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79195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其向磨削机等机床的加工部供给或从加工部排出轴承套圈等环形工件。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向机床供给、排出滚动轴承套圈等环形工件的所谓双臂式供给排出装置。该供给排出装置包括第一臂;其使第一保持部沿着第一滚道旋转;第二臂,其使第二保持部沿着通过位于第一滚道上的加工位置以及供给排出位置的第二滚道进行旋转。第一保持部以及第二保持部分别逐一保持工件,防止相互干扰的同时当第一保持部从加工位置以及供给排出位置的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时,第二保持部从加工位置以及供给排出位置的另一位置移动到一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日本特开2008-188686号公报工件由第一保持部或者第二保持部输送到加工位置,对于工件实施磨削等加工。 此时,工件被配置于磨削位置,并且保持部以不与工件接触的状态在磨削位置附近等待,从工件的两侧注入磨削液。工件,如轴承套圈,通过磨削形成滚道槽。工件在磨削位置由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交替输送,所以在磨削位置附近等待的保持部的形状不同时,则向工件注入磨削液的量不同,而导致流向滚道槽的水的积蓄量不同。另一方面,磨削加工时采用加工中测量仪测量滚道槽的尺寸。然而,加工中测量仪测量出包含积水在内的尺寸,因而存在所加工的工件尺寸根据积水量的不同而不同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加工位置上使所加工的工件尺寸稳定的双臂式工件供给排出装置。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结构。(1) 一种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保持部,其通过圆弧状的固定爪和配置于固定爪内周缘外侧的活动爪保持工件;第一臂,其可旋转以使得沿着第一旋转轴周围的第一滚道移动所述第一保持部;第二保持部,其通过圆弧状的固定爪和配置于固定爪内周缘外侧的活动爪保持工件;第二臂,其可旋转以使得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周围沿着通过位于所述第一滚道上的加工位置以及供给排出位置的第二滚道移动所述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二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具有同样的形状。(2)根据上述(1)所述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与第二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均具有大于180度的圆弧形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通过使第一保持部的固定爪与第二保持部的固定爪具有同样形状的内周缘,则在加工位置附近等待的保持部为第一保持部和第二保持部的任一者,在加工位置被注入工件的磨削液等对于加工中测量仪的测量所带来的影响几乎相同,并且加工中测量仪能够在相同状态下对工件尺寸进行监测。因此,能够消除所加工的工件尺寸的误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重要部分立体图。图2是图1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第一保持部固定爪的立体图。图4是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第二保持部固定爪的立体图。图5是举例说明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第一保持部或第二保持部输送的工件进行加工时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工件供给排出装置10第--臂[0024]11第--保持部[0025]12第--旋转轴[0026]13第--滚道[0027]20第二二臂[0028]21第二二保持部[0029]22第二二旋转轴[0030]23第二二滚道[0031]30输送机构[0032]31夹头部[0033]41固定爪[0034]42活动爪[0035]45固定爪[0036]46活动爪100加工中测量仪101 探头102滚道槽103磨削液104 砂轮L第一以及第二旋转轴的连结线TP供给排出位置W环状工件(工件)WP加工位置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1包括第一臂10,其具有第一保持部11 ;第二臂20,其具有第二保持部21,以及输送机构30,其具有夹头部31。第一臂10能够以第一旋转轴1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据此使第一保持部11沿着第一旋转轴12周围的第一滚道13(参照图i)进行移动。在工件供给排出装置1的基台 (未图示)固定有作为驱动装置的第一伺服马达15,固定在其旋转轴16上的皮带轮17与固定在第一旋转轴12上的皮带轮14之间卷绕有皮带18。第一伺服马达15的旋转经由皮带轮17、皮带18以及皮带轮14传递给第一旋转轴12而使第一臂10摆动旋转。配置于第一臂10的前端的第一保持部11包括固定爪42,其固定在第一臂10上; 以及活动爪41,其通过未图示的气缸装置等开闭机构以销43为中心摆动自如。在这里,形成有固定爪42的加强部51 (参照图3),固定爪42经由销50固定在第一臂10上。在固定爪42的安装部分形成有用于穿过销50的销孔50a。并且,固定爪42和活动爪41例如构成为与轴承套圈等环状工件W的外周面对应的圆弧形状,并对环状工件W从其半径方向两侧进行保持。如图3所示,固定爪42在加强部51所形成的范围内,其截面形成为大致L字形, 能够保持工件W。此外,固定爪42的内周缘具有大于180度的圆弧形状。活动爪41配置在固定爪 42的内周缘外侧。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爪42和活动爪41以及后述的固定爪46和活动爪45 具有曲率半径比工件W的外形多少大一些的保持面,以确保在加工时不与工件W接触。由此,在输送时,工件W通过重力、离心力与这些爪41、42、45、46抵接而被保持。第二臂20能够以与第一旋转轴12平行配置的第二旋转轴22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据此使第二保持部21沿着第二旋转轴22周围的第二滚道23(参照图幻进行移动。第二臂20和第一臂10配置为与其旋转轴方向即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错开。具体地说, 第一臂10 (包括皮带机构部)配置于面前侧并且第二臂20配置于里侧,因此防止了第二臂 20和第一臂10的干扰。第二旋转轴22通过固定在工件供给排出装置1的基台上的作为驱动装置的第二伺服马达25进行驱动而摆动旋转。第二滚道23设置为通过位于第一滚道上的加工位置WP以及供给排出位置TP。换句话说,供给排出位置TP以及加工位置WP设置在第一滚道13与第二滚道23的交点P1、 P2。第二滚道23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一滚道13的曲率半径,并且,第一旋转轴12设置为位于构成第二滚道23的圆内。此外,第一滚道13以及第二滚道23设定为即使由第一以及第二保持部11、21保持的工件W按不同的方向在同一平面内摆动旋转,也不会相互干扰。配置于第二臂20的前端的第二保持部21包括固定爪46,其配置于第二臂20的前端侧且具有较大的圆弧形状部分;以及活动爪45,其通过未图示的气缸装置等开闭机构以销47为中心摆动自如且具有较小的圆形部分。在这里,在固定爪46的加强部61的前端附近的位置设有销孔60a,固定爪46经由该销孔60a通过销60固定在第二臂20上。此外,固定爪46和活动爪45例如将轴承套圈等环状工件W的外周面从其半径方向外侧夹住从而限制工件W的位置而进行保持。[0056]如图4所示,固定爪46在加强部61所形成的范围内,其截面形成为大致L字形, 能够保持工件W。此外,固定爪46的内周缘为大于180度的圆弧形,具有与第一保持部12 的固定爪42的内周缘同样的形状。活动爪45配置在固定爪46的内周缘外侧。第1伺服马达15以及第二伺服马达25被控制为同时按相互不同的方向摆动旋转。据此,第一以及第二保持部11、21同步地在第一滚道13以及第二滚道23从供给排出位置TP以及加工位置WP的一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或从另一位置移动到一位置。并且,在第一以及第二保持部11、21的移动空间的侧方,沿着移动方向配置有导板48。通过该导板48能够防止由第一以及第二保持部11、21所保持输送的工件W的脱落。本实施方式的输送机构30具有夹头部31,该输送机构30是能够在未图示的前一工序以及后一工序的装置与供给排出位置TP之间按水平方向A以及铅直方向B移动的机构例如为龙门装载机。夹头部31具有一对通过气缸装置等驱动装置(未图示)按相互接近或分离的方向移动自如的把持臂32、33,利用把持臂32、33夹持工件W的外周面并把持工件。此外,从前一工序的装置接受未加工的工件W并提供到供给排出位置TP。并且,在供给排出位置TP接受加工完毕的工件并排出到后一工序的装置中。再者,把持臂32、33也可以夹持工件W的轴向端面并把持工件。图5是举例说明对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中第一保持部 11或第二保持部21输送的工件W进行加工时的剖视图。图4的例子中,工件W为轴承外圈,通过旋转的砂轮104对工件W的内周面进行磨削形成滚道槽102。此时,输送工件W的第一保持部11或者第二保持部21以不与工件W接触的状态在磨削位置附近等待。另一方面,工件W由未图示的磁性夹头所保持并旋转。由此,滚道槽102形成在工件W内周面的整个圆周方向上。工件W内周面的滚道槽102所形成的部位上,为了对工件W的磨削量进行检测,使加工中测量仪100的探头101与之接触。所谓的加工中测量仪100是用于对工件W的滚道槽102的直径与标准值之差进行电信号化, 并使其进行预定量的磨削后停止的测量仪。进而,对于工件W从其两侧注入磨削液103。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其中,为了便于说明,设定为第一保持器11 位于供给排出位置TP,第二保持部21位于加工位置WP。在前一工序装置中,用一对把持臂32、33保持未加工的工件W的夹头部31按水平方向A进行移动,进而按铅直方向B下降而将工件W输送到供给排出位置TP。在这里,使第一保持部11的固定爪42以及活动爪41保持环状工件W的外周面而将环状工件W输送给第一保持部11。此外,未加工的环状工件W从夹头部31输送到第一保持部11的期间内,在加工位置WP进行工件W的加工。在加工位置WP的加工一结束,第一伺服马达15即开始旋转。该旋转经由皮带轮 17、皮带18以及皮带轮14传递给第一旋转轴12,并使第一臂10按图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 据此,第一保持部11在第一滚道13从供给排出位置TP移动到加工位置WP,将被保持的工件W输送到加工位置WP。并且,第二伺服马达25与第一臂10的旋转同步地按与第一伺服马达15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使第二臂20按图中的顺时间方向转动。据此,第二保持部21在第二滚道23 从加工位置WP移动到供给排出位置TP,并将被保持的加工完毕的工件W输送到供给排出位置TP。[0067]由第一保持部11保持的未加工的环状工件W和由第二保持部21保持的加工完毕的工件W同步地在同一平面内按不同的方向进行移动,并在连结第一旋转轴12以及第二旋转轴22的直线上相互错开。由于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21位于直线L上时,位于在第一滚道13以及第二滚道23上距离最远的位置,因而较大的工件W不会产生干扰而能在同一平面内相互错开。通过第一保持部11输送到加工位置WP的未加工的环状工件W通过未图示的加工
装置进行加工。另一方面,通过第二保持部21输送到供给排出位置TP的加工完毕的工件W被夹头部31的一对把持臂32、33把持,并通过输送机构30按铅直B以及水平方向A进行输送并传递到后一工序的装置。接着,夹头部31从前一工序的装置接受新的未加工的环状工件W,并输送到供给排出位置TP并在供给排出位置TP等待的第二保持部21进行把持。并且,经由加工装置的加工一结束,加工完毕的工件W即被第一保持部11保持,第一伺服马达15以及第二伺服马达25同步地按与所述的动作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使第一臂10从加工装置WP向供给排出位置TP转动,并且使第二臂20从供给排出位置TP向加工装置WP转动。据此,由第一保持部11保持的加工完毕的工件W从加工位置WP输送到供给排出位置TP,并且,由第二保持部21保持的未加工的工件W从供给排出位置TP输送到加工位量 WP。此时,两个工件W也不会在连结第一旋转轴12以及第二旋转轴22的直线L上产生干扰,而是相互错开。之后,相同地,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21交替地从供给排出位置TP以及加工位置WP的一方向另一方,或从另一方向一方,对未加工的或加工完毕的工件W逐一地进行保持并强制输送。参照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砂轮104的动作以及加工中测量仪10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砂轮104对工件W的滚道槽101进行磨削。此时,磨削液103从工件 W的两侧注入。通过使第一保持部11的固定爪42与第二保持部21的固定爪46具有同样形状的内周缘,则在磨削位置附近等待的保持部为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21的任一者,通过圆弧状保持部的内侧被注入的磨削液103的流入量几乎相同。即,在磨削位置附近等待的保持部为第一保持部11和第二保持部21的任一者,该磨削液103对于加工中测量仪100的测量所带来的影响几乎相同,能够在同样的条件下对套圈102进行测量。其结果,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所加工工件的尺寸误差。进而,第一保持部11固定爪42的内周缘与第二保持部21固定爪46的内周缘,均具有大于180度的圆弧形状,因此,与圆弧形状小于180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更正确地控制磨削液103的流动。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实用新型能够较佳地适用于向磨削机等机床的加工部供给或从加工部排出轴承套圈等环状工件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保持部,其通过圆弧状的固定爪和配置于固定爪内周缘外侧的活动爪保持工件; 第一臂,其可旋转以使得沿着第一旋转轴周围的第一滚道移动所述第一保持部; 第二保持部,其通过圆弧状的固定爪和配置于固定爪内周缘外侧的活动爪保持工件; 第二臂,其可旋转以使得在不同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的第二旋转轴周围沿着通过位于所述第一滚道上的加工位置以及供给排出位置的第二滚道移动所述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一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与所述第二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具有同样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与第二保持部固定爪的内周缘,均具有大于180度的圆弧形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在加工位置上使所加工的工件尺寸稳定的双臂式工件供给排出装置。工件供给排出装置(1)包括第一臂(10),其使第一保持部(11)沿着第一滚道(13)旋转,第二臂(20);其使第二保持部(21)沿着通过位于第一滚道(13)上的加工位置WP以及供给排出位置TP的第二滚道(23)进行旋转。第一保持部(11)以及第二保持部(21)将工件W从加工位置WP以及供给排出位置TP的一位置搬送到另一位置,或同时从另一位置搬送到一位置。第一保持部(11)的固定爪(42)与第二保持部(21)的固定爪(46)具有同样形状的内周缘。
文档编号B24B41/00GK202106295SQ20112010781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入江洋介 申请人:昆山恩斯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