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化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8803阅读:6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钝化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金属表面进行化学防锈处理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且处理效果优化的钝化池。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小型化的设备日益增多,对电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锂电池随之进入了大规模的实用阶段,现在,锂电池早已大量应用在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车、路灯备用电源、航灯、家用小电器等电子产品上,但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等对环境的要求都非常高,所以锂电池生产要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在对锂电池的加工过程中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多次清洗,以清除生产过程中对其造成的污染,保证后续工艺的精度以达到其质量要求,因此,清洗在锂电池的生产中尤其重要,但在清洗工序前经滚槽、封口工序,其表面镀层已有损伤,在清洗工序中经高温的含碱性洗洁剂水的刷洗、清洗和高温烘烤后,金属表面很清洁,非常活化,很容易遭受腐蚀,必须立即进行防锈处理,现有的防锈处理大多是在金属锂电池的表面喷油后,再进行烘干处理, 因此防锈处理的装置在结构不够简化,使整个清洗设备占地尺寸较大,而烘干程序消耗更多的电能,不利于环保,且喷油处理只能短时间的防锈,易被污染或吸附灰尘。因此,急需一种结构简化、节能且防锈效果好的防锈处理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化、节能且防锈效果好的防锈处理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钝化池,其适用于对圆柱形物件的金属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所述钝化池安装于圆柱形物件清洗设备上,其中,所述钝化池包括池体及安装于池体上的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链及传输轮,所述传输轮安装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传输链由所述池体的一侧穿过所述传输轮后安装于所述池体的另一侧,所述传输链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循环的传输通道。较佳地,所述传输链由链条及安装于所述链条上的滚轮组成,所述传输链的两端分别经链轮安装于所述池体的两相对的侧壁的上端,且滚轮为铁氟龙滚。较佳地,所述钝化池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传输链的上方且平行于所述池体的侧壁,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传输链之间形成所述传输通道,更具体地,所述钝化池还包括第一安装轮、第二安装轮、张紧轮及皮带,所述张紧轮安装于所述池体的上方,所述皮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轮、张紧轮、第二安装轮及传输轮后首尾连接,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皮带上。较佳地,所述池体呈锥形结构。较佳地,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PH探测计及浊度探测计,PH探测计与浊度探测计可动态检测钝化池内的PH浓度及浑浊度,且PH探测计与配剂装置配合,达到自动添加钝化剂的目的,浊度探测计与电磁阀配合达到自动换水的功能,这样,使用过程中钝化池不需每班换水,可节约处理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较佳地,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电热管及水位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钝化池包括池体及安装于池体上的传输机构, 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链及传输轮,所述传输轮安装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传输链由所述池体的一侧穿过所述传输轮后安装于所述池体的另一侧,所述传输链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循环的传输通道,通过传输通道将圆柱形的电池传送到池体内进行钝化处理,金属电池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保护膜,减缓腐蚀,使金属电池的防锈效果更好,且采用钝化处理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喷油及烘干处理,节省了原来烘干时所需的电能,有利于节约能源,且钝化池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大大减小了清洗设备的占地尺寸。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钝化池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钝化池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钝化池1用于对圆柱形物件30的金属表面进行钝化处理,以使圆柱形物件30表面的金属与硌酸钾溶液作用,在金属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模,对圆柱形物件30起很好的防锈作用。所述钝化池1安装于清洗设备上,且钝化池的前端及后端均与清洗机构连接,所述钝化池1包括池体10及安装于池体10上的传输机构20,所述池体10呈锥形结构,且池体10的前侧壁11、后侧壁12的上端设置有相对应的链轮14a、14b,池体10底部安装有传输轮13,所述传输链20由链条21及安装于所述链条21上的滚轮22组成,所述滚轮22为铁氟龙滚轮,所述传输链20的一端安装于池体10的前侧壁11上的链轮1 上,且与前端清洗机构的传输链连接,所述传输链20的另一端沿池体10的前侧壁11伸入池体10内,并穿过位于池体10的底部的传输轮13后沿池体10的后侧壁12伸出,并安装于池体10的后侧壁12上的链轮14b上,且与后端的清洗机构的传输链连接,清洗设备的传输链首尾连接形成一循环的传输通道,所述钝化池1上还设置有第一安装轮15a、第二安装轮15b、张紧轮 16及皮带17,第一安装轮1 安装于链轮1 上方,第二安装轮1 安装于链轮14b上方, 所述张紧轮16安装于所述池体10的上方,且位于第一安装轮15a、第二安装轮1 之间,所述皮带17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轮15a的上方、张紧轮16的下方、第二安装轮15b的上方及传输轮13后首尾连接,在皮带17上分别设置有平行于所述池体10的前侧壁11、后侧壁 12的固定板18,所述固定板18设置于所述传输链20的上方,所述固定板18与所述传输链 20之间形成所述传输通道,且在所述池体10内还设置于电热管19a及水位开关19b,进一步地,池体10内还设置有探测计19c,探测计19c为PH探测计与浊度探测计,用于动态检测池体10内的PH浓度及浑浊度,且PH探测计与配剂装置配合,达到自动添加钝化剂的目的,浊度探测计与电磁阀配合达到自动换水的功能,这样,使用过程中钝化池1不需每班换水, 可节约处理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结合图1、图2,以本实用新型钝化池1对圆柱形电池进行钝化为例,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清洗设备工作后,安装于其上的循环传输链开始线速度运动,具有铁氟龙滚轮22 的传输链20滚动向前,使铁氟龙滚轮22上的圆柱形电池30反向自转并前进,经前端清洗机构清洗后的圆柱形电池30被送入到钝化池1的前侧壁11 一端,并经传输链20与固定板 18之间形成的传输通道带入池体10内,并在池体10内的重硌酸钾溶液中浸泡2-3分钟,完成电池30的钝化处理,再经传输链20将处理后的电池30输送到钝化池1的后侧壁12 — 端,以便传输到清洗机构对电池进行清洗,经钝化处理后,在电池30的金属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模,从而对电池起到很好防锈作用,采用钝化处理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喷油处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且节省了原来烘干时所需的电能,有利于节约能源。由于本实用新型钝化池1包括池体10及安装于池体上的传输机构20,所述传输机构20包括传输链21及传输轮13,所述传输轮13安装于所述池体10底部,所述传输链20 由所述池体10的一侧穿过所述传输轮13后安装于所述池体10的另一侧,所述传输链20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循环的传输通道,通过传输通道将圆柱形电池30传送到池体10内进行钝化处理,金属电池30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保护膜,减缓腐蚀,使金属电池30的防锈效果更好,且采用钝化处理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喷油及烘干处理,节省了原来烘干时所需的电能, 有利于节约能源,且钝化池的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大大减小了清洗设备的占地尺寸。本实用新型钝化池不仅适用于安装于电池清洗设备上来对圆柱状金属电池进行钝化处理,还可以用于其他相类似的圆柱状物件的类似处理中,此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钝化池,适用于对圆柱形物件的金属表面进行钝化处理,所述钝化池安装于圆柱形物件清洗设备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钝化池包括池体及安装于池体上的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链及传输轮,所述传输轮安装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传输链由所述池体的一侧穿过所述传输轮后安装于所述池体的另一侧,所述传输链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循环的传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链由链条及安装于所述链条上的滚轮组成,所述传输链的两端分别经链轮安装于所述池体的两相对的侧壁的上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设置于所述传输链的上方且平行于所述池体的侧壁,所述固定板与所述传输链之间形成所述传输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轮、第二安装轮、张紧轮及皮带,所述张紧轮安装于所述池体的上方,所述皮带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轮、张紧轮、 第二安装轮及传输轮后首尾连接,所述固定板安装于所述皮带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呈锥形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PH探测计及浊度探测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钝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内还设置有电热管及水位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钝化池,其包括池体及安装于池体上的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传输链及传输轮,所述传输轮安装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传输链由所述池体的一侧经所述传输轮后安装于所述池体的另一侧,所述传输链的两端相连接形成循环的传输通道,通过传输通道将圆柱形的电池传送到池体内进行钝化处理,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喷油及烘干处理,使防锈处理装置的结构大为简化,占地小,并节省了烘干工序中所需的3kW电能,有利于节约能源,且经钝化处理后,清洗后的金属电池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保护膜,减缓腐蚀,使金属电池的防锈效果更好。
文档编号C23C22/05GK202107766SQ201120087618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9日
发明者张旭, 张雷 申请人:东莞市华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