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077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模具冷却是金属型低压铸造模具的关键部分,目前采用的冷却方式主要是在模具本体内部加工出循环流道。在循环流道内通压缩空气、水等流体介质,流体介质在循环流动过程中通过热传递将模具内的热量带走。主要作用是:控制模具整体温度,实现铸件凝固顺序;调整模具局部温度过高部分,实现模具的热平衡;加速铸件冷却,提高生产效率。

以循环水冷模具为例,在模具本体内部加工出循环水道,模具本体受热冲击较大,若长期在热冲击应力作用下,模具本体容易产生裂纹。如果在模具本体内部加工的循环流道太长,循环流道的入水口和出水口位置温差较大,冷却能力有明显差异,会造成模具温度不均衡。若采用多路循环流道来缩短单个流道长度,往往会受到模具结构限制。而使用一般的自来水作为循环冷却水时,循环流道长时间使用容易出现水垢,影响冷却效果,水道过长和水道设置的复杂性都会造成清理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其在模具外侧设置铜板,在铜板内设有循环流道,循环流道内通循环水,能够避免模具本体长期在热冲击应力作用下,产生裂纹,增加模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模具的冷却均匀性;有利于保养和维护循环流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包括铜板、下模体和上模体,所述下模体和上模体对接组成模具型腔,在所述上模体上侧需要冷却的部位设有一凹槽,对应形状的铜板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铜板内部设有若干贯通的循环流道,所述循环流道由直线形通孔或盲孔相贯形成,孔口处设有与密封堵头连接的螺纹,所述铜板上侧设有一对进/出水口,所述进/出水口与所述循环流道相通,在所述进/出水口位置密封连接一对水管接头,任选一水管接头与进水管连接,另一水管接头与出水管连接。

进一步,所述循环流道的大小和走向根据模具结构和工艺需要来确定。

进一步,所述铜板用紧固螺栓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所述铜板设有紧固螺栓通过孔。

进一步,所述铜板设有模具顶杆通过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冷却水的循环流道设在铜板内部而非模具本体内部,将模具本体的热冲击转换到对铜板的冲击,降低了模具本体受热冲击开裂风险,延长了模具寿命;

2、在铜板上设置循环流道,避免在模具本体上设置循环流道时,与模具本体上的镶嵌结构发生干涉,可以对整个上模进行冷却;

3、与直接在模具本体上设置循环流道相比,在铜板上设置循环流道更简单;

4、冷却水冷却后的铜板温度相对均匀,用铜板来冷却上模体,对上模体的冷却比较均匀;

5、铜板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模具上,方便拆卸更换和维护,拆卸后的铜板更便于做各种检查,如果有裂纹可以及时发现并修复,避免出现漏水现象;

6、铜板内部循环流道端口均用螺纹连接的密封堵头封堵,方便拆卸,清理循环流道内部水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铜板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铜板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体,2—上模体,3—铜板,4—模具顶杆,5—水管接头,6—紧固螺栓,7—密封堵头;

31—循环流道,32—模具顶杆通过孔,33—进/出水口,34—紧固螺栓通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一种铜板式模具冷却装置,包括铜板3、下模体1和上模体2,所述下模体1和上模体2对接组成模具型腔,在所述上模体2上侧需要冷却的部位设有一凹槽,将对应形状的铜板3用紧固螺栓6固定于凹槽内,所述铜板3内部设有若干贯通的循环流道31,所述循环流道31由直线形通孔或盲孔相贯形成,孔口处设有与密封堵头7连接的螺纹,可安装密封堵头7对不需要的孔口进行封堵,所述循环流道31的大小和走向根据模具结构和工艺需要确定;所述铜板3上侧设有进/出水口33,所述进/出水口33与所述循环流道31相通,在所述进/出水口33位置密封连接一对水管接头5,任选一水管接头5与进水管连接,另一水管接头5与出水管连接;所述铜板3设有模具顶杆通过孔32和紧固螺栓通过孔34,用于模具顶杆4和紧固螺栓6从通孔中穿过。

模具日常维护时,拆卸紧固螺栓6之后可将铜板3取出,检查是否有裂纹,若有裂纹可以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

打开螺纹连接的密封堵头7即可查看循环流道31内的结垢情况,必要时及时对水垢进行清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