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06611发布日期:2019-11-12 22:4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炉挡渣装置,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对钢材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在生产过程对钢水纯净度的要求也越加严格,其中改善转炉出钢过程的挡渣效果,是提高钢水纯净度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的挡渣方法有:挡渣帽法、挡渣球法、挡渣塞法、挡渣镖法、气动挡渣法和滑板挡渣法。其中滑板挡渣法是基于大包滑动水口的原理,在转炉出钢口位置安装滑动水口装置,通过滑动挡渣板和固定挡渣板之间流钢孔的错位实现挡渣出钢。

为了减少转炉出钢过程的下渣量,提高钢水的质量,对滑动水口装置的结构设计要求严格,其中必须保证安装板和滑动框两者上的挡渣板安装以及接触的紧密性。在出钢过程中滑动框在安装板上进行移动,且移动速度快,即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滑动水口装置的开启或者闭合,由于两块挡渣板分别安装在安装板和滑动框的内腔中,在滑动框的高速移动过程中,两块挡渣板相互摩擦,导致挡渣板在内腔中移动,造成滑板砖与安装板内壁(或滑动框内壁)相碰撞,进而导致挡渣板发生裂纹,甚至挡渣板破碎,造成渗钢或者漏钢,影响出钢挡渣操作,进而影响钢水的质量。

为了防止滑板砖在安装板或者滑动框的内腔中移动,经检索,中国专利号ZL201520835021.5,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3月2日,发明创造名称为:转炉出钢滑动水口控渣出钢装置,该申请案的说明书中提到滑板砖通过滑板砖顶紧机构对滑板砖进行顶紧,从而将滑板砖固定在安装板或滑动框的滑板腔内。虽然该申请案通过转动顶紧螺栓使得顶紧块连杆向下移动,对滑板砖进行压紧,但在两滑板砖相对移动过程中,其摩擦力较大,易使顶紧螺栓产生滑丝,使得滑板砖压紧不牢,产生渗钢或者漏钢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挡渣板压紧装置对挡渣板压紧不牢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传动单元的锥齿轮、丝杆将力传递到支撑单元,控制支撑单元在丝杆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压板移动,对挡渣板进行压紧;由于锥齿轮和丝杆的设计使得支撑单元不便在丝杆上反向移动,保证了压下机构全程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包括固定板、压板,传动单元和支撑单元,其中传动单元包括转动杆、第一锥齿轮、丝杆、和第二锥齿轮,其中第一锥齿轮安装在转动杆上,并与第二锥齿轮相啮合,该第二锥齿轮设置在丝杆上,所述的丝杆穿过固定板与支撑单元相连,所述的支撑单元与压板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支撑单元包括活动套筒和支撑杆,其中活动套筒套在丝杆上,且活动套筒内表面与丝杆外表面螺纹配合;所述的活动套筒的两侧分别连接一支撑杆,且支撑杆下端与压板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活动套筒的外壁上设有限位滑块,该限位滑块与一滑槽相配合,且该滑槽的开设方向与丝杆的长度方向相同。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固定板上表面设有限位套筒,且该限位套筒套设在丝杆上,所述的限位套筒内壁设有凸起,丝杆周向开设有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限位套筒内壁的凸起为凸块,该凸块设有3-4块,且凸块沿限位套筒内壁周向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限位套筒内壁沿其周向设有一圈的凸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限位板,该限位板与固定板相垂直,且转动杆穿过限位板上开设的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传动单元、支撑单元和限位套筒各设有2个。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通过设有传动单元和支撑单元,其中传动单元通过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相啮合,将来自转动杆的力传递到丝杆上的支撑单元,控制支撑单元在丝杆的长度方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压板移动,对挡渣板进行压紧;挡渣板压紧后,由于锥齿轮和丝杆设计,使得安装板和滑动框内部的滑板进行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撑单元难以在丝杆上反向移动,保证了压下机构全程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其支撑单元的活动套筒设在丝杆上,并在活动套筒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支撑杆,该支撑杆用于带动压板移动;丝杆在转动过程中,活动套筒在丝杆的长度方向上移动,带动支撑杆移动,即带动压板移动,对挡渣板进行压紧。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为了保证在活动套筒上下移动过程中,活动套筒不发生转动,在活动套筒的外壁上固定设有限位滑块,并安装板内壁(或滑动框内壁)上设有与该限位滑块相配合的滑槽,使得活动套筒在丝杆长度方向上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由于限位滑块和滑槽的限制,使得活动套筒只能沿着丝杆进行上下移动。

(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为了防止锥齿轮带动丝杆转动的过程中,丝杆上下移动,在丝杆上套设有限位套筒,该限位套筒固定设置在固定板的上表面,并在限位套筒的内壁上设有凸起,同时沿丝杆周向开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使得丝杆位置固定,即丝杆在该位置上只能进行转动,进而使得支撑单元的活动套筒在丝杆长度方向上移动。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压下机构的稳定性和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将传动单元、支撑单元和限位套筒都设有2个,且都关于压板的对称轴对称分布,使得机构在移动过程中,压板两侧均匀受力,运行的更加平稳;此外,2个支撑单元的更加难以同时在所安装的丝杆上反向移动,保证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l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C-C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中D-D处的剖面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00、固定板;101、固定孔;200、限位板;201、套筒;300、转动杆;301、第一锥齿轮;400、丝杆;401、第二锥齿轮;500、活动套筒;600、限位滑块;700、支撑杆;701、上连接板;702、下连接板;800、限位套筒;801、安装垫板;900、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包括固定板100、传动单元、支撑单元和压板900,其中固定板100两端对称开设有固定孔101,该固定孔101沿固定板100的宽度方向上开设,固定件如固定螺栓或者固定螺钉穿过固定孔101,并与安装板或滑动框的内壁相连,将固定板100固定安装在安装板或滑动框的内腔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传动单元包括转动杆300、第一锥齿轮301、丝杆400、第二锥齿轮401,其中转动杆300与固定板100平行,且转动杆300上安装有第一锥齿轮301,该第一锥齿轮301与第二锥齿轮401相啮合,且第二锥齿轮401设置在丝杆400上,为了便于丝杆400穿过固定板100,本实施例在固定板100上开设有通孔,丝杆400穿过该通孔,并且丝杆400穿过的一端与支撑单元相连,该支撑单元与压板900相连。

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操作人员通过控制转动杆300转动,使得转动杆300上的第一锥齿轮301转动,在齿轮啮合的作用下,将来自转动杆300的力传递到丝杆400上的支撑单元,使得丝杆400上的支撑单元沿丝杆400长度方向上移动,进而带动与支撑单元固定相连的压板900运动,对挡渣板进行压紧操作。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可以为丝杆副,且该丝杆副与压板900固定相连,丝杆400转动时,丝杆副沿丝杆400长度方向上移动,即带动压板900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挡渣板进行压紧。

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转动顶紧螺栓带动压板900向下移动,进而将挡渣板压紧,但在两块挡渣板相对移动过程中,两者之间的接触面存在较大的摩擦力,使得挡渣板在内腔中晃动,当晃动较大时,顶紧螺栓受力较大,产生滑丝,使得压板900位置发生改变,进而使压板900对挡渣板压紧不牢固,产生渗钢或者漏钢的现象,影响后续挡渣出钢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挡渣板压紧后,由于锥齿轮和丝杆400设计,使得安装板和滑动框内部的滑板进行相对移动过程中,支撑单元难以在丝杆400长度方向上反向移动,保证了压下机构全程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如图1所示,即在丝杆400、锥齿轮的多重阻碍作用下,支撑单元难以在丝杆400上向上运动,导致压板900的位置发生改变。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基本同实施例1,其不同之处在于: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包括活动套筒500和支撑杆700,其中活动套筒500套设在丝杆400上,且该活动套筒500内表面与丝杆400外表面螺纹配合,丝杆400转动时,活动套筒500能够沿丝杆400长度方向上移动;支撑杆700设置在活动套筒500的两侧,该支撑杆700与活动套筒500的外侧固定相连。本实施例中的两支撑杆700上端通过上连接板701相连,为了不影响丝杆400转动,本实施例在上连接板701开设有通孔,便于丝杆400穿过。此外,本实施例中的两支撑杆700下端与压板900的上表面通过下连接板702固定相连,便于支撑杆700带动压板900移动。

为了保证活动套筒500在丝杆400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其活动套筒500不发生转动,原因在于:丝杆400转动时,当活动套筒500也发生转动时,即丝杆400和活动套筒500都发生转动,两者之间相对静止,使得活动套筒500无法在丝杆400长度方向进行上下移动。

本实施例中在安装板或滑动框的内壁上固定设有两块平行的限位滑行板,该限位滑行板与丝杆400相平行,且在限位滑行板上开设有滑行槽,并在支撑杆700上设有与该滑行槽相配合的滑块,该滑块固定安装在支撑杆700上。当丝杆400转动时,其活动套筒500以及支撑杆700在滑行槽和滑块的作用下,活动套筒500和支撑杆700无法进行转动,使得活动套筒500在丝杆400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带动压板900上下移动。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基本同实施例2,其不同之处在于:为了保证活动套筒500在丝杆400长度方向移动过程中,其活动套筒500不发生转动,结合图4和图5,本实施例活动套筒500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一限位滑块600,并在安装板或滑动框的内壁上开设有一滑槽,该滑槽的开设方向丝杆400长度方向相同。本实施例通过滑槽与限位滑块600两者的相互配合,对活动套筒500进行限制,使得丝杆400转动时,活动套筒500只能沿丝杆400长度方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滑块600的结构如图4所示,该限位滑块600的横截面为T形,且与限位滑块600配合的滑槽,其横截面也为T形,该结构设计的目的在于防止限位滑块600在移动过程中,限位滑块600不会从滑槽脱出,进而影响整个装置的工作。此外,该结构设计相对于实施例2中对活动套筒500限位结构而言,结构设计相对简单,易于操作。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基本同实施例3,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丝杆400在转动过程中,丝杆400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本实施例可以将丝杆400上设有第二锥齿轮401的一端与安装板或滑动框顶部的侧壁相连,且该顶部的侧壁上开设有一限位孔,丝杆400的顶端设置在该限位孔中。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孔的剖面为T形,并将丝杆400的顶部设计成与该限位孔形状相配合的构造。

作为一种优选,结合图1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丝杆400上套设有限位套筒800,该限位套筒800垂直安装在安装垫板801上,该安装垫板801固定安装在固定板100的上表面上,且与固定板100垂直相连,即限位套筒800与在固定板100垂直。此外在限位套筒800内壁周向设有一圈凸起,同时在丝杆400对应位置周向开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环形凹槽,该结构设计目的在于将丝杆400的位置进行固定,锥形齿轮带动丝杆400转动时,丝杆400的位置不会发生移动,在螺纹、限位滑块600和滑槽的作用下,丝杆400上套设的活动套筒500只能够沿着丝杆400的长度方向上进行移动,同时活动套筒500和两侧的支撑杆700跟着移动,使得压板900移动。当活动套筒500沿着丝杆400的长度方向上向下移动时,带动压板900向下移动,从而对挡渣板进行压紧。

此外,本实施例在固定板100的上表面上设有限位板200,且该限位板200与固定板100相垂直,并在限位板200开设有孔,转动杆300穿过该孔,即将转动杆300的位置进行固定;为了进一步保证转动杆300位置固定的牢固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在转动杆300与限位板200相交处设有套筒201,该套筒201套设在转动杆300上,且在套筒201的内壁和外壁上都设有凸块,并在限位板200上的孔和转动杆300对应位置设有与凸块相匹配的环形凹槽,即将转动杆300的位置进行固定。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一种转炉挡渣板压下机构,基本同实施例4,其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限位套筒800内壁的凸起为凸块,且凸块的数量设为3个或4个,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与丝杆400周向开设的凹槽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的凸块沿限位套筒800内壁周向均匀分布。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压下机构的稳定性和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如图1所示,将传动单元、支撑单元和限位套筒800都设有2个,且都关于压板900的对称轴对称分布,使得机构在移动过程中,压板900两侧均匀受力,运行的更加平稳;2个支撑单元更加难以同时在所安装的丝杆400上反向移动,即保证了机构对挡渣板压紧的牢固性。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