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9003阅读:5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钢板热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钢材的使用性能,通常采用两种办法来解决:一是调整钢的化学成分,特别是加入某些合金元素,即采用合金化的方法,来使钢材达到使用性能的要求;另一种方法是进行钢的热处理。因为钢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它的化学成分,还取决于钢的内部组织结构。而热处理正是影响钢的组织的一种工艺。对钢材进行正确的热处理,能提高钢材的性能,使它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使用。事实上,绝大多数机械零部件都是经过了热处理这一工艺过程的。

所谓热处理,就是通过加热、保温、冷却的操作方法,来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以获得预期的性能的一种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处理装置,可以使用装置改变钢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并且能够对板材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能够得到性能稳定的板材。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装置,包括钢板、容器槽、导向辊、介质液体、导热装置、支座、钢板入口、装置上盖、加热丝、伸缩装置、支撑、钢板出口、吹风机、电机和皮带,可以使用装置改变钢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并且能够对板材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能够获得性能稳定的板材。

电机通过皮带与导向辊连接。钢板平放在导向辊上,钢板入口放置在装置左侧。导向辊固定在支撑上,支撑通过伸缩装置与装置上盖连接。电热丝均布在容器槽下端和装置上盖上端。导热装置均布在容器槽内介质液体的下方以及装置上盖内。支座的一端固定在容器槽边缘,另一端与地面相连接。吹风机安装在装置的右侧,正对吹风机风口是钢板出口。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所述的钢板出口的温度为50-80℃。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所述的加热丝为电阻丝,分布在容器槽的底部和装置上盖的顶部。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所述的导热装置有多个,均布在容器槽和装置上盖内。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可以使用装置改变钢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并且能够对板材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能够得到性能稳定的板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钢板1;容器槽2;导向辊3;介质液体4;导热装置5;支座6;钢板入口7;装置上盖8;加热丝9;伸缩装置10;支撑11;钢板出口12;吹风机13;电机14;皮带15。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处理装置,更具体的说是一种钢板热处理装置,包括钢板1、容器槽2、导向辊3、介质液体4、导热装置5、支座6、钢板入口7、装置上盖8、加热丝9、伸缩装置10、支撑11、钢板出口12、吹风机13、电机14和皮带15,可以使用装置改变钢材的内部组织结构,达到预期的性能,并且能够对板材的上下两个方向进行加热,加热均匀,能够得到性能稳定的板材。

电机通过皮带与导向辊连接。钢板平放在导向辊上,钢板入口放置在装置左侧。导向辊3与支撑11通过螺栓固定,支撑11通过伸缩装置10与装置上盖8连接,伸缩装置10的两端通过焊接固定。电热丝9均布在容器槽2下端和装置上盖8上端,靠近导热装置5,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加热能够使钢板1受热均匀,性能更加稳定。导热装置5均布在容器槽2内介质液体4的下方以及装置上盖8内。支座6的一端固定在容器槽边缘,另一端与地面相连接。吹风机13安装在装置的右侧,吹风机13风口正对钢板出口12。

具体实施方式二: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钢板出口12的温度为50-80℃。

具体实施方式三: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加热丝9为电阻丝,分布在容器槽2的底部和装置上盖8的顶部。

具体实施方式四:

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所述的导热装置5有多个,均布在容器槽2和装置上盖8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钢板1由钢板入口7进入装置内,在导向辊3的作用下向下移动,进入介质液体4内。电热丝9通电,温度升高,高温由导热装置5传送到介质液体4,使介质液体4升温,从而对钢板1进行加热。此装置上下两个方向均布有电热丝9。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加热,能够获得性能更加稳定的板材1。钢板1向前运动通过导向辊3向上运动由钢板出口12传出,在出口经过吹风机13降温,并能将钢板表面的介质液体4吹送回装置内。介质液体4的介质是铅、铋的混合液体,铅的含量是65%(重量),铋的含量是35%(重量)。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