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0669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一模制造两产品的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模具。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制造过程中,模具制造不仅要求加工精度高,而且还要求加工表面质量要好,一般来说,模具工作部分的制造公差都应控制在正负0. Olmm以内,有的甚至要求在微米级范围内;模具加工后的表面不仅不允许有任何缺陷,而且工作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Ra都要求小于0. 4_。铸造是指将室温中为液态但不久后将固化的物质倒入特定形状的铸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铸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达到免机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制作时间.被铸物质多为原为固态但加热至液态的金属,而铸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属甚至陶瓷。而现有的铸造模板通常为一模一产品,其生产效率低,制造繁杂,而且设置有冒口容易造成铁水浪费,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一模生产出两制品的汽车零部件无冒口铸造模具,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包括一铸造模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铸造模板的两面上各设有一用于制造双产品的成型模板,所述成型模板的两端上对称设置有设置在成型模板中间部分的中心浇道和与中心浇道相连通的型腔,在成型模板上以中心浇道为对称线对称设置有复数个模柱。进一步,所述模柱设置有8个,其中在成型模板两侧对称设有4个,其两端在中心浇道的中心线上各设置一个。进一步,在所述铸造模板的两端上还设有把手。本实用新型在汽车零部件铸造模具上不设置冒口,而是将铁液均勻分散引入型腔和中心浇道,且型腔对称设置,达到了一组模具同时生产两个产品的效果,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可显著提高产品出品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示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001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包括一铸造模板100,在所述的铸造模板100的两面上各设有一用于制造双产品的成型模板110,所述成型模板110的两端上对称设置有设置在成型模板110中间部分的中心浇道112和与中心浇道112相连通的型腔111,在成型模板110上以中心浇道112为对称线对称设置有复数个模柱 113。本实施例中,模柱113设置有8个,其中在成型模板110两侧对称设有4个,其两端在中心浇道112的中心线上各设置一个。在铸造模板100的两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114,便于工作人员对铸造模板的移动。本实用新型的成型模板110上为对称设置型腔111和中心浇道112以及模柱113, 其在生产时,一模板在其两端个生产一个同样的产品,从而达到了一组模具同时生产两个产品的效果,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可显著提高产品出品率。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包括一铸造模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铸造模板的两面上各设有一用于制造双产品的成型模板,所述成型模板的两端上对称设置有设置在成型模板中间部分的中心浇道和与中心浇道相连通的型腔,在成型模板上以中心浇道为对称线对称设置有复数个模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所述模柱设置有8个,其中在成型模板两侧对称设有4个,其两端在中心浇道的中心线上各设置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铸造模板的两端上还设有把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汽车零部件铸造双模板结构,包括一铸造模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铸造模板的两面上各设有一用于制造双产品的成型模板,所述成型模板的两端上对称设置有设置在成型模板中间部分的中心浇道和与中心浇道相连通的型腔,在成型模板上以中心浇道为对称线对称设置有复数个模柱。本实用新型在汽车零部件铸造模具上不设置冒口,而是将铁液均匀分散引入型腔和中心浇道,且型腔对称设置,达到了一组模具同时生产两个产品的效果,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中,可显著提高产品出品率。
文档编号B22C9/08GK202137335SQ20112017730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30日
发明者俞家华 申请人:俞家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