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807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撑筒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公开了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在从石器时代进展到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过程中,热处理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早在公元前770至前222年,中国人在生产实践中就已发现,钢铁的性能会因温度和加压变形的影响而变化。白口铸铁的柔化处理就是制造农具的重要工艺;公元前六世纪,钢铁兵器逐渐被采用,为了提高钢的硬度,淬火工艺遂得到迅速发展。中国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两把剑和一把戟,其显微组织中都有马氏体存在,说明是经过淬火的;随着淬火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淬冷剂对淬火质量的影响。三国蜀人蒲元曾在今陕西斜谷为诸葛亮打制3000把刀,相传是派人到成都取水淬火的。这说明中国在古代就注意到不同水质的冷却能力了,同时也注意了油和水的冷却能力。中国出土的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中山靖王墓中的宝剑,心部含碳量为0.15~0.4%,而表面含碳量却达0.6%以上,说明已应用了渗碳工艺。但当时作为个人“手艺”的秘密,不肯外传,因而发展很慢。

二十世纪以来,金属物理的发展和其他新技术的移植应用,使金属热处理工艺得到更大发展。一个显著的进展是1901~1925年,在工业生产中应用转筒炉进行气体渗碳;30年代出现露点电位差计,使炉内气氛的碳势达到可控,以后又研究出用二氧化碳红外仪、氧探头等进一步控制炉内气氛碳势的方法;60年代,热处理技术运用了等离子场的作用,发展了离子渗氮、渗碳工艺;激光、电子束技术的应用,又使金属获得了新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当容器被首次加热时,钠或锂燃烧和容器中的氧结合成稳定的固态化合物,使支撑筒工件在无氧和低真空条件为二次加热做准备,二次加热支撑筒工件就在低于大气压的氮气、二氧化碳气体和惰性气体中进行,即可使金属达到光亮退火或正火的目的,同时二氧化碳气体中的部分碳元素进入支撑筒工件表面使其表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支撑筒工件准备

安装图纸通过机加工得到支撑筒工件备用;

(2)、热处理准备

将支撑筒工件放置铁制容器中,同时往容器中放入一小块金属纳或锂,然后盖上盖对容器抽真空,然后充入含氧量为31%的气体,最后把缝焊死;

(3)、热处理

将密封好的容器放在空气炉中加热、保温;

(4)、二次加热

使用空气炉对密封好的容器进行二次加热,加热保持后在炉中冷却,处理完后用气割法取出工件。

进一步,所述的含氧量为31%的气体还包括15%的二氧化碳气体、49%的氮气、5%的惰性气体。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3)中加热温度为200~250℃,保温时间1.5-2小时。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4)中二次加热温度为400~500℃,保温时间3.5-4.5小时。

进一步,所述的步骤(2)中的金属钠和锂在盛装容器中,所述的盛装容器中设有将其完全覆盖的煤油。

本发明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其有益效果表现在:

当容器被首次加热时,钠或锂燃烧和容器中的氧结合成稳定的固态化合物,使支撑筒工件在无氧和低真空条件为二次加热做准备,二次加热支撑筒工件就在低于大气压的氮气、二氧化碳气体和惰性气体中进行,即可使金属达到光亮退火或正火的目的,同时二氧化碳气体中的部分碳元素进入支撑筒工件表面使其表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支撑筒热处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支撑筒工件准备

安装图纸通过机加工得到支撑筒工件备用;

(2)、热处理准备

将支撑筒工件放置铁制容器中,同时往容器中放入一小块金属纳或锂,然后盖上盖对容器抽真空,然后充入含氧量为31%的气体,最后把缝焊死,所述的步骤(2)中的金属钠和锂在盛装容器中,所述的盛装容器中设有将其完全覆盖的煤油,金属钠和锂放置在煤油内可以有效的防止焊接时失误将点燃,导致其提前燃烧,所述的含氧量为31%的气体还包括15%的二氧化碳气体、49%的氮气、5%的惰性气体;

(3)、热处理

将密封好的容器放在空气炉中加热、保温,加热温度为200~250℃,保温时间1.5-2小时;当容器被加热到200~250℃,钠或锂燃烧和容器中的氧结合成稳定的固态化合物,使支撑筒工件在无氧和低真空条件为二次加热做准备。

(4)、二次加热

使用空气炉对密封好的容器进行二次加热,加热保持后在炉中冷却,加热温度为400~500℃,保温时间3.5-4.5小时,处理完后用气割法取出工件,二次加热支撑筒工件就在低于大气压的氮气、二氧化碳气体和惰性气体中进行,即可使金属达到光亮退火或正火的目的,同时二氧化碳气体中的部分碳元素进入支撑筒工件表面使其表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构思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构思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