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床砂轮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4503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磨床设备领域,涉及一种磨床砂轮轴装置。



背景技术:

磨床在磨削加工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磨床在磨削作业时,砂轮与待磨削件之间为刚性接触,作业过程中,工件与砂轮均容易损坏,既导致加工质量不可靠,也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磨床砂轮轴装置,该砂轮装置在磨削工件时,砂轮轴可以轴向回位一定空间,柔性接触可以确保工件加工质量可靠稳定。

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磨床砂轮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主轴通过前轴承组件、后轴承组件转动设置于套管内孔中,其中后轴承组件后端设置联轴器,联轴器上套设第一密封螺母,联轴器通过垫片及第一螺钉限位固定,联轴器后端设置传动垫,传动垫与套管内孔之间设置定位环,前轴承组件的后端设置弹簧座与定位垫片,弹簧座中的弹簧顶紧于定位垫片上,弹簧座表面开设限位槽,第二螺钉设置于套管上,且第二螺钉下端伸入限位槽中,前轴承组件前端通过第二密封螺母及密封盖限位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轴承组件包括两个第二角接触球轴承,两个第二角接触球轴承之间通过第二内隔圈、第二外隔圈相间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轴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角接触球轴承,两个第一角接触球轴承之间通过第一内隔圈、第一外隔圈相间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主轴前端呈锥形状,砂轮通过第三螺钉限位固定于主轴的锥形状部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套管后端法兰面上连接第一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产品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对主轴的连接方式进行结构改进,使得主轴在套管内具有轴向的活动空间,在加工一些硬质工件时,主轴可以在轴向让位活动一定距离,使得磨削硬质工件时,操作过程柔性可控,主轴向套管中收缩后,在弹簧的作用下复位至磨削工位,主轴的收缩运动大大提高加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中,包括套管1、主轴2、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第一内隔圈4、第一外隔圈5、第一密封螺母6、联轴器7、垫片8、第一螺钉9、定位环10、传动垫11、定位垫片12、第二螺钉13、弹簧座14、弹簧15、第二内隔圈16、第二外隔圈17、第二角接触球轴承18、第二密封螺母19、密封盖20、第三螺钉21、螺栓22等。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磨床砂轮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主轴2通过前轴承组件、后轴承组件转动设置于套管1内孔中,其中后轴承组件后端设置联轴器7,联轴器7上套设第一密封螺母6,联轴器7通过垫片8及第一螺钉9限位固定,联轴器7后端设置传动垫11,传动垫11与套管1内孔之间设置定位环10,前轴承组件的后端设置弹簧座14与定位垫片12,弹簧座14中的弹簧15顶紧于定位垫片12上,弹簧座14表面开设限位槽,第二螺钉13设置于套管1上,且第二螺钉13下端伸入限位槽中,前轴承组件前端通过第二密封螺母19及密封盖20限位固定。

前轴承组件包括两个第二角接触球轴承18,两个第二角接触球轴承18之间通过第二内隔圈16、第二外隔圈17相间隔。

后轴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两个第一角接触球轴承3之间通过第一内隔圈4、第一外隔圈5相间隔。

主轴2前端呈锥形状,砂轮通过第三螺钉21限位固定于主轴2的锥形状部分。

套管1后端法兰面上连接第一螺钉9,第一螺钉9用于固定连接于磨床装夹台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实用新型产品在使用时,将套管1通过螺栓22固定于磨床上的相应位置,磨床的动力通过传动垫11作用至联轴器7,并由联轴器7带动主轴2进行转动,实现砂轮的转动作业。磨削工件时,工件装夹固定在工作台上,套管1带动主轴2移动至磨削工位,当磨削硬质工件时,砂轮处于柔性磨削状态,即,砂轮不会一直与工件接触,有效避免砂轮与工件一直摩擦接触,产生大量热量,损坏砂轮或工件。主轴2在轴向具有一定的活动伸缩距离,活动伸缩距离的长度由弹簧座14上的条形槽的长度来确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