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1565发布日期:2018-09-15 00:06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



背景技术:

非晶态软磁合金因其优异的软磁特性,近年来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作为非晶态软磁合金磁芯生产的重要环节—退火工艺,直接影响着磁芯的软磁特性。

目前,非晶态软磁合金的退火方式有常规退火和磁场退火两种,磁场退火又分为横向磁场退火和纵向磁场退火。现有技术中的退火工艺较为单一,常规退火,横磁退火和纵磁退火中,只能取其一种。对于需要做两种磁场退火的磁芯来说,要分别经过两种磁场退火炉退火,生产工艺繁琐,效率低下。

申请公布号为CN 102392108 A,申请公布日为2012年3月28日的中国实用新型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导磁铁芯的加磁退火炉,包括有炉体、炉盖、带动炉盖开关的小车和带有控制电路的电器箱,炉体设置有发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炉体内设置有横磁发生器和纵磁发生器,在炉体的外部设有冷却装置,炉体内腔与冷却装置形成循环回路,在循环回路上连接有真空泵和充氮气设备。该导磁铁芯的加磁退火炉的纵磁发生器实际是通过铜棒通电来进行加磁,这种铜棒的设置形式,容量较小,单次加的数量较为有限,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包括炉体、第一加磁结构、第二加磁结构、炉盖和炉架,所述第二加磁结构配置于炉体内,所述第一加磁结构配置于炉体外,所述炉盖该设在炉体上,所述炉体设置在炉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磁结构包括料架、若干垂直加磁部和用于电性连接相邻的垂直加磁部的连接部,所述料架上配置有用于放置待加磁的零部件的支撑面,所述垂直加磁部设置在料架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加磁结构包括水平加磁部,所述水平加磁部通过导线绕制而成,所述水平加磁部通过导线绕制而形成若干导线层,相邻的所述导线层之间形成风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炉盖包括盖体、锁扣,所述盖体盖设于炉体上,所述盖体上具有臂部,所述锁扣包括作动件,该作动件设置在炉体上,所述作动件具有一个锁紧位置和一个放松位置,在该锁紧位置时,所述作动件扣在臂部上并使盖体与炉体连接,在该放松位置时,作动件与臂部分离,而使盖体与炉体可实现分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若干垂直加磁部串联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保温结构,所述退火炉具有侧部、上端部和下端部;所述保温结构包括保温罩,所述保温罩罩设住所述退火炉的至少一部分,并包括侧部保温层,所述侧部保温层设置在退火炉的外周面,所述侧部保温层在退火炉的周向方向上具有相互独立且可拆装的至少两个部分。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若干导线层在水平加磁部的径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在水平加磁部的径向方向上相邻的导线层之间形成所述风道。

本实用新型所述作动件的一端铰接在炉体上,而另一端配置为扣在臂部上,作动件相对其铰接处转动时,使其在锁紧位置和放松位置间切换。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锁紧装置,所述锁紧装置与臂部连接,并使臂部往靠近或远离作动件的方向上作动。

本实用新型所述锁紧装置具有螺杆部和滑块,所述臂部设置在滑块上,所述滑块螺纹连接在螺杆部上,滑块转动时,滑块带动臂部远离或靠近作动件。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循环结构,所述炉体包括炉膛和炉胆,所述炉膛和炉胆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循环结构包括风机和风叶,所述风机和风叶连接并控制风叶转动,从而加速炉膛和炉胆之间的间隙内的空气流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垂直加磁部与连接部形成“Z”字型。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工工作时将零部件套设在垂直加磁部上,并以支撑面为基础,依次叠加,通过若干组垂直加磁部的设置,可增加容量,可提高单次加磁的零部件的数量,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加磁结构的主视结构图。

图3是图2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第二加磁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炉盖与炉体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保温结构与炉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8是第一加磁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9,本实施例的非晶横纵磁场一体退火炉包括炉体1、第一加磁结构2、第二加磁结构3、炉盖4、炉架5和保温结构8,第二加磁结构3配置于炉体1内,所述第一加磁结构2配置于炉体1外,所述炉盖4该设在炉体1上,所述炉体1设置在炉架5上。

本实施例的第二加磁结构3包括料架31、垂直加磁部32和连接部33。

本实施例中的料架31上配置有用于放置待加磁的零部件的支撑面311,垂直加磁部32 设置有若干组,连接部33配置为用于电性连接相邻的垂直加磁部32,垂直加磁部32设置在料架31上。工作时将零部件套设在垂直加磁部32上,并以支撑面311为基础,依次叠加,通过若干组垂直加磁部32的设置,可增加容量,可提高单次加磁的零部件的数量,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电性连接,指的是相邻的垂直加磁部32通过连接部33连接后,相邻的垂直加磁部32之间导通。

本实施例中的若干垂直加磁部32串联设置。通过将若干组垂直加磁部32串联设置,使得流过每个垂直加磁部32的电流一致,使得磁场的稳定性更好。加纵磁时,对垂直加磁部 32通电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33在料架31上阵列排布,且相邻垂直加磁部32之间的距离相等。此处所指的相邻垂直加磁部32之间的距离,指的是一根垂直加磁部32与其最临近的垂直加磁部32之间的距离,就是说,相邻垂直加磁部32之间的距离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连接部33就可以通用,以此减小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33为连接片,其具有两个通孔,连接片通过两个通孔来套设在相邻的两组垂直加磁部32上。连接部33也可采用其他的形式,如导线等,只要能实现相邻垂直加磁部32之间的电性连接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垂直加磁部32与连接部33形成“Z”字型。具体的,垂直加磁部32与其上部的连接部33和其下部的连接部33一起形成“Z”字形。

本实施例中的垂直加磁部32的一个端部穿过料架31而位于料架31的一侧,垂直加磁部 32的另一个端部位于料架31的另一侧,所述垂直加磁部32位于料架31两侧的部分的长度不同,其中,垂直加磁部32位于支撑面311一侧的部分为较长的部分。该较长的部分用于安装零部件,且该较长的部分位于支撑面311的上方。

本实施例中的垂直加磁部32上位于支撑面311一侧的部分上的连接部33可拆卸式的连接在垂直加磁部32上。在安装或取下零部件的过程中,将连接部33拆下,使其不会影响到零部件的取放。

本实施例还具有螺母(图中未示出),垂直加磁部32的端部设置螺纹段,螺纹段上设置两组所述的螺母,而连接部33位于两组所述的螺母之间。其中位于连接部33下方的螺母起到支撑作用,而连接部33上方的螺母起到锁紧作用,锁紧时,可确保连接片3与垂直加磁部 32的电性连接。上述的结构本身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第一加磁结构2包括水平加磁部21和支架22。加横磁时,对水平加磁部21 通电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水平加磁部21通过导线绕制而成,水平加磁部21通过导线绕制而形成若干导线层211,相邻的导线层211之间形成风道212,即,相邻的导线层211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用于通风,以此来形成上述的风道212。通过该风道212的设置,可使导线层211 产生的热量及时通过风道212传导出去,及时进行散热,防止因过热而烧坏水平加磁部21。使用时,还可配合风机等加速散热,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若干导线层211在水平加磁部21的径向方向上依次排布,在水平加磁部 21的径向方向上相邻的导线层211之间形成上述的风道212。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导线层211设置为在水平加磁部21的轴向方向上以此排布,在水平加磁部21的轴向方向上相邻的导线层211之间形成上述的风道212,以此提高散热性能。使用时,可设置冷却风机10,从而对上述风道212吹风,以加速冷却。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212在水平加磁部21的轴向方向上贯通。因而,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性能,使热量从贯通处迅速散去。

本实施例中的支架22具有主体部221及位于主体部221端部的限位部222。支架22用于绕设线圈。

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部222上具有若干沿水平加磁部21径向方向间隔排布的绕设部2221,导线层211绕设在主体部221或绕设部2221上。具体的,水平加磁部21最内侧的导线层211 绕设在主体部221上,而其他导线层211则是绕在绕设部2221上的。此处的绕设部2221具有一定的厚度,该厚度大致为风道212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的支架22设置有若干组,且若干组支架22沿一中轴线环形分布,以此使水平加磁部21绕制成圆环形。

本实施例中的支架22设置有6组。

本实施例中的主体部221两端的端部均设置所述限位部222。限位部222用于限制水平加磁部21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部222上设置有开孔。该开孔用于对支架22进行固定,方便进行绕制。

本实施例中的炉盖结构4,包括盖体42、锁扣43、臂部44和锁紧装置45。

本实施例中的盖体42盖设于炉体1上,盖体42上具有臂部44,锁扣43包括作动件431,该作动件431设置在炉体1上,作动件431具有一个锁紧位置和一个放松位置,在该锁紧位置时,作动件431扣在臂部44上并使盖体42与炉体1连接,在该放松位置时,作动件431 与臂部44分离,而使盖体42与炉体1可实现分离。通过作动件431,可实现与臂部44的连接,从而使盖体42与炉体1完成连接,其拆装非常方便,便于零部件的取放,可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作动件431为环状,其可直接搭在臂部44上。

优选的,臂部44上具有卡槽441,作动件431卡人卡槽441中,防止作动件431从卡槽滑出。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作动件431的一端铰接在炉体1上,而另一端配置为扣在臂部44 上,作动件431相对其铰接处转动时,使其在锁紧位置和放松位置间切换。作动件431也可采用其他的形式,来实现在锁紧位置和放松位置间的切换,如现有技术中的连杆结构,或作动件431配置为带状结构,直接进行连接等,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作动件431具有多个,且沿炉体1的周向上均匀分布,臂部44的数量与作动件431对应。优选的,作动件431配置为三组。

本实施例中的锁紧装置45与臂部44连接,并使臂部44往靠近或远离作动件431的方向上作动。

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的锁紧装置45具有螺杆部451和滑块452,臂部44设置在滑块452 上,滑块452螺纹连接在螺杆部451上,滑块452转动时,滑块452带动臂部44远离或靠近作动件431。滑块452带动臂部44远离作动件431时,臂部44与作动件431之间张紧,从而使盖体42与炉体1之间押金,保证密封性,滑块452带动臂部44靠近作动件431时,作动件431为放松状态,从而可将作动件431从臂部44上取下,即可打开盖体42。本实施例中的锁紧装置45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气缸,油缸等结构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滑块452上设置有转轮4521。通过转轮4521的设置,便于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滑块452上设置轴承部4522,轴承部4522可转动式的设置在滑块452上,臂部44固定在轴承部4522上。臂部44与轴承部4522形成一个整体,而设置在滑块452上。

本实施例还包括循环结构,炉体1包括炉膛11和炉胆12,炉膛11和炉胆12之间具有间隙,循环结构包括风机7和风叶6,风机7和风叶6连接并控制风叶6转动,从而加速炉膛11和炉胆12之间的间隙内的空气流通。使得炉体1加热时,炉体内的四周的温度较为一致。

本实施例的保温结构8,包括保温罩82,其中,炉体1为圆柱状,炉体1具有侧部、上端部和下端部。

本实施例中的保温罩82罩设住炉体1的至少一部分,并包括侧部保温层821,侧部保温层821设置在炉体1的外周面,侧部保温层821在炉体1的周向方向上具有相互独立且可拆装的至少两个部分。通过将侧部保温层821分拆成至少两部分,使得拆卸时,将两部分拆开即可使退火炉暴露于保温层外,便于维护,且拆卸侧部保温层821时,无需破坏侧部保温层 821,使侧部保温层821可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至少两个部分在炉体1的外周面占用相同或不同的面积。如果侧部保温层 821只有两个部分组成,则优选的,该两个部分在炉体1的外周面占用相同,即在炉体1的外周上为两等分的两部分,如果侧部保温层821有三个部分或三个以上部分组成,则这几个部分在炉体1的外周面可占用不同的面积。具体,可根据退火炉的实际大小等进行选用。

本实施例中的至少两个部分以一相同形状的截面沿炉体1的周向方向延伸而形成。该截面为位于炉体1的径向上的平面的截面,更直观的说,即为附图中,侧部保温层821侧部的端面的形状。

本实施例中的侧部保温层821的内壁与炉体1外壁之间形成空腔8211。炉体1外部的热量得以在空腔8211中流通,以使炉体1外部的温度更加均匀,保证炉体1周向上的温度的一致性。在冷却时,可通过鼓风机9对空腔8211进风,从而加速冷却。

本实施例中的侧部保温层821的内壁具有向炉体1径向向内而凸起的凸起部8212,凸起部8212抵在炉体1的外壁上,凸起部8212设置于空腔8211在炉体1周向方向上的两侧并使空腔8211封闭。这样一来,防止热量散失,进一步确保保温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保温罩82还包括第一端部保温层822和第二端部保温层823,第一端部保温层822设置于炉体1的上端部,第二端部保温层823设置于炉体1的下端部。这样一来,使炉体1完全罩设于保温罩82内,减少了热量的损失。

本实施例中的炉体1的内壁或外壁上设置有加热装置(图中未示出)。

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具有多组,且多组加热装置沿炉体1的周向均匀排布。这样一来,加热时,炉体1的周向上的温度较为均匀,使炉内的温度较为一致。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