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42115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贵金属纳米簇由于小尺寸效应、独特的表面效应、电以及化学性能而成为近年来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银纳米簇由于其有较小的尺寸、无毒性以及光稳定性等,使其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探针在化学检测、生物标记、分子诊断、以及基因疗法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合成银纳米材料的方法很多,如化学还原法、光还原法、模板法、辐射法、超声波法、反相微乳法等,但是这些合成方法在合成速度、稳定性及强度方面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银纳米簇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与其它银纳米簇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合成速度快、稳定性好、发射强度高等优点,且反应体系简单、成本低,能够进行大规模合成。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以变色酸2r为稳定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硝酸银,利用b-r缓冲溶液作为合成过程中第一步ph值调节的缓冲溶液,最后利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合成后的银纳簇的稳定ph值,快速合成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

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其制备过程如下:

按体积计,取二次蒸馏水12-14份加入容器中,依次加入1-3份变色酸溶液,1-3份硝酸银溶液,于容器中,常温搅拌一定时间,溶液呈洋红色;取0.8-1.2份现配制的硼氢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一定时间,待混合溶液呈淡黄色;取1-3份b-r缓冲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一定时间,此时溶液颜色略有变深,溶液呈黄色;最后取0.8-1.2份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一定时间,混合溶液最终的ph=9-12,混合溶液颜色呈浅棕黄色,得到具有强荧光发射的稳定的银纳米簇,在紫外线分析仪中观察到较强的蓝光。

所述的一种ph调控的制备具有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方法,其制备过程如下:按体积计,取二次蒸馏水13.0份加入容器中,依次加入2.0份变色酸溶液,2.0份硝酸银溶液,于容器中,常温搅拌10.0min,溶液呈洋红色;取1.0份现配制的硼氢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5.0min,待混合溶液呈淡黄色;取2.0份b-r缓冲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15.0min,此时溶液颜色略有变深,溶液呈黄色;最后取1.0份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30.0min,混合溶液最终的ph=10.0,混合溶液颜色呈浅棕黄色,得到具有强荧光发射的稳定的银纳米簇,在紫外线分析仪中观察到较强的蓝光。

所述溶液浓度为:7.5´10-4m的变色酸2r溶液、5.0´10-4m的硝酸银溶液、0.1m的硼氢化钠溶液、0.2m的氢氧化钠溶液、ph=9.62的b-r缓冲溶液。

所述溶液最终浓度c变色酸2r=7.5´10-5m,c硝酸银=5.0´10-5m,c硼氢化钠=5.0´10-3m。

所述的合成的银纳米簇的最大荧光激发波长为335.0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410.0nm,粒径主要分布在0.68~2.99nm之间,平均粒径为1.74nm。

本发明通过两次调节反应体系ph值的方法,最终能得到具有强荧光发射的稳定的银纳米簇。该合成方法具有合成速度快、稳定性好、发射强度高等优点,且反应体系简单、成本低,能够进行大规模合成。该合成方法有实际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合成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发光材料的荧光光谱图,图1中的插图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合成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透射电子显镜(tem)。

图3是本发明实例合成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粒径分布图。

具体实施例:

以下实施例旨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

(1)所用溶液的准备:

称取0.0849g硝酸银固体配制成50ml0.01m的硝酸银溶液,将1.0´10-2m稀释成50ml1.0´10-3m的硝酸银溶液,再将1.0´10-3m稀释成50ml1.0´10-4m的硝酸银溶液,最后将1.0´10-4m稀释成250ml5.0´10-5m的硝酸银储备液;称取0.0879g变色酸2r配制成250ml7.5´10-4m的变色酸2r储备液;称取0.0189g硼氢化钠固体配制成50ml0.1m的硼氢化钠储备液;称取2.0g氢氧化钠固体配制成250ml0.2m的氢氧化钠储备液;量取50ml4.0´10-2m的三酸(磷酸、硼酸、醋酸)混合溶液与37.5ml0.2m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成87.5mlph=9.62的b-r缓冲溶液储备液。

(2)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制备:

取二次蒸馏水13.0ml加入锥形瓶中,再依次取2.0ml(7.5´10-4m)变色酸溶液、2.0ml(5.0´10-4m)硝酸银溶液,加入锥形瓶中,常温搅拌10min后,加入1.0ml(0.1m)现配制的硼氢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5.0min,继续加入2.0ml(ph=9.62)b-r缓冲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15.0min,最后取1.0ml(0.2m)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上述混合溶液中,常温搅拌30.0min,混合溶液最终的ph=10.0,颜色为浅棕黄色,

(3)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制备条件的优化:

各物质的浓度(合成溶液中的最终浓度)、反应后体系中的ph对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从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相对强弱,相对稳定性进行考察。

硝酸银的浓度对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有影响,探究了硝酸银最终浓度分别为0.75´10-5m,1.0´10-5m,2.5´10-5m,5.0´10-5m,7.5´10-5m时对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当溶液中硝酸银的最终浓度为1.0´10-5m,2.5´10-5m,5´10-5m时荧光较强,而硝酸银浓度为5.0´10-5m时荧光最强,最终优选硝酸银的浓度为5.0´10-5m。

变色酸2r的浓度对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有较大影响,探究了变色酸2r最终浓度分别为1.5´10-5m,3.0´10-5m,4.5´10-5m,6.0´10-5m,7.5´10-5m,9.0´10-5m时对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当溶液中变色酸2r的最终浓度为6.0´10-5m,7.5´10-5m时荧光较强,而变色酸2r浓度为7.5´10-5m时荧光强度最强,最终优选变色酸2r的浓度为7.5´10-5m。

硼氢化钠的浓度对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探究了硼氢化钠最终浓度分别为2.5´10-3m,3.75´10-3m,5.0´10-3m,7.5´10-3m,1.0´10-2m时对合成的银纳簇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当混合溶液中硼氢化钠的最终浓度为3.75´10-3m,5.0´10-3m,7.5´10-3m时荧光较强,而硼氢化钠的浓度为5.0´10-3时荧光最强,最终优选浓度为5.0´10-3m。

第一步控制用的b-r缓冲溶液ph对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探究了ph值分别为1.81,2.87,3.78,4.78,5.72,6.80,7.96,8.69,9.62,10.88,11.82时,对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的影响,在ph=9.62时荧光强度最强,最终优选b-r缓冲溶液的ph=9.62。

反应体系最终ph的大小对强荧光发射的银纳米簇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探究了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来调节反应体系的最终ph分别为9.80、10.00、11.00、12.00、13.00、14.00时对合成的银纳米簇稳定性的影响,当反应体系最终的ph=10.00时,银纳米簇的稳定性最强,最终优选调节反应体系的ph=10.00。

(4)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表征

图1为银纳米簇的荧光光谱图,由图1可知:制备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最佳激发波长为335nm,荧光发射波长在410nm。制备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的透射电子显镜微(tem)表征结果,如图2所示,所制备的强荧光发射银纳米簇粒子的粒径较小,且分散性较好。图3是图2中纳米粒子的粒径分析图,由图3可知,合成的银纳米簇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68~2.99nm之间,平均粒径为1.74nm。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只是用来示例性说明,并不以任何方式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一些说明加以改进或变化,但所有这些改进和变化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