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丸回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24659发布日期:2018-08-21 17:59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钢丸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钢丸回火装置。



背景技术:

钢丸是一种用特种材料经特殊热处理制成的球状颗粒。在钢丸的制备过程中,一般采用的设备是离心机,通过将高碳钢融化后倒入旋转的离心盘中,然后依靠离心机离心的作用甩出各种尺寸的丸体,被甩出的丸体将落入淬火池中急速冷却,急速冷却后的钢丸再进行重新加热回火,钢丸将达到所需的硬度。其中,回火过程中,钢丸一般采用的方式是高温回火处理工艺,目的是为了使钢丸具有较好的强度、塑性和韧性,以方便钢丸达到各个领域中的使用标准。

目前,在钢丸回火处理的过程中,一般是将钢丸直接倒入到炉体中,通过煤气加热碳砖,从而对碳砖上的钢丸进行回火处理。但是,由于钢丸在回火前进行了淬火处理,钢丸的表面温度较低,而回火的温度又比较高,所以使得钢丸在回火时会突然受热,从而可能会出现钢丸受热膨胀过快而产生不规则的膨胀,最终使得生产出的钢丸次品率太高。

为此,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06702127b公开一种钢丸回火炉,主要包括热风炉、炉体和进料斗,炉体中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用隔板隔成进料腔、回火腔和集料腔,回火腔有多个,最底层的回火腔与热风炉连接的热风管接通,相邻的回火腔连接泄压管,泄压管上均有泄压阀,从上至下的泄压阀压力设定值依次增大;隔板上都设有传料机构,回火腔的传料机构下方均设有倾斜的滑轨;进料斗底部设有放散管,放散管的一端与顶层的回火腔接通,放散管的另一端与进料腔接通,放散管上安装有放散阀。该方案通过设置多层回火腔,并且回火腔的温度从上至下依次升高,使得钢丸在回火的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从而避免了受热过快而产生的不规则膨胀。但是,钢丸在240~400℃范围内(即低温)回火时,容易发生脆化现象,且为不可逆回火脆化,该钢丸在逐渐加热时钢丸已经发生脆化现象,之后回火腔内的温度升高到500~650℃(即高温),也无法消除脆化现象,大大降低了钢丸的综合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钢丸回火装置,可避免低温回火阶段钢丸出现脆化现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钢丸回火装置,包括回火机构和调温机构,回火机构包括热风炉、炉体和安装在炉体一侧的进料斗,热风炉与炉体之间接通有热风管,炉体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用隔板隔成的进料腔、回火腔和集料腔,回火腔至少有三个,最底层的回火腔与热风管接通,隔板上均设有能向下密封送料的第一传料机构,各个回火腔内的传料机构下方均设有倾斜的滑轨;调温机构包括连接相邻两回火腔的泄压管,泄压管上均设有泄压阀,泄压管上从上至下的泄压阀压力设定值依次增大,还包括防脆化机构,防脆化机构包括引风机和安装有进硅阀的进硅斗,热风炉和中层的回火腔之间连接有进硅管,进硅斗安装在进硅管上;中层回火腔内设有分散板,分散板上安装有与隔板对应的第二传料机构,分散板竖向开设有多个分散孔,分散板横向开设有分散通道,分散孔的底部与分散通道连通,且分散通道的一侧与进硅管连通,位于分散板上方的隔板上均开设有通孔;引风机一侧与进料腔通过回收管接通,引风机的另一侧与进硅斗通过回硅管接通,回硅管上安装有第一冷却机。

本方案的原理是:实际应用时,对钢丸进行回火处理时,首先热风炉中的高温高压气体通入到底层的回火腔内,当压强达到泄压阀所设定值时,底部的回火腔将向上一层回火腔泄入热风,以此逐渐向上泄压,由于泄压阀中所对应的压力越来越小,所以每个回火腔内的温度也逐渐降低。将淬火完成的钢丸放入进料斗内,钢丸通过进料斗进入炉体的进料腔内,钢丸通过隔板的传料机构向回火腔内运动,同时,在进硅斗内加入硅粉,打开进硅阀,硅粉在热风炉热风的作用下沿着进硅管吹到分散通道内,由于分散孔的底部与分散通道相通,同时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硅粉沿着分散孔向上运动。此时,硅粉与向下运动的钢丸在中层回火腔内相遇,硅粉附着在钢丸表面,形成防脆化层。而多余的硅粉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继续向上运动,通过通孔进入回收管内,且通过回硅管上的第一冷却机进行冷却,多余的硅粉恢复初始的温度,回到进硅斗内,可以用于下次的使用,表面附着有硅粉的钢丸通过分散板进入收集腔内。

有益效果:

1、由于进料腔和顶层回火腔的温度较低,钢丸在低温环境下回火,渗碳体在原奥氏体晶界或在马氏体界面上析出容易形成薄壳,造成钢丸的不可逆回火脆化。为此,在钢丸进入进料腔和回火腔内时,通过热风炉的作用,可以对钢丸进行表面处理,与硅粉结合形成保护层,可推迟回火时渗碳体的形成,从而提高发生低温回火脆化的温度。当钢丸进入回火腔的下层时,钢丸处于高温回火阶段,此时,钢中的钼与磷交互作用,阻碍磷在晶界的偏聚,可以减轻回火脆性。通过加入硅粉,既可以保证钢丸规则性膨胀,也可以避免钢丸回火过程中发生脆化,提高了钢丸的性能和质量。

2、该装置中利用热风炉中高温高压的热风,作为推动硅粉运动的原动力,同时与引风机配合使用,使得钢丸和硅粉形成相互对冲的运动,硅粉与钢丸充分接触,混合效果比较好,并且硅粉被热风加热,可以更好的对钢丸表面进行预热,避免钢丸不规则膨胀。热的硅粉容易和钢丸表面结合,附着效果更佳。同时,采用引风机对多余的硅粉进行收集,并且对其进行降温,可以将硅粉将至初始温度,保证下一次的使用,节省资源。

3、炉体内设置有分散板,硅粉在分散板上进行分流,布满每个分散孔,这样硅粉分布比较均匀,且与钢丸可以充分混合。其中,分散板上分散孔的底部与分散通道相通,多余的硅粉不会落到底部回火腔和收集腔内,避免硅粉堆积,影响钢丸的收集和之后的冷却环节。

优选的,进硅管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管、第二管和第三管,第一管与第三管横向布置,第二管竖向布置,第一管与第二管的连接处安装有涡轮式吹风机,第二管与第三管的连接处的管内设有倾斜设置的缓冲板。由于从进硅斗出来的硅粉与热风流动的方向相互垂直,使得热风推动硅粉沿着进硅管的上壁运动,这样硅粉同样时间内的进入量较少,且硅粉与钢丸的混合效果较差。为此,设置涡轮式吹风机,可以在第一管与第二管的连接处对硅粉增加涡轮动力的推动力,使得硅粉旋转式运动,并且增加了硅粉的进入量,同时,硅粉在旋转式运动和缓冲板的作用下,改变了运动方向,充满了整个管道,使得硅粉进入分散通道的硅粉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量增大,这样可以更好的保证硅粉的供应量,且保证了硅粉与钢丸充分混合。

优选的,缓冲板上设有多个凸起。这样可以多次改变硅粉的运动方向,使得硅粉布满整个管道。

优选的,缓冲板的形状为圆弧形。这样可以多次改变硅粉的运动方向,使得硅粉布满整个管道。

优选的,进硅管与热风炉之间连接有总管,热风管靠近热风炉一端与总管连通,进硅管上安装有第二冷却机。这样采用同一个热风炉对硅粉和整个炉体进行加热和提供动力源,整个装置的结构简单,且可节省动力源。其中,安装第二冷却机,可以保证进硅管内的热风温度与中间回火腔内的温度一致。

优选的,炉体靠近热风炉的一侧铰接有带动板,带动板的一端与进硅阀连接,带动板的另一端伸入炉体内且位于分散板的正下方,带动板的下方与炉体内壁通过弹簧连接。当部分钢丸通过传料机构落到带动板上时,带动板会随着铰接点向下运动,而带动板的另一端将带动进硅阀打开,从而实现加入硅粉和钢丸的联动,而弹簧可以帮助带动板复位。

优选的,第一传料机构和第二传料机构均包括送料筒,送料筒滑动安装在隔板上,送料筒的上部和下部侧壁均开设有料孔,送料筒的两侧设有安装在隔板上的限位卡条,限位卡条与送料筒滑动连接。这样可以保证钢丸在依次进入各个腔室时,不会出现各腔室之间直接相通的情况。

优选的,引风机靠近进料斗的一侧设有支管,引风机与进料斗通过支管连通,支管上安装有支管阀。这样可以对刚加入的钢丸进行预处理,使其表面附着硅粉,且进行预加热。

优选的,通孔顶部的开口大于通孔底部的开口,这样便于硅粉向上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钢丸回火装置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分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传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炉体1,进料腔101,回火腔102,集料腔103,隔板2进料斗3,热风炉4,总管5,热风管6,进硅管7,第一管701,第二管702,第三管703,涡轮式吹风机8,缓冲板9,凸起901,进硅斗10,进硅阀11,第二冷却机12,带动板13,弹簧14,分散板15,分散孔16,分散通道17,通孔18,送料筒19,料孔20,限位卡条21,滑轨22,泄压管23,泄压阀24,引风机25,第一冷却机26,回硅管27,支管28。

实施例1,如图1所示:钢丸回火装置,包括炉体1,炉体1内从上到下依次为一个进料腔101、两个回火腔102和一个集料腔103,这些腔体通过四个隔板2进行分割,每个隔板2水平安装在炉体1的内壁。炉体1的右侧上端安装有进料斗3,进料斗的上端部处于常闭状态,进料斗3与炉体1的进料腔101相连通,炉体1的左侧外设有一热风炉4,热风炉4的右侧外壁螺纹连接有一总管5,总管5的自由端安装有三通管接头,总管5的下方设有安装在三通管接头上的热风管6,热风管6的自由端与离地距离较低的回火腔102连通。如图2所示,总管5的右侧有螺栓固定安装在三通管接头上的进硅管7,进硅管7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701、第二管702和第三管703,第一管701与第三管703横向布置,第二管702竖向布置,且第一管701与第三管703通过第二管702连通,第一管701与第二管702的连接处安装有涡轮式吹风机8,第二管702与第三管703的连接处设有倾斜设置的缓冲板9,缓冲板9上设有多个凸起901,其中第一管701、第二管702和第三管703一体成型。第一管701的上端安装有进硅斗10,进硅斗10的下方安装有进硅阀11,第一管701位于进硅斗10左侧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冷却机12。炉体1靠近热风炉4的一侧铰接有带动板13,带动板13的一端与进硅阀11螺栓连接,带动板13的另一端伸入炉体1内,带动板13的下方与炉体1内壁通过弹簧14连接。如图3所示,炉体1的中部回火腔内水平设置有一分散板15,分散板15竖向开设有多个分散孔16,分散板15横向开设有分散通道17,分散孔16的上部与回火腔102相通,分散孔16的底部与分散通道17连通,且分散通道17的一侧与进硅管7连通,位于分散板15上方的隔板2上均开设有通孔18,通孔18顶部的开口大于通孔18底部的开口,通孔18的横截面为倒梯形。隔板2上设置有传料机构,如图4所示,传料机构包括送料筒19,送料筒19滑动安装在隔板2上,送料筒19的上部和下部侧壁均开设有料孔20,送料筒19的两侧设有安装在隔板2上的限位卡条21,限位卡条21与送料筒19滑动连接,各个回火腔102的传料机构下方均设有倾斜的滑轨22。调温机构包括连接相邻两回火腔的泄压管23,泄压管23上均设有泄压阀24,从上至下的泄压管23上的泄压阀24压力设定值依次增大。

其中,炉体1的上方设有引风机25,引风机25通过回收管与炉体1的进料腔101连通,引风机25左侧通过回硅管27与进硅斗10连通,回硅管27上安装有第一冷却机26,引风机25的右侧通过支管28与进料斗3连通,支管28上安装有支管阀。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缓冲板9的形状为圆弧形。

实际应用时,参照图1,对钢丸进行回火处理时,首先热风炉4中的高温高压气体通入总管5,其中一部分热风通过热风管6到达底部的回火腔102内,当压强达到泄压阀24所设定值时,底部的回火腔102将向上一层回火腔102泄入热风,以此逐渐向上泄压,由于泄压阀24中所对应的压力越来越小,所以每个回火腔102内的温度也逐渐降低。将淬火完成的钢丸放入进料斗3内,钢丸通过进料斗3进入炉体1的进料腔101内,钢丸通过隔板2的传料机构向回火腔102内运动,此时,钢丸落到带动板13上面,并给带动板13一个向下的压力,从而带动板13绕着铰接点转动,带动板13左侧的一边翘起,并带动打开进硅阀11,进硅斗10内的硅粉通过进硅阀11进入进硅管7内。其中热风炉4内的热风一部分通过总管5进入进硅管7内,该部分的热风在第二冷却机12的作用下,降温至与中间回火腔的温度一致,冷却后的热风推动硅粉水平运动,并且在第一管701和第二管702的连接处,在涡轮式吹风机8的作用下做涡旋运动,使得硅粉改变运动方向,带动硅粉进入第二管702内,同时,在缓冲板9的作用下,硅粉相互碰撞。通过上述方式,硅粉充满了整个管道,大量的硅粉进入分散通道17内,在进料腔101上方的引风机25的动力下,硅粉通过分散孔16进入进料腔101内,与钢丸充分混合,并且硅粉附着在钢丸表面,形成保护层,表面附着有硅粉的钢丸通过分散板15和隔板2进入集料腔103内。

同时,多余的硅粉在引风机25的作用下,一部分通过回硅管27进入进硅斗10内,且该部分的硅粉在第一冷却机26的作用下,恢复初始温度,便于下次使用。另外一部分硅粉通过支管28进入进料斗3内,对钢丸进行预处理。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