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7706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机,尤其涉及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刷辊也是部分工业机械设备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抛光刷辊产品有:不织布辊刷、丝刷辊和毛刷辊。其中,毛刷辊适用于大理石、玻璃业、金属板材业、冶金业等的研磨、清洗、抛光、打蜡。现有技术中的成型机具有以下不足:

(1)采用常规立式结构,必须挖较深地坑;又因该机器开口高度较大,达5m,所以对厂房的高度要求较高,导致企业的投资成本高。

(2)采用常规立式结构,操作者加料时需攀爬至较高平台位置;抛光刷辊成型前后的安装与起吊难度大,作业不安全。

(3)成型机的工作台设计为中心半圆形向侧面开口。极大削弱了工作台的抗弯强度,难以适应大规格抛光刷辊的成型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机器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具有安装简便、便于操作的优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包括机架、移动平台、导向组件、液压系统、移动小车、防涨紧机构和行程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组件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平台能够沿着导向组件水平移动,所述液压系统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运动,所述行程限位装置用于限制所述移动平台的运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小车用于支撑辊体内轴,便于在辊体内轴加料。

进一步的,所述防涨紧机构用于约束料圈的膨胀。

具体的,所述机架包括机架i和机架ii,所述导向组件为若干个导向柱。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i和机架ii上设有通孔,用于固定导向柱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平台中心设有半圆形开口向上的托辊槽,所述机架ii中心设有圆形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托辊槽和所述通孔直径相等,且周围皆均布螺钉孔。

进一步的,半圆形开口模具能够一端安装在所述托辊槽中,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圆形通孔里,用于支承刷辊轴头。

具体的,所述移动小车包括支撑体、调节螺杆、滚轮、导轨和导轨底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用于支撑辊体内轴,使得辊体内轴中心线与机身轴线同心。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杆用于调节所述支撑体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滚轮用于改变所述移动小车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为半圆形凹面。

优选的,所述滚轮为半圆形槽,所述导轨为圆钢,所述半圆形槽内径与所述圆钢外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圆钢下部圆弧铣平,并焊接于所述导轨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底座通过地脚螺栓固定于地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防涨紧机构为圆环状,所述圆环圆周120°方向设有两根限位杆,另120°方向安装一个紧定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紧定螺钉头部设置一耐磨铜垫,保护导向柱柱表面。

具体的,所述行程限位装置包括支架、感应块和接近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固定于机架i与导向柱过渡支架的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块固定于所述移动平台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接近开关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具体的,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泵、电机、主油缸、控制阀、过渡阀、充液阀和油箱。

进一步的,所述主油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与所述移动平台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油缸包括单活塞杆液压缸i和液压缸ii。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i和液压缸ii水平并联安装于所述机架i上。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i、ii的无杆腔缸筒处钻有放气螺孔。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i和液压缸ii无杆腔顶端通过方形法兰与所述过渡阀连接,并汇流至所述充液阀。

进一步的,所述充液阀垂直安装于所述过渡阀上。

优选的,所述充液阀阀芯为内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充液阀安装于液压缸i、ii无杆腔一侧。

当液压缸i、ii依靠移动平台快速前进时,液压缸i、ii无杆腔形成真空,充液阀受负压开启,油箱中的油液经充液阀进入液压缸i、ii的无杆腔;回程时,系统低压控制油液推动充液阀主阀芯,使液压缸i、ii无杆腔内的油经充液阀流回油箱。

优选的,所述液压泵为高低压双泵,所述电机为双轴伸电动机,所述高低双泵由双轴伸电机驱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成型机采用卧式结构,不需挖较深地坑和建较高厂房,便于安装。

(2)抛光刷辊水平安装于地平面以上1m高度,方便操作者安全工作。

(3)成型机仅移动平台设计为中心半圆形向上开口,机架ii中心设计通孔,与机架i等强度,能够适应大规格抛光刷辊的成型要求。

(4)多层环冲件料圈加压后回程时,防涨紧机构能够约束加料时料圈轴向的膨胀。

(5)在抛光刷辊频繁间断加料时,成型机移动小车能够支撑辊体内轴中心线与机身轴线同心,有效缩短了生产中的辅助工作时间。经测定,该液压机40秒可进行一次工作循环。

(6)液压系统采用高低压双泵结构,由一双轴伸电动机驱动。高压压制时为小流量柱塞泵工作;快进、回程时为大流量叶片泵与高压泵同时工作,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为卧式刷辊成型机的主视图;

图2为卧式刷辊成型机的俯视图;

图3为卧式刷辊成型机的左视图;

图4为卧式刷辊成型机的右视图;

图5为卧式刷辊成型机液压系统的示意图;

图6为卧式刷辊成型机的移动小车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i,2-机架ii,3-移动平台,4-水平导向柱,5-移动小车,51-支撑体,52-调节螺杆,53-滚轮,54-导轨,55-导轨底座,61-限位杆,7-液压系统,71-液压缸i,72-液压缸ii,73-过渡阀,74-充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结合图1至5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卧式刷辊成型机,包括机架、移动平台3、导向组件4、液压系统7、移动小车5、防涨紧机构6和行程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组件4与所述机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平台3能够沿着导向组件4水平移动,所述液压系统7用于驱动所述移动平台3运动,所述行程限位装置8用于限制所述移动平台3的运动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小车5用于支撑辊体内轴,便于在辊体内轴加料。

进一步的,所述防涨紧机构6用于约束料圈的膨胀。

具体的,所述机架包括机架i(1)和机架ii(2),所述导向组件4为若干个导向柱。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i(1)和机架ii(2)上设有通孔,用于固定导向柱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平台3中心设有半圆形开口向上的托辊槽31,所述机架ii(2)中心设有圆形通孔21。

进一步的,所述托辊槽和所述通孔直径相等,且周围皆均布螺钉孔。

进一步的,半圆形开口模具能够一端安装在所述托辊槽中,另一端安装在所述圆形通孔里,用于支承刷辊轴头。

如图6所示,所述移动小车5包括支撑体51、调节螺杆52、滚轮53、导轨54和导轨底座55。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51用于支撑辊体内轴,使得辊体内轴中心线与机身轴线同心。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螺杆52用于调节所述支撑体51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滚轮53用于改变所述移动小车5的水平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体51为半圆形凹面。

优选的,所述滚轮53为半圆形槽,所述导轨54为圆钢,所述半圆形槽内径与所述圆钢外径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圆钢下部圆弧铣平,并焊接于所述导轨底座55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轨底座55通过地脚螺栓固定于地平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防涨紧机构6为圆环状,所述圆环圆周120°方向设有两根限位杆61,另120°方向安装一个紧定螺钉。

进一步的,所述紧定螺钉头部设置一耐磨铜垫,保护导向柱柱表面。

具体的,所述行程限位装置包括支架、感应块和接近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固定于机架i(1)与导向柱过渡支架的上侧。

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块固定于所述移动平台3的上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接近开关固定于所述支架上。

具体的,所述液压系统7包括液压泵、电机、主油缸、控制阀、过渡阀73、充液阀74和油箱。

进一步的,所述主油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与所述移动平台3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油缸包括单活塞杆液压缸i(71)和液压缸ii(72)。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i(71)和液压缸ii(72)水平并联安装于所述机架i(1)上。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缸i、ii(71、72)的无杆腔缸筒处钻有放气螺孔。

优选的,所述液压缸i(71)和液压缸ii(72)无杆腔顶端通过方形法兰与所述过渡阀73连接,并汇流至所述充液阀74。

进一步的,所述充液阀74垂直安装于所述过渡阀73上。

优选的,所述充液阀74阀芯为内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充液阀74安装于液压缸i、ii(71、72)无杆腔一侧。

当液压缸i、ii(71、72)依靠移动平台3快速前进时,液压缸i、ii(71、72)无杆腔形成真空,充液阀74受负压开启,油箱中的油液经充液阀74进入液压缸i、ii(71、72)的无杆腔;回程时,系统低压控制油液推动充液阀74主阀芯,使液压缸i、ii(71、72)无杆腔内的油经充液阀74流回油箱。

优选的,所述液压泵为高低压双泵,所述电机为双轴伸电动机,所述高低双泵由双轴伸电机驱动。

进一步的,所述油箱由钢板焊接而成,并设有清洗窗口和液位液温计。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