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61798发布日期:2019-04-20 04:1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气热水器压铸件,一般是压铸成型后自然空冷,等到压铸件冷却后再进行下一工序,如去水口、披锋等。自然空冷的冷却方式耗时长,工作效率低下。

还有一种是水冷,这种方式易导致压铸件化学成分或压铸件表面脱模剂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影响压铸件表面质量,易产生表面发黑无光泽,甚至影响抗拉强度。

因此,设计一种既能加快冷却,又能保证压铸件的质量的快速冷却的工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能够对燃气热水器压铸件进行快速冷却,提高了压铸件加工效率,同时保障了压铸件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包括提供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设置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实现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工作流程的集成,提高了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包括转动装置、冷却装置、机架、动力装置;所述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的一侧;所述动力装置与所述转动装置连接;所述冷却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以及所述动力装置均设置于所述机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风扇,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转动装置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转盘以及夹具;所述夹具围绕所述转盘的中心间隔设置,所述转盘设置于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动力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具的数量为至少3个。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驱动部和传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传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转动装置连接;所述驱动部为所述传动部提供动力,使所述传动部带动所述转动装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为电机;所述传动部包括传送带和传动杆;所述电机与所述传动杆的一端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传动杆远离所述传送带的一端与所述转动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工控机;所述工控机分别与所述动力装置以及所述冷却装置连接;所述工控机用于控制所述动力装置和所述冷却装置的动作。

进一步地,还包括上料感应器和下料感应器;所述上料感应器与所述下料感应器相对的设置于所述机架上,所述上料感应器用于上料时检测所述转动装置上放置的工件;所述下料感应装置用于下料时检测所述转动装置上放置的工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包括上料装置、下料装置以及第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自动旋转风冷机;所述上料装置用于将工件放置在所述转动装置上;所述下料装置用于将工件从所述转动装置上取下。

进一步地,所述上料装置包括上料机械手,所述上料机械手用于抓取工件进行上料;所述下料装置包括下料机械手,所述下料机械手用于抓取工件进行下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及系统的有益效果是:

自动旋转风冷机将冷却装置设置于转动装置一侧,通过转动装置的转动,可实现转动装置上不同位置的快速风冷,快速且高效,同时能保障压铸件的质量。整个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配设上料装置和下料装置,形成一个完整的压铸件风冷工序,提高了压铸机风冷的效率,且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旋转风冷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旋转风冷机的转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旋转风冷机的转动装置和动力装置的安装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标:100-自动旋转风冷机;10-转动装置;11-转盘;12-夹具; 13-安装孔;20-冷却装置;21-风扇;30-动力装置;31-电机;32-传送带;33-传动杆;40-机架;51-上料感应器;52-下料感应器;60-工控机;70-上料装置;80-下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该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包括自动旋转风冷机100、上料装置70以及下料装置80。上料装置70用于自动旋转风冷机100工作时,为自动旋转风冷机100上料,提供加工成型的待冷却压铸件。下料装置80用于自动旋转风冷机100 工作时,将完成风冷工序的压铸件从自动旋转风冷机100上取下。当然,自动旋转风冷机100的上料和下料工作也可以采用人工进行。

请参阅图1,自动旋转风冷机100包括转动装置10、冷却装置 20、动力装置30、机架40、上料感应器51、下料感应器52以及工控机60。冷却装置20设置于转动装置10的一侧,用于对转动装置 10上的待冷却压铸件进行冷却。上料感应器51用于上料时,检测转动装置10上的工位是否有待冷却的压铸件。下料感应器52用于下料时,检测转动装置10上的工位是否有已经冷却的压铸件。工控机60 分别与动力装置30和冷却装置20连接,一方面控制动力装置30的动作,使动力装置30带动转动装置10动作,实现转动装置10的间歇性转动;另一方面控制冷却装置20的动作,实现对压铸件的空冷。转动装置10、冷却装置20、动力装置30、上料感应器51、下料感应器52以及工控机60均设置于机架40上。

当然,上料感应器51与下料感应器52所监测到的信息可以作为上料与下料工序正常过与否的依据,也可以与工控机60连接,使工控机60能够调控上料工序和下料工序。

当上料感应器51和下料感应器52只对上料和下料工序的状态是否正常进行检测时,可以设置警示装置来提醒作业人员上料工序与下料工序的状态。警示装置可以是报警器或者指示灯,亦或两者的结合。在上料工序与下料工序处于正常状态时,警示装置不发出警示;上料工序或下料工序出现异常时,即没有进行正常的上料或下料,警示装置发出警示,作业人员根据警示进行处理,避免了作业故障的影响。

上料感应器51和下料感应器52主要为传感器,传感器的类型多种,可以是接触式的,也可以是非接触式的,传感器的类型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具体的,请参阅图2和图3,并结合图1说明自动旋转风冷机100 的具体结构。

如图2所示,转动装置10包括转盘11和夹具12。夹具12设置在转盘11上,并且,夹具12绕转盘11的中心间隔设置于转盘11上。优选地,夹具12绕转盘11中心均匀间隔的设置于转盘11上。夹具 12可以根据不同的压铸件结构进行设计,但每一个工序上,同一转盘11上的夹具12类型须是相同的。

另外,由于在转盘11上需要同时进行上料工序、下料工序以及冷却工序,因此,转盘11上的夹具12的数量至少为3个,满足整个冷却流程工序设置的需要。当然,转盘11的夹具12的数量不设上限,主要根据加工需要以及转盘11大小等因素进行实际的考虑来设置。

转盘11的中心处开设有用于安装转盘11的安装孔13,通过安装孔13可以将整个转动装置10设置于机架40上,并与动力装置30 连接。

请参阅图2,动力装置30包括驱动装置和传动部。驱动部用于驱动传动部动作,使传动部带动转动装置10的转盘11转动。实现转动装置10的间歇性转动方式多种,传动部可以是机械传动;也可以是液压传动;还可以是电传动等方式。本实施例中传动部为机械传动,相应的,驱动部设置为电机31。机械传动中传动机构的设置多种,可以是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传动杆传动结构等,本实施例中,传动部选用传送带32和传动杆33配合的形式组成动力装置30的传动部。

值得说明的是,动力装置30中驱动部和传动部的选择形式多种,搭配方式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满足转动装置10的间歇性转动,实现对转动装置10上压铸件的冷却,并且不影响自动旋转风冷机100 的其他结构,其形式都是可取的。

动力装置30的传动杆33包括第一传动杆和第二传动杆。第一传动杆的一端与传送带32相连,实现与电机31的连接,第一传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杆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杆远离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设置于转动装置10的安装孔13中,实现与转动装置10的连接。这样,电机31驱动传送带32运动,传送带32带动传动杆33运动,使传动杆33带动转动装置10进行间歇性转动。

下面,结合图1和图4来说明整个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的工作流程。

为了实现压铸件冷却工序的自动化控制以及提高该工序的作业效率,将工控机60分别与上料装置70、下料装置80、动力装置30、上料感应器51以及下料感应器52连接。这样可实现从上料到冷却再到下料的自动化控制。

本实施例中,上料装置70采用上料机械手进行上料,下料装置80采用下料机械手进行下料,可节省人工成本,并且也提高了作业效率。当然,上料装置70和下料装置80也可以共用一个机械手来完成上料和下料的动作,这样节约了设备成本。

另外,上料装置70与下料装置80的位置设置是相对的,即上料和下料的位置根据转盘11的旋转方向来确定,只要上料动作在下料动作之前,满足压铸件风冷的工序需要都是可取的。

首先工控机60控制上料装置70的上料机械手将待冷却的压铸件放置在转盘11上的夹具12中,上料感应器51检测到相应夹具12上放置好压铸件后,向工控机60发出第一上料信号。工控机60收到上料感应器51传输的第一上料信号后,控制电机31动作,电机31带动传送带32和传动杆33运动,进而带动转盘11转动,将放置好待冷却压铸件的夹具12旋转至冷却装置20下方。

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20采用风扇21。当然实现风冷的设备多种,也可以是风机等,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值得说明的是,当夹具 12设置较多时,可连续设置多个风扇21,逐次对压铸件进行风冷,这样,可加快冷却速度,提高冷却的效率。

工控机60控制风扇21一直进行转动,对旋转至风扇21下方的待冷却压铸件进行风冷。当压铸件冷却至规定的温度后,工控机60 控制动力装置30转动,动力装置30带动转盘11转动,使放置有已经冷却压铸件的夹具12旋转至与下料感应器52的检测处相应的工位,下料感应器52检测到夹具12上的压铸件后,向工控机60发出第一下料信号。工控机60收到第一下料信号后,控制下料装置80 的下料机械手进行下料。

当下料机械手将夹具12上已经冷却的压铸件取下后,下料感应器52检测到夹具12上无压铸件,并向工控机60发出第二下料信号。工控机60收到第二下料信号后,再次控制动力装置30动作,动力装置30带动转盘11继续旋转,使未放置压铸件的夹具12旋转至与上料感应器51的检测处对应的工位上。

上料感应器51检测到夹具12上无压铸件时,向工控机60发出第二上料信号。工控机60收到第二上料信号后,控制上料装置70 的上料机械手将待冷却的压铸件放置在夹具12上。待放置好压铸件后,上料感应器51检测到压铸件的存在,向工控机60发出第一上料信号。至此,实现压铸件风冷的整个流程,重复不断的循环该流程,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便实现了压铸件风冷工序的自动化控制。

本使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该自动旋转风冷机系统将夹具12设置于转盘11上,利用转盘11的旋转使夹具12上的压铸件实现上料、风冷、下料这一系列的作业,结构设计简单且易于操作和实现。通过风冷的形式来对压铸件进行冷却,一方面,风冷的设备简单,成本低,能够快速将压铸件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压铸件通过风冷能够保证压铸件的质量,避免压铸件形成变性、表面发黑、内部腐蚀等缺陷。

通过工控机60对整个风冷过程的控制,了实现压铸件风冷工序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了风冷工序的作业效率。并且转盘11上设置多个夹具12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附图中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虚体结构,例如孔、槽、腔等,不带箭头的附图标记是指代实体结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