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
背景技术:
正火炉为中等工业窑炉,呈长条形。车辆厂锻冶车间车轴连续正火炉原采用燃油亚高速烧嘴,主要用于火车车轴加热锻造后进行热处理,是车辆厂锻冶车间主要设备之一。影响正火炉系统工作的主要因素有:炉子的温度制度,燃料的种类,空气和煤气预热的方式,被加热金属的种类,金属的装入和出炉方式,自动控制系统的选择,炉体选用的材质等。改造后的正火炉的炉温分为三区,其中工件由推钢机推入炉膛一区-加热区,有两侧墙上下错列布置的四只烧嘴,轨道由耐火砖砌成的拱支承,使工件可双面加热,再向前是二区和三区-恒温区,在两侧墙同高度错列布置四个烧嘴。
传统的正火炉未对加热室内的热气体进行余热回收,浪费资源,自动化程度低,工件加热不均匀,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未对加热室内的热气体进行余热回收,浪费资源,自动化程度低,工件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包括低压涡流烧嘴、电机、微机控制装置和正火炉机体,所述正火炉机体的下方设置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设置有输送床,且底座的内部设置有传动装置,所述电机嵌入安装在底座内部的底部,所述正火炉机体右侧设置有入料门,所述微机控制装置安装在入料门上,所述正火炉 机体内部设置有加热室,所述加热室的顶部垂直设置有间隔板,所述低压涡流烧嘴安装在加热室的内壁上,所述正火炉机体的顶部设置有高压风机,所述高压风机的上方设置有余热回收装置,所述高压风机、低压涡流烧嘴和电机均与微机控制装置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正火炉机体为双层结构,且正火炉机体的夹层中设置有耐火纤维层。
优选的,所述低压涡流烧嘴共设置有六个。
优选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出水口和入水口。
优选的,所述电机与传动装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本实用新型配备有余热回收装置,通过利用废热气体加热水管达到余热回收的目的,节能减排,配备有先进的微机控制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压涡流烧嘴均匀分布于加热室的侧壁上,对工件的加热更加均匀,提高工件锻造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压风机、2-耐火纤维层、3-低压涡流烧嘴、4-加热室、5-电机、6-底座、7-传动装置、8-输送床、9-微机控制装置、10-入料门、11-正火炉机体、12-间隔板、13-余热回收装置、131-出水口、132-入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包括低压涡流烧嘴3、电机5、微机控制装置9和正火炉机体11,正火炉机体11的下方设置有底座6,底座6的上表面设置有输送床8,且底座6的内部设置有传动装置7,电机5嵌入安装在底座6内部的底部,正火炉机体11右侧设置有入料门10,微机控制装置9安装在入料门10上,正火炉机体11内部设置有加热室4,加热室4的顶部垂直设置有间隔板12,低压涡流烧嘴3安装在加热室4的内壁上,正火炉机体11的顶部设置有高压风机1,高压风机1的上方设置有余热回收装置13,高压风机1、低压涡流烧嘴3和电机5均与微机控制装置9电性连接。
正火炉机体11为双层结构,且正火炉机体11的夹层中设置有耐火纤维层2,低压涡流烧嘴3共设置有六个,余热回收装置13的内部设置有出水口131和入水口132,电机5与传动装置7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高压风机1具有吹吸双功能,一机两用,可以用吸风,也可以用吹风,相对同类风机,其运转的噪音较低,为超静音型高压风机,机械磨损非常微小,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中的加热室4内部以间隔板12为分界线,间隔板12左边的为恒温区,间隔板12右边的为加热区,低压涡流烧嘴3均匀安装在加热室4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零部件加工用的余热回收式正火炉安装好过后,工作人员将工件放置于输送床8上,电机5带动传动装置7传动,传动装置7带动输送床8进入加热室4内部,通过微机控制装置9设置低压涡流烧嘴3加热的温度,加热室4以间隔板12为分界线,间隔板12左边为恒温区,右边为加热区,低压涡流烧嘴3对输送床8上的工件进行加热处理,高压风机1抽取加热室4内部热气体,余热回收装置13内部设置有水管,水流带走热气体中的热量达到余热回收的目的。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