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93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磨轮的连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用于电机主轴与磨轮的连接的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最常用的电机主轴与磨轮的连接方法采用螺丝连接,即直接在电机主轴前端用螺母将磨轮固定在电机主轴前端突出的螺丝上,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无法防止运动过程中器械松动造成的危害。另一种方法是用连接插销连接,连接插销均采用在插销下部钻孔后插销子或上螺栓等方法。这种工艺虽然简单,但是拆装销子或螺栓时比较繁琐和困难,由于人为原因疏忽,未加任何闭锁件时,容易发生跳销,造成切屑连接松动而产生破坏,无法保证器械使用的安全性。对于法兰连接,多采用带劲对焊法兰连接,其连接的薄弱处是在法兰和器械连接的环形焊缝部位,破坏时,整个管子连接的环形焊缝部位会断开,存 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两个器械连接的牢固程度,也和焊接人员的焊接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焊缝又是一个比较隐蔽的工程,不易肉眼察觉问题的所在,出现问题重新焊接的效果就比一次焊接成功的效果差了很多,法兰连接既不方便,又不安全,且由于磨轮是易损件,需要更换,这种方法则难以更换。为此,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磨轮连接装置,以此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针对目前电机主轴与磨轮的问题,其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连接方式,其具有双保险的作用,一旦一个保障措施失效,还有另外一个安全措施作为保障,以防出现危险;这种方法还保证了磨轮运转的稳定性,避免了磨轮的跳动,保证了电机主轴与磨轮的同心度,该连接装置同时方便了磨轮的安装与更换。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包括电机主轴、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套环、磨轮、第一螺丝杆、第二是螺丝杆、螺母、磨头、磨轮的第一孔、磨轮的第二孔、套环的第三孔、套环的第四孔和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所述套环套在电机主轴前端,所述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从套环中穿出,所述磨轮通过磨轮的第一孔套在突出丝杆上,所述螺母拧紧固定在突出丝杆上;所述套环上设有两组孔洞,分别为套环的第三孔和套环的第四孔,套环的第三孔的内径尺寸和第二螺丝杆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套环的第四孔的内径尺寸和第一螺丝杆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所述套环紧贴电机主轴,所述第二螺丝杆穿过磨轮的第二孔和套环的第三孔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穿过套环的第四孔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穿过套环的第四孔顶在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上,将套环固定在电机主轴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突出丝杆的前端和螺母的高度小于磨头,从而保证磨头能磨到被磨物体。[0008]所述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还配套设有L型扳手,扳手为L型内六角扳手或L型套管扳手,所述L型套管扳手由套筒和手柄组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针对目前电机主轴与磨轮的问题,其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连接方式,其具有双保险的作用,一旦一个保障措施失效,还有另外一个安全措施作为保障,以防出现危险,其两个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了磨轮和杆的紧固连接,保障了打磨安全性;这种方法还保证了磨轮运转的稳定性,避免了磨轮的跳动,保证了电机主轴与磨轮的同心度,保证磨轮位置精确,同时磨轮的更换也十分方便;其具有整体构造比较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连接牢固,性能可靠,保证率高,双保险结构,保险系数高,磨轮更换方便,磨轮运转的稳定性好的优点,很好地保障了机械工作过程中的机械和人员的安全。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磨片连接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磨轮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套环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突出丝杆结构示意图;图5和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连接效果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L型内六角扳手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L型套管扳手结构示意图。图中,I为电机主轴,2为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3为套环,4为第一螺丝杆,5为磨轮,6为第二螺丝杆,7为螺母,8为磨轮的第一孔,9为磨头,10为磨轮的第二孔,11是套环的第三孔,12是套环的第四孔,13为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14为套筒,15为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I至图8所示,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包括电机主轴I、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2、套环3、磨轮5、第一螺丝杆4、第二是螺丝杆6、螺母7、磨头9、磨轮的第一孔8、磨轮的第二孔10、套环的第三孔11、套环的第四孔12和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13 ;所述套环3套在电机主轴I前端,所述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2从套环3中穿出,所述磨轮5通过磨轮的第一孔8套在突出丝杆2上,所述螺母7拧紧固定在突出丝杆2上;套环3上设有两组孔洞,分别为套环的第三孔11和套环的第四孔12,套环的第三孔11的内径尺寸和第二螺丝杆6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套环的第四孔12的内径尺寸和第一螺丝杆4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所述套环3紧贴电机主轴1,所述第二螺丝杆6穿过磨轮的第二孔10和套环的第三孔11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四孔12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四孔12顶在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13上,将套环3固定在电机主轴I上;所述突出丝杆的前端和螺母7的高度小于磨头;所述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还配套设有L型内六角扳手和L型套管扳手;所述L型套管扳手由套筒14和手柄15组成。这样在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套环3套在电机主轴I前端;套上后,在套环3中穿出的突出丝杆2上,通过磨轮的第一孔8将磨轮套在突出丝杆2上,用L型套管扳手把螺母7固定在突出丝杆2上,拧紧,作为夹紧磨轮的固定件之一,也就是安全保障之一。套环3上有两组孔洞,分别为套环的第一孔11和套环的第二孔12,套环的第一孔11的内径尺寸和第二螺丝杆6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套环的第二孔12的尺寸和第一螺丝杆4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套环3紧贴电机主轴1,第二螺丝杆6穿过磨轮的第二孔10和套环的第一孔11,并用L型内六角扳手拧紧,同时控制好套环3上的孔和突出丝杆2的位置,把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二孔12,并用L型内六角扳手拧紧螺丝杆;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二孔12顶在电机主轴I前端的凹槽13上,将套环3固定在电机主轴I上;这是作为夹紧磨轮5的固定件之二,是安全保障措施之二。两个安全保障措施保证了磨轮和杆的紧固连接,保障了打磨安全。套环3紧贴电机主轴,通过磨轮的第二孔10和套环的第一孔11固定磨轮5,保证磨轮5位置精确。采用两套固定装置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保证了磨轮5运转的稳定性,避免了磨轮5的跳动,保证了电机主轴I与磨轮5的同心度,同时磨轮5的更换也十分方便。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如在刀具、切割片等都采用此种连接结构。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权利要求1.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机主轴(I)、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2)、套环(3)、磨轮(5)、第一螺丝杆(4)、第二是螺丝杆(6)、螺母(7)、磨头(9)、磨轮的第一孔(8)、磨轮的第二孔(10)、套环的第三孔(11)、套环的第四孔(12)和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13);所述套环(3)套在电机主轴(I)前端,所述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2)从套环(3)中穿出,所述磨轮(5)通过磨轮的第一孔(8)套在突出丝杆(2)上,所述螺母(7)拧紧固定在突出丝杆(2)上;所述套环(3)上设有两组孔洞,分别为套环的第三孔(11)和套环的第四孔(12),套环的第三孔(11)的内径尺寸和第二螺丝杆(6)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套环的第四孔(12)的内径尺寸和第一螺丝杆(4)丝杆的外径尺寸相同;所述套环(3)紧贴电机主轴(1),所述第二螺丝杆(6)穿过磨轮的第二孔(10)和套环的第三孔(11)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四孔(12)形成拧紧固定结构,所述第一螺丝杆(4)穿过套环的第四孔(12)顶在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13)上,将套环(3)固定在电机主轴(I)上。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丝杆的前端和螺母(7)的高度小于磨头。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配套设有L型扳手,扳手为L型内六角扳手或L型套管扳手,所述L型套管扳手由套筒(14)和手柄(15)组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重固定磨轮连接装置,其包括电机主轴、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套环、磨轮、第一螺丝杆、第二是螺丝杆、螺母、磨头、磨轮的第一孔、磨轮的第二孔、套环的第三孔、套环的第四孔和电机主轴前端的凹槽;套环套在电机主轴前端,电机主轴前端的突出丝杆从套环中穿出,磨轮通过磨轮的第一孔套在突出丝杆上,螺母拧紧固定在突出丝杆上;套环上设有两组孔洞,分别为套环的第三孔和套环的第四孔;套环紧贴电机主轴,第二螺丝杆穿过磨轮的第二孔和套环的第三孔形成拧紧固定结构;其具有构造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连接牢固,性能可靠,保证率高,双保险结构,保险系数高,磨轮更换方便,磨轮运转的稳定性好的优点。
文档编号B24B45/00GK202753002SQ201220380128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日
发明者范宏, 张鑫, 杨亚楠 申请人:青岛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