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728015发布日期:2024-04-23 1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08~0.18%,si 0.30~0.60%,mn 1.50~2.00%,p≤0.020%,s≤0.008%,als 0.020~0.045%,ti 0.40~0.60%,cr 0.01~0.50%,n≤0.005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c 0.10~0.16%,si0.40~0.50%,mn 1.50~1.80%,p≤0.015%,s≤0.005%,ti 0.40~0.60%,cr 0.01~0.40%,n≤0.004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其屈服强度rel≥600mpa,抗拉强度rm≥800mpa,屈强比≤0.90,均匀延伸率agt≥8%,延伸率a≥18%,-20℃冲击功≥80j,180°冷弯d=a不开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其特征在于:其显微组织为50~75%铁素体、20~40%马氏体或贝氏体,5%~10%残余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10μm,tic析出相尺寸1~5μm,液析tin尺寸≤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时,按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化学成分配料,经转炉或电炉冶炼、精炼、铸造后获得钢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钢坯加热后进行两阶段轧制,轧制后进行层流冷却,冷却后根据不同的卷取温度进行卷取,获得不同显微组织的成品钢;控制钢坯加热温度≥1220℃,终轧温度为830~890℃,轧后钢板厚度为2~16mm,层流冷却速率≥15℃/s。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加热温度为1240~1260℃,终轧温度为850~870℃,层流冷却速率≥20℃/s。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阶段轧制为再结晶区轧制和非再结晶区轧制,控制再结晶区轧制累积压缩比≥4,非再结晶区轧制累积压缩比≥4。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卷取温度为400~550℃,得到显微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成品钢;控制卷取温度为200~350℃,得到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成品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卷取温度为480~520℃,得到显微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成品钢;控制卷取温度为200~300℃,得到显微组织为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成品钢。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高强度热连轧钢领域。抗冲击抗磨损的钛合金化钢,其化学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 0.08~0.18%,Si 0.30~0.60%,Mn 1.50~2.00%,P≤0.020%,S≤0.008%,Als 0.020~0.045%,Ti 0.40~0.60%,Cr 0.01~0.50%,N≤0.0050%,其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本发明提供的钢通过微米TiC颗粒增强基体的耐磨性能,提供了采用常规连铸‑热连轧工艺生产耐磨钢,无需进行热处理的新思路,可有效解决现有耐磨钢生产成本高,无法兼具耐磨性能和抗冲击磨损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熊雪刚,汪创伟,崔凯禹,陈述,张开华,李海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22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