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3432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处理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结构包括进水管、感应圈本体及出水管,进水管、出水管分别设置在感应圈本体两端,并与感应圈本体相连通,其特点是,所述感应圈本体包括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第一半圆形感应圈上固定有若干组导磁体,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等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具有能耗低、淬火效果好等特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专利说明】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处理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增加工程机械支重轮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等性能指标,现有技术中通常会对 支重轮表面进行淬火处理。淬火感应器是通过感应加热支重轮表面的器具,是淬火处理的 关键部件。
[0003] 如附图1、2所示,现有的应用于双边支重轮的淬火感应器的感应圈本体2为整圈 式,以支重轮7小轮边(a处)的最大直径为基准来进行加热。进行淬火处理时,感应器与 支重轮的外径是同心的,不可调整,且支重轮中部直径与两端大小轮边的直径差距较大,因 此,感应器与需要加热的轨道面(支重轮中部分,b处)距离较远,加热时间较长,能耗高,力口 热不均匀,淬火后轮边拐角处几乎没有硬度。
[0004] 然而,对于工程机械,特别是推土机,只要工作就是在行走,且行走速度高,经常转 弯,这需要支重轮轮边处的淬硬层做的更深才行(如附图3所示,两个轮边的圆角处需要淬 火,且淬火深度要求在5mm),现有淬火感应器基本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发明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淬火效果好 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
[0006]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包 括进水管、感应圈本体及出水管,进水管、出水管分别设置在感应圈本体两端,并与感应圈 本体相连通,其特点是,所述感应圈本体包括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第一 半圆形感应圈上固定有若干组导磁体,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等于第一半圆形感应 圈的直径。
[0007] 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等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时,两半圆感应圈可采用 较小直径,直径大于支重轮轨道面(支重轮中间部分)直径12_15mm即可。在工作时将工件 从两半圆形感应圈的中间部分套入,然后在没有导磁体的一侧加热轨道面部分,在有导磁 体的一侧加热轮边拐角部分。
[0008] 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时,两个半圆感应圈之间 的距离可以做的小一些,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支重轮轨道面直径12-15_,第二半 圆形感应圈直径大于轮体小边直径4_6mm。
[0009] 为了便于工作插入,第一半圆形感应圈顶端与第二半圆形感应圈顶端优选通过过 渡件相连通。
[0010] 感应圈本体顶端的过渡件处可焊接固定板,以增加感应圈稳定性。
[0011] 起到固定和导电作用的连接板可焊接固定在感应圈本体与进水管、出水管相连通 的位置。
[0012] 为了使淬火效果更为均匀,优选将η组导磁体分布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上, η=2、3 或 4。
[0013] 所述导磁体优选为硅钢片,每组导磁体的两个铜片分别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 的前侧和后侧,且娃钢片向第一半圆形感应圈内侧延伸4-6mm。
[0014] 本实用新型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 果:
[0015] (-)感应圈本体由两个半圆形感应圈构成,且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等 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因此,感应器空间比较大,加热时可以以轨道面为基准进行加 热,即,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感应圈与工件的相对位置,使用更为灵活方便,且不留盲区; [0016](二)在感应器的一个半圆形感应圈上设置有导磁体。导磁体可以提高中频的供 电效率、屏蔽靠近线圈的外部磁场,防止对工件不需要处理的地方进行加热,精确控制磁场 从而达到要求的加热模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 附图1是现有技术中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 附图2是图1所示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19] 附图3是中双边支重轮淬硬区示意图;
[0020]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 附图5是图4所示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A向视图;
[0022] 附图6是图4所示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立体图;
[0023] 附图7是图4所示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4] 附图8是本实用新型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5] 附图9是图8所示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0027]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 是指参考附图所示的上、下、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0028] 实施例一:
[0029] 如附图4、5、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由进水管1、感应圈本 体2、出水管3、固定板4、连接板5及导磁体6构成。
[0030] 所述感应圈本体2由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及过渡件2-3 构成。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顶端与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的顶端通过过渡件2-3焊接 成一体并相互连通,且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直径相等,大于支重 轮轨道面(支重轮中间部分)直径14mm。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下端与进水管1焊接并 相连通。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的下端与出水管3焊接并相连通。固定板4焊接在感应圈 本体2顶端的过渡件2-3处。两个连接板5分别焊接在进水管1、出水管3处。
[0031] 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中上部和中下部分别固定有一组导磁体6。每组导磁体 6包括两个铜片。两个铜片分别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前侧和后侧,且铜片向半圆形感 应圈内侧延伸5mm。
[0032] 如附图7所示:利用上述感应器对支重轮进行淬火处理时,首先将工件(支重轮)7 从两半圆形感应器的中间部分套入感应圈本体2,然后将工件7移入没有导磁体的第二半 圆形感应圈2-2内进行加热并作上下运动(此时工件自转),因感应器空间比较大,加热时可 以以轨道面为基准进行加热。在加热到规定程度时,将工件7移入带有导磁体的第一半圆 形感应圈2-1内,加热大小轮边的拐角处。导磁体和大小轮边的圆弧角距离越近加热效果 越好,加热完毕后喷水冷却,此时工作完毕。
[0033] 实施例二:
[0034] 如附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由进水管1、感应圈本体2、 出水管3、固定板4、连接板5及导磁体6构成。
[0035] 所述感应圈本体2由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及过渡件2-3 构成。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顶端与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的顶端通过过渡件2-3焊接 成一体并相互连通。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大于支重轮轨道面直径14_,第二半圆形感 应圈直径大于轮体小边直径5mm。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下端与进水管1焊接并相连通。 第二半圆形感应圈2-2的下端与出水管3焊接并相连通。固定板4焊接在感应圈本体2顶 端的过渡件2-3处。两个连接板5分别焊接在进水管1、出水管3处。
[0036] 第一半圆形感应圈2-1的中上部和中下部分别固定有一组导磁体6。每组导磁体 6包括两个铜片。两个铜片分别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前侧和后侧,且铜片向半圆形感 应圈内侧延伸5mm。
[0037] 如附图9所示:利用上述感应器对支重轮进行淬火处理时,首先在第二半圆形感 应圈2-2 -侧将工件(支重轮)7放入感应圈本体2,然后将工件7移入第一半圆形感应圈 2-1内加热中间轨道面部分及拐角部分,加热完毕后喷水冷却,此时工作完毕。
[0038]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内。
【权利要求】
1. 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包括进水管、感应圈本体及出水管,进水管、出水管分别 设置在感应圈本体两端,并与感应圈本体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圈本体包括第一半 圆形感应圈、第二半圆形感应圈,第一半圆形感应圈上固定有若干组导磁体,第二半圆形感 应圈的直径大于等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直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半圆形感应圈 顶端与第二半圆形感应圈顶端通过过渡件相连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感应圈本体顶端的 过渡件处焊接有固定板。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感应圈本体与进水 管、出水管相连通的位置焊接有连接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η组导磁体 分布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上,η=2、3或4。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边支重轮用淬火感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体为硅钢 片,每组导磁体的两个铜片分别焊接在第一半圆形感应圈的前侧和后侧,且硅钢片向第一 半圆形感应圈内侧延伸4_6mm。
【文档编号】C21D9/34GK203999729SQ201420445649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8日
【发明者】徐公强, 韩廷意, 吴国喜, 韦庆秀, 张怀强, 逯光贝 申请人:济宁市金牛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