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4391发布日期:2021-07-27 13:56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铸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



背景技术:

铸造是零件加工工艺的一种,在现有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铸造是采用高温对坯件进行相应处理,以得到一定形状的零件。铸件在成型过程中需要用到模型,模型即模具,将液态金属注入模型内,液态金属冷却后即可得到相应的铸件形状。

现有技术中的模型包括砂箱以及设置于砂箱内的砂型,砂型内形成砂腔,液态金属注入砂腔内,待液态金属冷却后即可得到一定形状的铸件。这种模型虽然可以生产铸件,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砂型内的铸件冷却速度慢,对于铸件自然冷却至一定温度后即可迅速冷却,以提高铸件的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的模型无法迅速冷却铸件,造成铸件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生产铸件用的模型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一些实施方案包括:

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包括砂箱,所述砂箱内设置有砂型,所述砂型形成砂腔,所述砂箱还设置有浇道,所述浇道包括内浇口、外浇口的连通所述内浇口、外浇口的通道,其中,所述内浇口与所述砂腔相通,铸液依次通过所述外浇口、通道、内浇口进入所述砂腔,所述砂型内还设置有冷却管,所述冷却管有三条,每条所述冷却管形成独立的冷却区域,三条所述冷却管将所述砂型分为上冷却区、中冷却区和下冷却区。

作为优选,所述浇道有三条,三个所述内浇口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上冷却区、所述中冷却区和所述下冷却区内均具有一个内浇口。

本方案中,每个冷却区域内均具有一个内浇口,冷却管可以对该内浇口形成的结构进行有效的冷却,从而可以对整个铸件进行梯次冷却,优化了冷却管的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冷却管盘绕于所述砂型内,并且,所述冷却管设置于所述砂腔的周围。

本方案中,冷却管具有较好的冷却性能,优化了冷却管的冷却性能。

作为优选,该铸钢件浇注模型还包括冷却水箱,所述冷却水箱设置有冷却泵,所述冷却泵通过供液管向所述冷却管供液,所述供液管与所述冷却管之间通过换向阀连接。

本方案中,供液管及换向阀的设置简化了铸钢件浇注模型的结构,降低了铸钢件浇注模型的使用成本。

作为优选,所述浇道还设置有闭合所述外浇口的盖板,每个所述外浇口均设置有独立的盖板。

本方案中,盖板的设置可以方便地对每个外浇口分别注入液态金属,优化了铸钢件浇注模型的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包括封闭所述外浇口的盖体和设置于所述盖体上的手柄,所述手柄焊接于所述盖体上。

本方案中,手柄的设置使得盖板操作方便,优化了盖板的操作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手柄包括连接杆以及隔热把手,所述连接杆焊接于所述盖体上,所述隔热把手通过螺纹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所述隔热把手上设置有增大所述隔热把手摩擦系数的花纹。

本方案中,隔热把手的设置使得手柄易于操作,优化了手柄的操作性能。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具有如下优点:

公开的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包括砂箱,砂箱内设置有砂型,砂型形成砂腔,砂箱还设置有浇道,浇道包括内浇口、外浇口的连通内浇口、外浇口的通道,其中,内浇口与砂腔相通,铸液依次通过外浇口、通道、内浇口进入砂腔,砂型内还设置有冷却管,冷却管有三条,每条冷却管形成独立的冷却区域,三条冷却管将砂型分为上冷却区、中冷却区和下冷却区。本方案中,冷却管的设置可以对铸件进行迅速降温,提高了铸件的生产效率。另外,冷却管将砂型分为上冷却区、中冷却区和下冷却区,可以对不同区域内的砂型进行独立降温,优化了铸钢件浇注模型的性能,可以根据需要对铸件的不同部位进行降温。

附图说明

出于解释的目的,在以下附图中阐述了本公开技术的若干实施方案。以下附图被并入本文本并且构成具体实施方案的一部分。在一些情况下,以框图形式示出了熟知的结构和部件,以便避免使本公开主题技术的概念模糊。

图1为本公开的示意图。

图2为砂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砂箱,2、砂型,3、砂腔,4、浇道,5、内浇口,6、外浇口,7、通道,8、冷却管,9、冷却水箱,10、冷却泵,11、供液管,12、换向阀,13、盖体,14、连接杆,15、隔热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出的具体实施方案旨在作为本公开主题技术的各种配置的描述,并且,不旨在表示本公开主题技术可被实践的唯一配置。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具体的细节旨在提供对本公开主题技术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清楚和显而易见的是,本公开主题技术不限于本文示出的具体细节,并且,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被实践。

参照图1、图2,一种铸钢件浇注模型,包括砂箱1,所述砂箱1内设置有砂型2,所述砂型2形成砂腔3,所述砂箱1还设置有浇道4,所述浇道4包括内浇口5、外浇口6的连通所述内浇口5、外浇口6的通道7,其中,所述内浇口5与所述砂腔3相通,铸液依次通过所述外浇口6、通道7、内浇口5进入所述砂腔3,所述砂型2内还设置有冷却管8,所述冷却管8有三条,每条所述冷却管8形成独立的冷却区域,三条所述冷却管8将所述砂型2分为上冷却区、中冷却区和下冷却区。

冷却管8可以预置于砂型2内。在冷却管8内液入冷却液,使冷却管8与砂型2完成热交换从而对铸件进行降温。

由于铸件降温过程中可能会影响铸件的力学性能,因此,冷却管8应通过砂型2对铸件降温,也就是说,冷却管8先与砂型2完成热交换,然后,由砂型2与铸件完成热交换,该方案使得铸件降温均匀,有效地减小了铸件的内应力。

本方案可以对铸件进行迅速降温,提高了铸件的生产效率。另外,提高了操作人员在取出铸件时的安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浇道4有三条,三个所述内浇口5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上冷却区、所述中冷却区和所述下冷却区内均具有一个内浇口5。

所述冷却管8盘绕于所述砂型2内,并且,所述冷却管8设置于所述砂腔3的周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铸钢件浇注模型还包括冷却水箱9,所述冷却水箱9设置有冷却泵10,所述冷却泵10通过供液管11向所述冷却管8供液,所述供液管11与所述冷却管8之间通过换向阀12连接。换向阀12可以为电磁阀,以利于操作。冷却箱内的冷却液可以为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浇道4还设置有闭合所述外浇口6的盖板,每个所述外浇口6均设置有独立的盖板。

所述盖板包括封闭所述外浇口6的盖体13和设置于所述盖体13上的手柄,所述手柄焊接于所述盖体13上。

所述手柄包括连接杆14以及隔热把手15,所述连接杆14焊接于所述盖体13上,所述隔热把手15通过螺纹设置于所述连接杆14上,所述隔热把手15上设置有增大所述隔热把手15摩擦系数的花纹。

隔热把手15可以采用木质材料制成。

以上对本公开主题技术方案以及相应的细节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以上介绍仅是本公开主题技术方案的一些实施方案,其具体实施时也可以省去部分细节。

另外,在以上公开的一些实施方案中,多个实施方案存在组合实施的可能,各种组合方案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需求自由结合实施上实施方案,以获得更佳的应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实施本公开主题技术方案时,可以根据本公开的主题技术方案以及附图获得其它细节配置或附图,显而易见地,这些细节在不脱离本公开主题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这些细节仍属于本公开主题技术方案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