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2703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工件放在托板上,沿着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一边循环一边进行部件组装的运送装置。
背景技术
将工件放在托板上,沿着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一边循环一边进行部件组装的运送装置是公知的(见日本特公平4-57555号公报)。上述现有的运送装置,使可载置工件的托板状台车,在沿着四方形运送路径设置的轨道上循环,被驱动源沿轨道驱动循环的环形链,与台车连结、连结解除,使该台车行走。或者由驱动源驱动齿条,使齿条沿轨道以预定距离往复运动,通过使台车与该齿条接合、解除接合,使该台车一步一步地行走,在该期间对载置在台车上的工件,进行部件的组装。
但是,上述装置中,当要变更运送路径长度时,必须变更沿该运送路径设置的上述环形链的长度或上述齿条的长度,其变更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费用。
而且,上述装置中,必须从外部逐一地向台车供给往工件上组装的部件,所以不容易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在进行往工件上组装部件的作业时,为了使工件升降到容易作业的高度,或者为了驱动冲击扳手等的气动工具,需要作业用的空气,从移动的台车外部供给该作业用空气时,存在着空气软管的设置和装卸等的麻烦。
另外,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提供一种运送装置,该运送装置,将工件放在托板上,沿着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一边循环一边进行部件组装,且可有效地对工件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具有运入台和运出台,一边使托板沿着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循环,一边在该托板上,往工件上组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备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将若干托板以相接状态运送的第1输送机和第2输送机;把每个托板从第1输送机的终端移载到第2输送机起始端的第1移动平台;把每个托板从第2输送机的终端移载到第1输送机起始端的第2移动平台;将上述第1、第2输送机和第1、第2移动平台配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构成上述运送路径;在第1、第2移动平台的上面或者附近,配置相互邻接的运入台和运出台;并且,上述第1、第2输送机使托板与被设在固定侧的驱动源驱动旋转的摩擦辊相接,这样驱动该托板。
根据上述构造,将第1输送机、第1移动平台、第2输送机和第2移动平台配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构成运送托板的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第1、第2输送机使托板与旋转的摩擦辊相接而驱动该托板,所以,不必对摩擦辊作任何修改,只要变更第1、第2输送机的长度,就可以增减托板的数目,能极容易地变更运送装置的长度。而且,构造简单,成本低,防止振动和噪音,能顺利地驱动托板。另外,由于对托板进行工件等的运入、运出的运入台和运出台,相邻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的上面或附近,所以,运送路径的大部分,作为运送工件等进行部件组装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确保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抑制空托板送回所需的无用空间和时间。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2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把运入台和运出台相互邻接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上或附近,上述运入台用于将工件运入托板,上述运出台用于从托板运出工件。
根据上述构造,把工件运入、运出托板的运入、运出台,相邻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上或附近,所以,运送路径的大部分,作为运送工件进行部件组装的空间,可最大限度地确保空间和时间,可最大限度地抑制空托板送回所需的无用空间和时间。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3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把运入台和运出台相互邻接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上或附近,上述运入台用于将部件托盘运入托板,上述运出台用于从托板运出部件托盘。根据上述构造,把部件托盘运入、运出托板的运入台和运出台相互邻接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上或附近,所以,运送路径的大部分,作为运送部件托盘进行部件组装的空间,最大限度地确保空间和时间,最大限度地抑制空托板送回所需的无用空间和时间。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4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第1、第2移动平台备有运送机构,该运送机构把第1、第2输送机中任一方终端的工件,移载到该第1、第2输送机中任一方的起始端。
根据上述构造,用设在移动平台上的运送机构,把第1、第2输送机中任一方终端的工件,移载到第1、第2输送机中任一方的起始端,所以,可顺利地移载托板。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5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4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运送机构的运送面,在比第1、第2输送机上的托板的底面高的位置与比其低的位置之间,可相对于该底面升降。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运送机构的运送面,可在比第1、第2输送机上的托板的底面高的位置与比其低的位置之间升降,所以,可顺利地进行第1、第2移动平台及第1、第2输送机间的托板的移载。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6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4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备有将托板从第1、第2移动平台的终端推出到第1、第2输送机起始端的汽缸。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用汽缸把托板从第1、第2移动平台的终端推出到第1、第2输送机的起始端,所以,可顺利地进行从第1、第2移动平台到第1、第2输送机的托板的移载。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7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托板上设有蓄存驱动气动工具的空气的空气罐,在运送路径的至少一个部位,设有向该空气罐供给空气用的空气供给机构。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用设在托板上的空气罐所蓄存的空气,驱动气动工具,所以,与从托板外部供给空气时相比,不仅简化空气软管的设置,而且气动工具的操作性也好。而且,托板在运送路径上循环期间,可向空气罐供给空气,所以,对空气罐的空气供给很容易进行。
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第8特征的运送装置,具有运入台和运出台,一边使托板沿着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循环,一边在该托板上,往工件上组装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板备有支承部件的部件支承部、用于连接安装工件的气动工具的气动工具连接部、和为了将部件组装到工件上而蓄存空气的空气罐,在运送路径的至少一个部位,设有向空气罐充填空气用的空气供给机构。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支承部件(该部件往工件上组装)的部件支承部设在托板上,所以,不必从外部将部件逐次地供给到在运送路径上移动的托板上,提高作业性。而且,不必从外部向在运送路径上移动的托板逐次地供给空气,用设在托板上的空气罐所蓄存的空气,进行部件的组装,所以,可简化空气软管的设置。另外,托板在运送路径上循环期间,可向空气罐供给空气,所以,对空气罐的空气供给容易进行。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第9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8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用与上述空气罐连接着的汽缸,使支承在工件支承具上的工件升降,上述工件支承具设在托板上。
根据上述构造,支承在工件支承具上的工件,可被汽缸升降,所以,将工件支承在适合于作业的位置,可有效地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而且,不必从外部向在运送路径上移动的托板逐次地供给空气,用设在托板上的空气罐驱动汽缸,所以,对于汽缸的空气软管的设置简单化。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第10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8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用于把部件组装到工件上的气动工具,与上述空气罐连接。
根据上述构造,不必从外部向在运送路径上移动的托板逐次地供给空气,用设在托板上的空气罐驱动气动工具,所以,不仅对于气动工具的软管的设置简单化,而且气动工具的操作性也好。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2目的,本发明第11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8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可以将设在托板上的工件支承具,升降到适合于作业的高度。
根据上述构造,由于可将设在托板上的工件支承具,升降到适合于作业的高度,所以,将工件支承在适合于作业的位置,可有效地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1目的,本发明第12特征的运送装置,是在上述第1特征的运送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的内侧,设置作业者可移动的作业空间,借助该作业空间,作业者可接近托板。
根据上述构造,作业者通过设在运送路径内侧的作业空间,可接近任意的托板,所以,可提高作业性。
附图简单说明

图1~图8B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图9和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图11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图1是表示组装汽车门的副作业线平面图。
图2是图1的2-2线断面图。
图3是图1的3-3线视图。
图4是图1的4-4线断面图。
图5是图1的5部放大图。
图6是图5的6方向视图。
图7是图5的7方向视图。
图8A、图8B是移动平台作用的说明图。
图9是与图5对应的图。
图10是图9的10方向视图。
图11是表示组装后部门、后车门、前部门及机罩的4个副作业线的组合图。
运送装置的运送路径L,由相互平行的第1输送机C1及第2输送机C2、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延伸到第2输送机C2起始端的第1移动平台T1、从第2输送机C2的终端延伸到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第2移动平台T2构成,其整体呈矩形,长边是沿着第1、第2输送机C1、C2的运送方向,短边是沿着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运送方向。
在第1输送机C1的侧部,相邻地配置着工件运入台S1和工件运出台S2。在工件运入台S1上,暂时存放着由图未示的台车从主作业线运送来的门DL、DR,左右一对门DL、DR从这里由移载装置B1依次移载到运送装置的各托板P上。在工件运入台S1,接受了左右一对门DL、DR的托板P,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到第1移动平台T1、第2输送机C2、第2移动平台T2、再到第1输送机C1地循环,在该期间组装部件,部件组装结束后的门DL、DR到达了工件运出台S2时,由移载装置B2从托板P上排出。这些门DL、DR分别在台车上放置若干个,返回主作业线。
下面,参照图5至图7说明托板P的构造。
托板P备有四方形的基板11,在其下面设有四个车轮12…。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分别备有一对轨道13、13,上述四个车轮12…在这些轨道13、13上被导引。在托板P的左右一侧的2个车轮12、12的附近,分别设有一对导辊14、14,这些导辊14、14沿着任一方轨道13的两侧面滚动,这样,可防止车轮12、12从轨道13、13上脱落。
在托板P的上面,立设着2个门支承具15、16,该2个门支承具15、16构成本发明的工件支承具。支承臂152设在任一方门支承具15上,并由汽缸151驱动升降,左侧的门DL以立起的姿势支承在该支承臂152上。支承臂162设在另一方门支承具16上,并由汽缸161驱动升降,右侧的门DR以立起的姿势支承在该支承臂162上。另外,在托板P的左右一侧,设有向横方向伸出的托盘支承台17,该托盘支承台17构成本发明的部件支承部。多层的部件托盘18可载置在上述托盘支承台17上,在该多层部件托盘18上,预先放置着往门DL、DR(该门DL、DR放在托板P上)上组装的部件p1~p5(窗玻璃、内板、小物件等)。
在托板P上,设有充填了空气的空气罐19,从该气罐19供给驱动上述汽缸151、161的空气,以及供给驱动冲击扳手等气动工具T(该气动工具T用于进行在托板P上的部件p1~p5的组装)的空气。即,从空气罐19延伸的配管L1,与左门DL用的门支承具15的汽缸151、以及设在其附近的气动工具连接部39连接,在气动工具连接部39上,通过空气软管40连接着可装卸的气动工具T。同样地,从空气罐19延伸的配管L2,与右门DR用的门支承具16的汽缸161、以及设在其附近的气动工具连接部41连接,在气动工具连接部41上,通过空气软管42连接着可装卸的气动工具T。
在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设有从外部向空气罐19补给空气用的接头20和配管L3。
下面,参照图1、图2和图4,说明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的构造。第1、第2输送机C1、C2相对于运送装置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其构造相同,所以,以第1输送机C1的构造为代表说明。
第1输送机C1备有左右一对轨道13、13,该轨道13、13用于导引托板P的四个车轮12…。该轨道13、13的两端伸到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内部。在第1输送机C1的起始端侧,设有左右一对运入驱动辊21、21和左右一对主驱动辊22、22。在第1输送机C1的终端侧,设有左右一对制动辊23、23和左右一对运出驱动辊24、24。构成本发明的摩擦辊的上述各辊21、21、22、22、23、23、24、24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由分别设在其下部的马达25…驱动,与托板P的左右长边相接,产生驱动力或者制动力。使由弹性材料构成的辊21、21、22、22、23、23、24、24与托板P相接,使托板P移动,所以,第1、第2输送机C1、C2的驱动系统的构造不仅极为简单,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抑制振动和噪音,能顺利地驱动托板P。
在第1输送机C1上,无间隙地配置着若干托板P…,主驱动辊22、22用低速连续地驱动位于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1个托板P,这样,从后方推压该第1输送机C1上的若干个托板P…,使它们同时移动。制动辊23、23对被上述主驱动辊22、22移动的若干个托板P中的、位于第1输送机C1终端的1个托盘P施加制动力,这样,防止该托板P越过第1移动平台T1。运出驱动辊24、24以比主驱动辊22、22高的速度被驱动,使位于第1输送机C1终端的一个托盘P,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时被驱动。运入驱动辊21、21以高于主驱动辊22、22的速度被驱动,使位于第2移动平台T1终端的一个托板P移动到第1输送机C1的起始端,在追尾到该第1输送机C1上的末尾托板P时被驱动。
在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部,设有满托盘运入台S3。该满托盘运入台S3用于供给部件托盘18,该部件托盘18上放着往门DL、DR(该门DL、DR载置在托板P上)上组装的部件P1~P4。
下面,参照图1、图3和图4,说明第1移动平台T1和第2移动平台T2的构造。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以运送装置的中心呈点对称地配置,其构造相同,所以,以第1移动平台T1的构造为代表说明。
第1移动平台T1,备有可支承托板P的下面的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这些辊式输送机26、27、28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侧朝着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侧呈直列配置。各辊式输送机26、27、28可分别被汽缸29…同步升降。在其上升位置的运送面的高度,高于第1、第2输送机C1、C2上的托板P的下面;在其下降位置的运送面的高度,低于第1、第2输送机C1、C2上的托板P的下面的高度。
辊式输送机26、27、28的辊,是没有驱动源的自由辊,托板P的移动,由沿着第1移动平台T1的一侧配置的无杆汽缸30进行。沿着无杆汽缸30往复移动的输出部件31,可立起和倒伏,立起的输出部件31,与托板P的一方短边接合,倒伏的输出部件31,不与托板P干扰地退避到下方。
为了使从第1输送机C1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起始端的托板P停止,在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设有可与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侧的短边相接的2个挡块32、32。为了使从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的托板P停止,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可与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侧的长边相接的2个挡块33、33。在第1活动平台T1的一侧,设有用于导引托板P行进方向右侧短边的2个导辊34、34和一个导轨35。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与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之间,设有无杆汽缸36,沿着该无杆汽缸36往复移动的输出部件37,可在与托板P的下面接合的位置、和不与托板P干扰的位置之间立起、倒伏。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把空的部件托盘18从托板P排出的空托盘运出台S4。在空托盘运出台S4上设有空气供给机构38,该空气供给机构38与设在托板P侧的接头20连接,用于供给空气。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构造的本发明实施例的作用。
在第1输送机C1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个托板P…的行进方向前头的空托板P,在通过工件运入台S1时,由移载装置B1把左右一对门DL、DR移载到该空托板P的门支承具15、16上。这时,在第1输送机C1上,若干个托板P…相互密接地相连着,并且,位于若干个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即位于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托板P)的行进方向后方,连着位于第2移动平台T2终端的托板P。
在工件运入台S1,移载了门DL、DR的托板P到达高速旋转的运出驱动辊24、24的位置时,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这时,第1移动平台T1的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位于下降位置,位于第1输送机C1的2个轨道13、13间的辊式输送机26不与托板P干扰。另外,新到达第1输送机C1的工件运入台S1的托板P,与产生制动力的制动辊23、23相接而被制动,抑制该托板P越过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与上述第1输送机C1的动作并行地,第2输送机C2的行进方向前头的托板P,与后续的托板P…分离,移动到第2移动平台T2的起始端。
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移动到第1移动平台T1起始端的托板P,与挡块32、32相接而停止时,汽缸29…伸长,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同步上升,由起始端侧的辊式输送机26将托板P举起(见图8A)。接着,输出部件31立起而与托板P的一方长边接合时,被无杆汽缸30驱动的上述输出部件31推压的托板P,在辊式输送机26、27、28上移动,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与挡块33、33相接而停止(见图8B)。这时,辊式输送机26、27、28在上升位置,所以,托板P不与第1、第2输送机C1、C2的轨道13…干扰。
托板P到达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时,汽缸29…收缩,辊式输送机26、27、28下降,支承在辊式输送机28上的托板P,移载到第2输送机C2的轨道13、13上。这样,托板P从第1移动平台T1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时,与之并行地,托板P从第2移动平台T2的起始端移动到终端。
这样,使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辊式输送机26、27、28升降,在与第1、第2输送机C1、C2之间交接托板P…,所以,可防止托板P…与第1、第2输送机C1、C2干扰,可以使托板P…在第1、第2输送机C1、C2与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之间顺利移载。另外,中央的辊式输送机27不一定非要升降,也可以固定在上升位置。
在第1移动平台T1的终端,设有空托盘运出台S4,用自动排出输送机39取出支承在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的空部件托盘18,排出到空托盘排出台S4。与此同时,设在空托盘排出台S4上的空气供给机构38连接着托板P的接头20,向空气罐19充填空气。
这样,由于在托板P上设有空气罐19,与从托板P外部供给空气时相比,可使空气软管的配置简单化,而且,即使托板P移动时也能继续使用同一种气动工具,提高操作性。另外,托板P在运送路径L上循环期间,可向空气罐19供给空气,所以,对空气罐19的空气供给极为容易。
接着,运入驱动辊21、21使第1移动平台T1终端的托板P移动到第2输送机C2的起始端,与在该第2输送机C2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相接。这时,无杆汽缸36动作,输出部件37推压托板P,起到运入驱动辊21、21的助推作用。与此并行地,第2移动平台T2终端的托板P也被运入驱动辊21、21和无杆汽缸36移动到第1输送机C1上,与在该第1输送机C1上以低速移动的若干托板P…的行进方向末尾的托板P相接。
从第2移动平台T2的终端移动到了第2输送机C2起始端的托板P,在通过满托盘运入台S3时,由自动供给输送机40把部件托盘18(该满部件托盘18上放着要组装到门D1、DR上的部件p1~p5)载置到托板P的托盘支承台17上。
站在该托板P上的2个作业人员,在该托板P从第1输送机C1经过第2移动平台T2移动到第2输送机C2的工件运出台S2期间,把部件托盘18上的部件p1~p5组装在门DL、DR上。这期间,使冲击扳手等的气动工具T动作的空气,是从设在托板P上的空气罐19供给的,另外,使汽缸151、161(该汽缸151、161使门DL、DR升降到适合于作业的高度)动作的空气,也是从上述空气罐19供给的。当托板P到达第1输送机C1的工件运出台S2时,把组装完了的门DL、DR从托板P排出到工件运出台S2,完成了一个循环的工序。
把部件托盘18(该部件托盘18上放着要往门DL、DR上组装的部件p1~p5)预先载置在托板P上,对移动中的托板P不必逐次地供给部件,可大幅度提高作业性。
如上所述,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由于主驱动辊22、22驱动最后尾的托板P,所以,可以总体地驱动在其前方以接触状态相连的若干个托板P…。因此,当需要延长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的长度时,只要延长其轨道13…的长度即可,不必变更主驱动辊22、22和其它辊21、21、23、23、24、24,运送路径L的长度的变更极为容易。
另外,托板P…所循环的闭合运送路径L的大部分,都可以用于部件p1~p5的组装作业,所以,几乎没有只送回空托板P…的部分,可有效利用空间。而已往的装置中,是将送回空托板P的送回作业线与运送载置着门DL、DR的满托板P的作业线是分开设置的,所以,设置送回作业线的空间浪费掉了。另外,为了避免空间的浪费,也可以将地面挖一个坑,把送回作业线设置在坑的内部,但是坑的挖掘很费事,大大增加了工程费用。所以,根据本实施例的运送装置,不仅能极容易地变更运送路径L的长度,而且可用最小的空间和最少的设备费构筑作业性高的组装作业线。
另外,由于作业空间W0设置在由第1、第2输送机C1、C2和第1、第2移动平台T1、T2包围着的运送路径L的内侧(见图1、图2),所以,借助该作业空间W0,作业者可容易地接近运送路径L上的任意托板P…,更提高作业性。
上面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第1实施例中,是将左右的门DL、DR以直交于托板P的长度方向的姿势支承着,但也可以如图9和图10的第2实施例所示那样,将左右的门DL、DR倾斜于托板P的长度方向地支承着,这样,可有效地利用托板P上面的空间,更加提高作业性。
另外,图11的第3实施例中,在设在中央的工件或部件的运送路径的左右两侧,平分地配置若干运送装置,左上的运送装置是后部门组装用,左下的运送装置是后车门组装用,右上的运送装置是前部门组装用,右下的运送装置是机罩组装用。面临着设在中央的工件和部件的运送路径的各运送装置的端部,设有工件运入、运出台和部件运入、运出台。通过采用该布置,共有中央运送路径,不仅更有效地利用空间,而且可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运送装置的长度,所以,可容易地对应机种变更等。另外,斜线所示的运入台和运出台由升降机构成,通过架空输送机进行工件和部件的运入运出,可缩小运送路径的面积。
本第3实施例中,也是把作业空间W1~W2设在4个运送路径L的内侧,所以,通过该作业空间W1~W2,作业者可容易地接近任意的托扳P…,更加提高作业性。
另外,本发明也适用于汽车的门、后车门、机罩以外的其它任意工件的组装作业线。
另外,工件运入台S1、工件运出台S2、部件托盘运入台S3和部件托盘运出台S4的位置,不限定于实施例中所示的位置,也可以在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上面或附近,相互邻接地配置。
另外,实施例中,是使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升降,进行对第1、第2输送机C1、C2的托板P的交接。但相反地,也可以将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的高度固定,使与该3个辊式输送机26、27、28交叉的第1、第2输送机C1、C2的轨道13、13的一部分升降,进行对第1、移动平台T1、T2的托板P的交接。
工业实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运送装置,可在输送机的托板上,往任意工件上进行部件的组装作业,尤其适用于组装四轮车或两轮车的部件的副作业线。
权利要求
1.运送装置,具有运入台(S1、S3)和运出台(S2、S4),一边使托板(P)沿着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L)循环,一边在该托板(P)上,往工件(DL、DR)上组装部件(p1~p5),其特征在于备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将若干托板(P)以相接状态运送的第1输送机(C1)和第2输送机(C2);把每个托板(P)从第1输送机(C1)的终端移载到第2输送机(C2)起始端的第1移动平台(T1);把每个托板(P)从第2输送机(C2)的终端移载到第1输送机(C1)起始端的第2活动平台(T2);将上述第1、第2输送机(C1、C2)和第1、第2移动平台(T1、T2)配置在同一水平面内,构成上述运送路径(L);在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上面或者附近,配置相互邻接的运入台(S1、S3)和运出台(S2、S4);并且,上述第1、第2输送机(C1、C2)使托板(P)与被设在固定侧的驱动源(25)驱动旋转的摩擦辊(21~24)相接,这样驱动该托板(P)。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把运入台(S1)和运出台(S2)相互邻接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上或附近,上述运入台(S1)用于将工件(DL、DR)运入托板(P),上述运出台(S2)用于从托板(P)运出工件(DL、DR)。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把运入台(S3)和运出台(S4)相互邻接地配置在第1、第2移动平台(T1、T2)上或附近,上述运入台(S3)用于将部件托盘(18)运入托板(P),上述运出台(S4)用于从托板(P)运出部件托盘(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第2移动平台(T1、T2)备有运送机构(26、27、28),该运送机构(26、27、28)把第1、第2输送机(C1、C2)中任一方终端的工件(DL、DR),移载到该第1、第2输送机(C1、C2)中任一方的起始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运送机构(26、27、28)的运送面,在比第1、第2输送机(C1、C2)上的托板(P)的底面高的位置与比其低的位置之间,可相对于该底面升降。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将托板(P)从第1、第2移动平台(T1、T2)的终端推出到第1、第2输送机(C1、C2)起始端的汽缸(36)。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托板(P)上设有蓄存驱动气动工具的空气的空气罐(19),在运送路径(L)的至少一个部位,设有向空气罐(19)供给空气用的空气供给机构(38)。
8.运送装置,具有运入台(S1、S3)和运出台(S2、S4),一边使托板(P)沿着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L)循环,一边在该托板(P)上,往工件(DL、DR)上组装部件(p1~p5),其特征在于,上述托板(P)备有支承部件(p1~p5)的部件支承部(17)、为了将部件(p1~p5)组装到工件(DL、DR)上而蓄存空气的空气罐(19),在运送路径(L)的至少一个部位,设有向空气罐(19)充填空气用的空气供给机构(38)。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与上述空气罐(19)连接着的汽缸(151、161),使支承在工件支承具(15、16)上的工件(DL、DR)升降,上述工件支承具(15、16)设在托板(P)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把部件(p1~p5)组装到工件(DL、DR)上的气动工具(T),与上述空气罐(19)连接。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将设在托板(P)上的工件支承具(15、16),升降到适合于作业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构成闭合环路的运送路径(L)的内侧,设置作业者可移动的作业空间(W0~W4),借助该作业空间(W0~W4),作业者可接近托板(P)。
全文摘要
由相互平行的运送托板(P)的第1输送机(C
文档编号B23Q7/14GK1329570SQ99813933
公开日2002年1月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4日
发明者西泽吉弘, 三桥政巳, 漥田启一, 池田宏一, 村上英夫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