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34497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炼钢自动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炼钢转炉自动布料系统。



背景技术: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求,在规模效益、产品灵活性和质量稳定性等方面提高竞争力,不仅需要改进工艺方式,更需要提高自动化水平。近年来,山信软件公司加大力气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络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形成了具有炼钢特色的、符合炼钢实际的信息化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炼钢过程的智能化,针对炼钢的散装料系统中存在的技术难点进行了解决。

炼钢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当转炉需要加料时,操作人员按照料种配方,将所需物料通过料仓下的振动给料器卸入称量斗内,称量斗根据配方经过准确称量,称量后的物料经过称量斗,卸入皮带传输,汇入转炉汇总斗,而后经过叉车送入指定的料斗中,经旋转溜槽一次性卸入钢包中。

采用这种转炉下料方式,一次性加入大量的物料,物料分布均匀性较差,尤其是当一次性加入大量的烧结矿时,容易引起钢水的温度骤然下降以及喷溅的现象,不利于控制目标钢水温度,降低钢水质量合格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以解决在转炉下料中一次性加入大量物料,物料分布不均匀,引起钢水温度骤降以及喷溅的问题。

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料仓,汇总斗,和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的振动给料机、称量斗、第一电磁阀和送料车,其中,

所述料仓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所述料仓的出料口处均设有一个所述振动给料机,每一个所述振动给料机的下方均设有一个称量斗,每一个所述称量斗的出料口均通过管道与汇总斗连通;

所述汇总斗内设有混料装置,所述混料装置包括与第一控制器连接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主轴与减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减速器的另一端与混料器连接;

所述汇总斗的出料口处设有所述送料车;

所述称量斗和汇总斗出料口处均设有第一电磁阀。

可选的,所述转炉自动布料系统包括与第一控制器连接的第一通信单元,所述送料车设有第二控制器,和与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的第二通信单元、第二电机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送料车的出料口处,第一控制器通过通信单元与送料车连接。

可选的,所述送料车的下方设有导轨,所述导轨为环状结构。

可选的,所述导轨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的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汇总斗的出料口下方;所述第二传感器设置于转炉的进料口处。

可选的,所述送料车的数量至少为1个。

可选的,所述转炉自动布料系统还包括声光报警装置,所述声光报警装置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

可选的,所述转炉自动布料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的管理终端。

可选的,所述第一控制器为PLC。

可选的,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为扇形阀。

可选的,所述混料器为螺旋绞龙叶片。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转炉一次性加料装置,采用混料装置使所加物料均匀化,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多次均匀自动化布料,从而避免了因为一次性大量下料而引起的喷溅现象,避免了热量的损失,保证了刚水的温度,进而有利于终点目标温度的实现,提升钢水合格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控制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控制器,2、料仓,3、汇总斗,4、称量斗,5、振动给料机,6、第一电磁阀,7、送料车,8、混料装置,9、第一电机,10、减速器,11、混料器,12、第二控制器,13、第二通信单元,14、第二电机,15、第二电磁阀,16、导轨,17、第一传感器,18、第二传感器,19、报警装置,20、管理终端,21、第一通信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请参考附图1,该图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的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包括第一控制器1,料仓2,汇总斗3和与该第一控制器1连接的称量斗4、振动给料机5、第一电磁阀6和送料车7。

其中,料仓2的数量为多个,每一个料仓2的出料口处均设有一个振动给料机5,每一个振动给料机5的下方均设有一个称量斗4,每一个所述称量斗4的出料口均通过管道与汇总斗3连通。所述汇总斗3内设有混料装置8,混料装置8包括与第一控制器1连接的第一电机9,与第一电机9的主轴一端连接的减速器10,以及与减速器10的另一端连接的混料器11。汇总斗3的出料口处设有送料车7;称量斗4和汇总斗3出料口处均设有第一电磁阀6。

料仓2的数量为多个,可用于配料较为复杂的炼钢转炉加料系统。每个料仓2的出口处均设有振动给料机5,可以有效控制下料重量及下料速度。汇总斗3内的混料装置8可对不同料种进行混合,有利于提高料种的均匀性。称量斗4和汇总斗3出料口处所设有的第一电磁阀,可控制料种加料时间。

在本申请中,称量斗4在称料过程中,将称量设定值与称量实际值进行不断比较,当称量设定值减去称量实际值大于提前量时,控制器1控制振动给料机5运行;当称量设定值减去称量实际值小于提前量时,控制器1控制振动给料机5停止运行。该提前量为振动机停止振动后,在料仓的余振作用下的下料量。提前量的设定能够保证振动给料机5停止后,不至于振料过多。

振动给料机5设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下料过程中可以自动调节加减档,保证下料平稳,具体控制方式是计算出该批次下料百分比、下料时间百分比后。在该批次下料实际时间百分比大于0.05的前提下,若该批次实际下料百分比小于0.05则下料档位自动加一档;在该批次下料实际时间百分比大于0.05的前提下,若该批次实际下料百分比大于0.05,则下料档位自动减一档。对该批次下料实际时间百分比每增加0.05进行比较,共比较19次,保证下料时间在相应的范围内,控制下料重量的精确率。

如当转炉需要加料时,通过第一控制器1控制所需料仓2及振动给料机5,将所需物料加入称量斗4中,通过精确称量后的物料汇入汇总斗3中,通过第一控制器1控制运行混料器,混合后物料经过第一电磁阀6进入送料车7中,将物料运送到转炉中。

可选的,本申请提供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中送料车7设有第二控制器12,和与第二控制器12连接的通信单元13、第二电机14和第二电磁阀15,第二电磁阀15设置于送料车7的出料口处。送料车7的下方设有导轨16,所述导轨为环状结构。环状导轨设置在转炉上方,有利于方便下料,第二控制器12可控制送料车7在环状导轨16上往返运行,有利于实现多次下料。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二控制器12可通过控制第二电磁阀15的开启大小,使送料车7内的物料按照预设的下料速度均匀落入转炉内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转炉一次性加料装置,本申请提供的布料系统能够实现多次均匀自动化布料,从而避免了因为一次性大量下料引起的喷溅次数,避免了损失热量,保证了刚水的温度,提升钢水合格率,提高了生产操作管理水平和成本核算的精确性。

可选的,导轨16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控制器1连接的第一传感器17和第二传感器18,第一传感器17设置于汇总斗3的出料口下方;所述第二传感器18设置于转炉的进料口处。该第一传感器17和第二传感器18可以是重力传感器。当送料车7位于汇总斗3的出料口下方时,重力传感器接收重力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传输给第一控制器1,第一控制器1接收到信号后处理并向汇总斗3下方的第一电磁阀6发出信号,打开阀门,将所需物料送入送料车7中;同理,当送料车7到达转炉上方时,第二传感器18发出信号,控制器控制打开第二电磁阀15,将物料加入转炉中。

可选的,送料车的数量至少为1个,有利于实现多次布料,节约布料所需时间,提高转炉布料效率。

可选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还包括声光报警装置19,声光报警装置19与第一控制器1连接。在第一控制器1上可观察到声光报警标志,当布料所有仪器及其他条件具备时时启动控制程序;有任意条件不满足时,声光报警显示该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故障时方便操作工人的查看和处理,缩短故障诊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可选的,转炉自动布料系统还包括与第一控制器1连接的管理终端20,操作者可以通过该管理终端20对料种进行选择,称重进行设定;对分批次加料的时间及振动给料机的振动频率进行设定和修改;也可通过终端画面观察设备运行状态。

请参考附图2,该图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炉自动布料系统控制连接示意图。

可选的,第一控制器1为PLC,PLC控制器与振动给料机5、称量斗4、第一电磁阀6和送料车7连接,分别控制振动给料机5、称量斗4、第一电磁阀6和送料车7的运行,实现炼钢转炉布料的自动化,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解放劳力。

可选的,第一电磁阀6和第二电磁阀15均为扇形阀,扇形阀结构简单,内壁附有耐磨衬板,运行稳定,具有使用寿命长,方便维护等优点。

可选的,本实施实例提供的混料器11包括螺旋绞龙叶片和螺旋桨叶片,第一电机9接收到第一控制器1的信号后,通过减速器10控制混料器11运行,通过螺旋叶片的运转,将不同料种进行均匀混合,有利与提高下料时物料成分的均匀性,减少喷溅现象,保证下料平稳,温度上升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内容,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