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1171发布日期:2018-06-28 03:08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燃气炉作为一种常用的工业加热装置,被广泛用于机械热处理领域,传统的加热钢坯工件架为多个干光杆组成的网状形结构,被加热钢坯工件架设在工件架上容易使工件支撑局部受热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使被加热钢坯工件受热更加均匀。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包括钢坯工件承载杆,水平设置的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沿杆长方向设置有两列凸块阵列,所述两列凸块阵列分别包括左凸块阵列和右凸块阵列;所述左凸块阵列上的若干左凸块分布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的杆壁径向左上侧;所述右凸块阵列上的若干右凸块分布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的杆壁径向右上侧。

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左凸块和若干所述右凸块沿钢坯工件承载杆杆长方向交替排列。

进一步的,各所述左凸块和右凸块的上侧棱角处分别设置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且所述第一圆角和第二圆角所在高度高出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的镜像上端所在高度。

进一步的,若干根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水平横向排列于燃烧炉的加热腔中,若干根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加热腔内侧壁。

进一步的,还包括承载杆支撑管,所述承载杆支撑管为硬质管结构;等距并列排布的承载杆支撑管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垂直交叉设置,若干所述承载杆支撑管支撑设置在若干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下侧,若干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和若干所述承载杆支撑管形成网状工件架,所述网状工件架水平布置于所述燃烧炉的加热腔中。

进一步的,所述燃烧炉包括炉体、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第三导气管、空气进气管、排烟管、燃气管、燃气烧嘴、供气装置和过渡腔;

所述第一导气管、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三通换向阀上,所述第一导气管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和第三导气管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所述第三导气管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所述燃气烧嘴位于所述炉体侧部,所述燃气烧嘴的喷火端对应在所述炉体的加热腔中;所述燃气烧嘴的空气进气端导通所述过渡腔,所述过渡腔与第一导气管的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燃气烧嘴的燃气进气端与燃气管的出气端导通,所述燃气管的进气端连接供气装置,所述燃气管上设置有气阀。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钢坯工件承载杆上的交替排列的凸块阵列,支撑被加热钢坯工件的两相邻凸块之间产生了火焰通过间隙,使工件的承载部加热面增加,减少了工件承载部局部偏冷的现象,使放置在其上的被加热钢坯工件加热更加均匀,同时本实用新型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使燃气排烟管路和空气管路更加容易维护。

附图说明

附图1为网状工件架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左凸块和右凸块分布结构图示意图;

附图3为燃烧炉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至3所示,一种钢坯均热布置结构,包括钢坯工件承载杆72,水平设置的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沿杆长方向设置有两列凸块阵列,所述两列凸块阵列分别包括左凸块阵列和右凸块阵列;所述左凸块阵列上的若干左凸块73分布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的杆壁径向左上侧;所述右凸块阵列上的若干右凸块71分布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的杆壁径向右上侧;若干所述左凸块73和若干所述右凸块71沿钢坯工件承载杆72杆长方向交替排列;钢坯工件承载杆上的交替排列的凸块阵列,支撑被加热钢坯工件的两相邻凸块之间产生了火焰通过间隙,使工件的承载部加热面增加,减少了工件承载部局部偏冷的现象,使放置在其上的被加热钢坯工件加热更加均匀。

各所述左凸块73和右凸块71的上侧棱角处分别设置第一圆角75和第二圆角78,增加圆角有效防止损坏被加热钢坯工件,且所述第一圆角75和第二圆角78所在高度高出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的镜像上端77所在高度,使两相邻凸块之间能产生了火焰通过间隙。

若干根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水平横向排列于燃烧炉的加热腔60中,若干根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的两端固定于所述加热腔60内侧壁。

还包括承载杆支撑管74,所述承载杆支撑管74为硬质管结构;等距并列排布的承载杆支撑管74与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垂直交叉设置,若干所述承载杆支撑管74支撑设置在若干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下侧,若干所述钢坯工件承载杆72和若干所述承载杆支撑管74形成网状工件架58,所述网状工件架58水平布置于所述燃烧炉的加热腔 60中;所述承载杆支撑管74内还可以导入水,用于回收部分过量热量。

所述燃烧炉包括炉体59、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第三导气管53、空气进气管51、排烟管56、燃气管55、燃气烧嘴61、供气装置57和过渡腔18;

所述第一导气管63、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三通换向阀 52上,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进行导入助燃空气时,控制三通换向阀52到第一状态,使第一导气管63与第二导气管64导通;当需要吸走炉内烟气时,控制三通换向阀52到第二状态下,使第一导气管63与第三导气管53导通,所述第一导气管63竖向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和第三导气管53水平设置;所述第二导气管64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空气进气管51,所述第三导气管53的另一端导通水平安装的所述排烟管56;精简了燃气炉的管路布置,使燃气排烟管路和空气管路更加容易维护;所述燃气烧嘴61 位于所述炉体59侧部,所述燃气烧嘴61的喷火端对应在所述炉体59的加热腔60中;所述燃气烧嘴61的空气进气端导通所述过渡腔18,所述过渡腔18与第一导气管63的另一端导通连接;所述燃气烧嘴61的燃气进气端与燃气管55的出气端导通,所述燃气管55的进气端连接供气装置57,所述燃气管55上设置有气阀54。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