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4084发布日期:2023-01-25 11:15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盖生产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在进行诸如发动机主轴承盖等端盖类工件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均采用的铸造方式进行生产,例如公开号为cn215574585u的专利公开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包括:下模体,为轴承盖的成型机构,所述下模体的内侧开设有下模型腔;上模体,其为轴承盖的成型机构,所述上模体与所述下模体相互配合使用;定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模体的四角;顶板,其设置在所述下模型腔的底端内侧,顶出机构,其连接在所述顶板的下端,该发动机轴承盖模具,能便于对发动机轴承盖进行铸造生产,并且对于卡在下模型腔内的产品便于进行顶出,减少产品卡住之后的复杂性操作,并且可以减少对模具的敲打,提高对模具的保护,并且通过定位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下模体和上模体在脱模时产生左右方向的晃动,避免造成磕碰影响铸造精度。
3.但是该铸造模具在闭合的时候效果较差,常因高温的流体金属灌入模具内腔的时候压力过大造成外漏,进而降低了铸造产品质量。
4.为此,提出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本技术方案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铸造模具在闭合的时候效果较差,常因高温的流体金属灌入模具内腔的时候压力过大造成外漏,进而降低了铸造产品质量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包括上模具和下模具,上模具和下模具均为轴承盖的成型机构,上模具的下端设有上模芯,下模具的内侧开设有下模型腔,上模芯与下模型腔相互配合使用,上模具的顶部开设有注料口,注料口与下模型腔相连通,还包括多个锁定装置,每个所述锁定装置分别与上模具和下模具连接,用于将上模具和下模具锁定或打开,每个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和翻转锁定组件,所述第一对接部固接于上模具的外侧壁,所述第二对接部固接于下模具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插接,所述翻转锁定组件转动连接于第二对接部上,且翻转锁定组件与第一对接部之间卡扣连接,所述上模具上开设有若干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下模型腔相连通,每个所述排气孔内安装有封堵组件。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第一基座和定位板,所述第一基座固接于上模具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基座的下端固接定位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固接于下模具的外侧壁,所述第二基座上开设有与定位板相匹配的开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翻转锁定组件包括翻转板和卡扣,所
述翻转板的转动连接于第二基座上,所述翻转板远离第二基座上的一端固接卡扣。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基座上设有与卡扣相匹配的卡板凸沿。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封堵组件为排气塞。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内置于下模具的内部,所述冷却系统为呈倾斜设置的冷却流道,且冷却流道靠近下模型腔底部铺设,所述冷却流道延伸出下模具侧边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的设置高度高于出水口的设置高度,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连通的多个圆环流道和多个直通流道,所述圆环流道和直通流道之间间隔设置。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动机轴承盖模具,其有益效果是:
15.1、通过设置锁定装置,一方面能够实现上模具和下模具的锁定或打开,避免了实际生产过程中因高温的流体金属注入模具内腔压力过大而易造成外漏,进而提高铸造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利用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插接,能够起到定位导向作用,进而提高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契合度。
16.2、通过设置排气孔,增加了本装置的通气性,提高了轴承盖的铸造质量,配合封堵组件的使用,在提高通气性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流体金属流出,提高了造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对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冷却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上模具1、下模具2、上模芯3、下模型腔4、注料口5、排气孔6、排气塞7、第一基座8、第二基座9、定位板10、开槽11、卡板凸沿12、翻转板13、卡扣14、进水口15、冷却流道16、出水口17、直通流道18、圆环流道19。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参考附图1-3,一种发动机轴承盖模具,包括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上模具1和下模具2均为轴承盖的成型机构,上模具1的下端设有上模芯3,下模具2的内侧开设有下模型腔4,上模芯3与下模型腔4相互配合使用,上模具1的顶部开设有注料口5,注料口5与下模型腔4连通,还包括多个锁定装置,每个所述锁定装置分别与上模具1和下模具2连接,用于将上模具1和下模具2锁定或打开,每个所述锁定装置包括第一对接部、第二对接部和翻转锁定组件,所述第一对接部固接于上模具1的外侧壁,所述第二对接部固接于下模具2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插接,所述翻转锁定组件转动连接于第二对接部上,且翻转锁定组件与第一对接部之间卡扣连接,所述上模具1上开设有若干排气孔6,所述排气孔6与下模型腔4相连通,每个所述排气孔6内安装有封堵组件。
2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之间插接以及翻转锁定组件与第一对接部之间卡扣连接,使用时,通过将第一对接部和第二对接部连接,无需再增设导向装置,就能够增加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契合度,再通过翻转锁定组件卡扣连接在第一对接部上,即可实现上下模具2之间的锁定,当需要脱模时,仅需翻转锁定组件脱离第一对接部,便可实现上下模具2之间的脱离,使用方便,还能够避免实际生产过程中因高温的流体金属注入模具内腔压力过大而易造成外漏,进而提高铸造产品质量。
24.在本实施例中,锁定装置的数量为4个,能够实现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实现对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连接,便于提高锁定的效果。
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第一基座8和定位板10,所述第一基座8固接于上模具1的外侧壁,所述第一基座8的下端固接定位板10;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第二基座9,所述第二基座9固接于下模具2的外侧壁,所述第二基座9上开设有与定位板10相匹配的开槽11。
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座8和第二基座9的结构均呈矩形状,便于实现对接,另外,定位板10和开槽11之间适配插接,便于实现定位导向作用,并且定位板10呈半圆形结构,开槽11的结构与定位板10结构相适配,便于实现插接。
2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翻转锁定组件包括翻转板13和卡扣14,所述翻转板13的转动连接于第二基座9上,所述翻转板13远离第二基座9上的一端固接卡扣14。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座8上设有与卡扣14相匹配的卡板凸沿12。
29.在本实施例中,翻转板13的一端与第二基座9转动连接,另一端与卡扣固定,该卡扣14为勾状结构,配合卡板凸沿12,卡扣14与卡板凸沿12之间适配卡接,能够将上下模具2之间的锁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堵组件为排气塞7。
31.在本实施例中,排气塞7能够在提高通气性的同时,还能够避免流体金属流出,提高了造产品质量。
3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内置于下模具2的内部,所述冷却系统为呈倾斜设置的冷却流道16,且冷却流道16靠近下模型腔4底部铺设,所述冷却流道16延伸出下模具2侧边设有进水口15和出水口17,进水口15的设置高度高于出水口17的设置高度,所述冷却流道16包括连通的多个圆环流道19和多个直通流道18,所述圆环流道19和直通流道18之间间隔设置。
3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下模具2设置具有降温作用的冷却系统,能够通过向下模具2的进水口15的输入端注入冷水,使得冷水沿着进水管道流进冷却流道16,由于冷却流道16呈倾斜设置以及进水口15的设置高度高于出水口17的设置高度,便于冷水向出水管道输出端移动以及增加了冷水在冷却流道16过程中的流动速度,实现利用冷水对下模具2进行快速降温处理,另外,冷却流道16由圆环流道19和直通流道18之间间隔设置,在增加流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吸收热量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加快吸收下模具2上的热量再通过出水口17排出带走热量,实现水冷却循环,大大缩短了发动机轴承盖的冷却成型时间,提高了铸造成型效率。
3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在铸造生产时,首先将上模具1盖合在下模具2上,利用定位板10和开槽11之间适配插接,无需再增设导向装置,就能够增加上模具1和下模具2的契
合度,再通过翻转将卡扣14卡接在卡板凸沿12上,即可实现上下模具2之间的锁定,再通过注料口5将高温的流体金属注入模具内部,实现了当高温的流体金属注入模具内产生的压力,经过。定位板10和开槽11的契合度以及锁定装置实现固定,再经过排气孔6以及排气塞7,能够将压力排出,不会产生外漏以及铸造件的气泡问题,当需要冷却成型时,可以向下模具2的进水口15注入冷水,使得冷水沿着进水口15流进冷却流道16,并由出水口17排出带走热量,实现水冷却循环,进而实现利用冷水对下模具2进行快速降温处理,大大缩短了发动机轴承盖的冷却成型时间,提高了铸造成型效率。
3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