆、定距管及根据图纸放入蛇形换热管的步骤,直到数量符合图纸要求,然后焊接完成各蛇形换热管与其它配件连接,以装配成换热管组。利用该工装可以方便地辅助将蛇形换热管、左/右侧支架、支撑杆、定距管、进/出口集液管等部件进行定位组装,装配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换热管组整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换热管组装配工装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左视图;

图3是图1中换热管组装配工装俯视图;

图4是1中工装主架的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工装主架的左视图;

图6是图4中工装主架的俯视图;

图7是图4中底座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8是图7中底座的左视图;

图9是图7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和图4中左、右侧支架的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11是图10中左、右侧支架的左视图;

图12是图10中左、右侧支架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中翻转臂的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14是图13中翻转臂的左视图;

图15是图1中夹紧组件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16是图15中夹紧组件左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组的一实施例结构主视图;

图18是图17换热管组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为了更加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以下的具体实施例中描述了众多技术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没有其中的某些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另外,为了凸显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主旨,涉及的一些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方法、手段、零部件及其应用等未作详细描述,但是,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组装配工装,适用于各种需要对由蛇形换热管构成的换热管组进行装配的场合,特别适用于煤矿制冷设备中对蛇形换热管进行装配与焊接的工序,比如对蒸发器、空冷器、冷却器的蛇形换热管进行装配与焊接等,可以方便地方便地辅助将蛇形换热管等部件组装成一个换热管组整体。

参看图1至18所示,所述工装包括:工装主架100,所述工装主架100包括底座101、左侧支架102、右侧支架103、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所述左侧支架102、右侧支架103、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分别设于所述底座101上围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内部空间的尺寸规格应能够容纳所述换热管组,所述左侧支架102与所述右侧支架103相对设置,所述前支梁104与后支梁105相对设置。

所述底座101上设有左侧立柱106与右侧立柱107,所述左侧立柱106与左侧支架102共面,且间隔设置,所述右侧立柱107与所述右侧支架103共面,且间隔设置,在所述左侧立柱106与右侧立柱107之间设有下限位杆200,用于对换热管底部在工装主架100中的位置定位,换热管放置于工装主架100中时,换热管底部压在下限位杆200上,所述下限位杆200一端连接于左侧立柱106上,另一端连接于右侧立柱107上。

其中,所述下限位杆200距离底座101上表面175~205mm。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下限位杆200距离底座101上表面195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在装配换热管组的零部件时,将待装配的换热管组的前/后端集液/气管分别在工装的前/后支梁105上点焊定位,依次将换热管组的左支架、右支架、支撑杆、定距管、蛇形换热管根据装配图纸放入工装主架100中预定位置,重复插入支撑杆、定距管及根据图纸放入蛇形换热管的步骤,直到数量符合图纸要求,然后焊接完成各蛇形换热管与其它配件连接,以装配成换热管组。利用该工装可以方便地辅助将蛇形换热管、左/右侧支架、支撑杆、定距管、进/出口集液管等部件进行定位组装,装配成一个符合要求的换热管组整体。

其中,参看图4至图6、图17及图18所示,所述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的高度应以换热管组倒放于工装主架100中时、换热管组两端的前/后端集液/气管01(02)一端的组焊件03对应放置于前支梁104与后支梁105顶端面上为高度标准,便于对换热管组在工装主架100中对位焊接装配;所述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分别包括第一支梁1041与第二支梁1042,所述第一支梁1041与第二支梁1042同排间隔设置于所述底座101上,第一支梁1041与第二支架支架的间隔形成的缺口空间1043,用于在将换热管组倒放入工装主架100时,容纳换热管组两端的前/后端集液/气管。

参看图1至3、图13及图14所示,所述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上分别设有辅助翻转所述工装的翻转臂300,所述翻转臂300包括第一端板301、第二端板302、加强梁303及吊耳304,所述加强梁30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端板30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端板302上,所述吊耳304设于所述加强梁303上,所述翻转臂300通过所述第一端板301及第二端板302连接于所述前支梁104及后支梁105两端。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管组在工装主架100中是倒放装配的,当装配完成后,用起吊设备挂住所述吊耳304对工装及设于其中的装配好的换热管组一起翻转过来,将装配好的换热管组放置于固定的地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后支梁105对称设置,左、右侧支架103对称设置,通过采用了前后、左右对称的设计方式,且蛇形换热管在工装上装配的结构也是前后、左右对称放置的,使得换热管组及工装的整体重心是左右对称的。另外,换热管组装配工装的翻转臂300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质量的平衡性,采用对称设计,使其翻转轴所处的位置基本接近于换热管组及其工装的质量中心(对于对称结构可以认为是几何结构中心)。换热管组装配工装的对称、平衡结构的设计使换热管组在装配完成后,便于实现工装连同其中的换热管组的翻转操作。

可以理解的是,装配时,换热管组的两端集液/气管01(02)点焊于工装的前支梁104、后支梁105上,在将蛇形换热管04按照图纸在工装主架100中放置好之后,与两端的集液/气管焊接固定,整个换热管组便固定于工装上。但由于工装的上部是开口的,为了保证在翻转过程中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对换热管组上部夹紧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左侧支架102与右侧支架103分别包括立架1021与设于立架1021上的顶梁1022,所述左侧支架102的顶梁1022与右侧支架103的顶梁1022端部外侧设有夹紧组件400,用于从工装左、右侧支架103的端部外侧对工装的上部进行夹紧,从而保证了换热管组及其工装在翻转过程中的安全性。

具体地,所述夹紧组件400包括第一夹紧端板401、第二夹紧端板402及连接梁403,所述第一夹紧端板401与第二夹紧端板402上设有螺纹孔404,所述连接梁403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夹紧端板401上,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夹紧端板402上,形成槽型夹紧结构,所述左侧支架102的顶梁1022与右侧支架103的顶梁1022端部设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紧固连接的连接孔,所述第一夹紧端板401与第二夹紧端板402夹持于左侧支架102的顶梁1022与右侧支架103的顶梁1022端部的外侧面上,在换热管组装配完成后,用紧固件穿过所述螺纹孔及连接孔将工装主架100中的换热管组加强夹紧,从而保证翻转时的安全性。

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其辅助完成装配换热管组的工作过程作如下简要说明:

将换热管组两端的前/后端集液/气管01(02)分别在工装的前、后支梁105上点焊定位→装入左支架05于工装的左侧支架102内侧→在左支架05上装入支撑杆06→在支撑杆上装入定距管(设于图中06上)→将支撑杆插入左侧支架102中→分片装入蛇形换热管07→装入定距管→反复上述安装支撑杆、装入蛇形换热管和定距管的步骤直到数量符合图纸要求→反复上述插入支撑杆、装入蛇形换热管和定距管的步骤直到数量符合图纸要求→再装入右支架于工装右侧支架103内侧→用夹紧组件将装配好的换热管工装夹紧,使换热管组的外形尺寸符合图纸要求→将各个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组的左/右支架焊接固定→用银焊将各个蛇形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前/后集液/气管焊接固定→做压力与气密性试验→将换热管组及其工装整体翻转→翻转后置于原位,移除工装即可。

其中,为了便于将蛇形换热管搬运到换热管组的装配工装内进行安装,在装配蛇形换热管前,可先将蛇形换热管固定在上下两条铜带上,并在铜带上按照与支撑杆对应的间距打孔,装配时只要将铜带上的孔对准相应套在侧支架上带有锥度的支撑杆上并装入即可,操作非常简单、方便。

通过采用上述方式,仅需要保证铜带上安装孔的精度、侧支梁上支撑杆安装孔的精度,就能保证蛇形换热管在换热管组内的安装定位精度,从而保证整个换热管组的整体装配质量蛇形换热管的定位精度高,有利于保证换热管组的装配质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组装配工装,利用该装配工装可以方便地使各个蛇形换热管等部件有序地装配在换热管组内,不仅使每个蛇形换热管的装配符合图纸要求,也使整个换热管组的外形尺寸符合图纸要求。这样,在用银焊将蛇形管的两端焊接固定于前/后集液(气)管时,基本不需要再对蛇形换热管等进行位置的调节,即对位,从而大大减少了对蛇形换热管进行焊接前的对位时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