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及其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8685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及其总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汽车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及其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具有低可见光透过率和低太阳能总透过率的窗玻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种玻璃因为具有较低的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因此常被作为汽车天窗玻璃使用。如今,出于节能减排和美学方面的考量,用玻璃天窗替代传统汽车天窗已成为主流趋势,但是如果仅用普通的夹层玻璃作为玻璃天窗会导致进入车辆内部的总热能增加,从而导致车内温度升高,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着色玻璃、着色塑料中间膜来降低玻璃天窗的可见光透过率(TL)及太阳能总透过率(Tts)。

比如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安装在车上的单片着色玻璃,其可用作汽车天窗玻璃,具有镀在玻璃内表面的Low-e膜,该玻璃的可见光透过率≤18%,Tts≤30%;还有一种可用作汽车天窗玻璃的夹层玻璃,其中至少有一片玻璃为本体着色玻璃,该夹层玻璃的塑料中间层为透明塑料中间层,该玻璃的TL≤35%,Tts≤20%。另外还有一种将吸收涂层与低辐射率涂层相结合的窗玻璃,该窗玻璃可用作汽车天窗玻璃,能减少辐射能量使得进入车辆内部的总热能减少,该窗玻璃的TL≤50%,Tts≤30%。

上述常用的三种汽车天窗玻璃是通过镀膜来降低天窗的TL及Tts,从而使得进入车辆内部的总热能减少。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当要达到极低的可见光透过率TL及太阳能总透过率Tts时,例如要求TL≤2.5%且Tts≤20%,一般的用于镀膜的低透膜系玻璃是很容易让车外反射率大于20%,而这种车外反射率是客户所不希望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低透镀膜玻璃产品,具备极低的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的同时,大大降低车外可见光反射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板、中间层及第二玻璃基板,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包括第一外面及第一内面,所述第二玻璃基板包括第二外面及第二内面;且所述中间层的两面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内面与第二内面,所述第一内面和/或所述第二内面上镀有红外反射膜,且所述第二外面上镀有低辐射薄膜,其中,所述红外反射膜包括第一介质层、吸收涂层、红外反射涂层及第二介质层,所述第一介质层靠近第一玻璃基板,所述吸收涂层及红外反射层设于所述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之间。

其中,所述红外反射膜为第一类膜,所述第一类膜的内部结构依次为第一介质层、吸收涂层、红外反射涂层及第二介质层。

其中,所述红外反射膜为第二类膜,所述第二类膜还包括第三介质层,所述第二类膜的内部结构依次为第一介质层、红外反射涂层、第三介质层、吸收涂层及第二介质层。

其中,所述第三介质层厚度为50nm~100nm。

其中,所述第一内面镀有第一类膜,第二内面镀有第二类膜。

其中,所述第一内面镀有第二类膜,第二内面镀有第一类膜。

其中,所述第一内面与所述第二外面包括黑边,由油墨印刷而成,且所述黑边宽度小于或等于30mm。

其中,所述低辐射薄膜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所述中间层的材质为粘塑性软质塑料或着色塑料;所述第一玻璃基板及第二玻璃基板为无色透明玻璃或本体着色玻璃;所述第一介质层及第二介质层包括介电材料;所述吸收涂层包括金属和/或合金、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碳化物;所述红外反射涂层为含银镀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总成,包括包边条,以及上述所述的低透镀膜车窗玻璃,所述包边条通过注塑成型或PU挤出成型贴覆在所述低透镀膜车窗玻璃上。

其中,贴覆在所述第二外面上的所述包边条的宽度为5mm~5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车窗玻璃及其总成在两块玻璃基板与中间层接触的一面上镀有红外反射膜,并在第二玻璃基板的另一面上镀有低辐射薄膜,其中,所述红外反射膜包括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吸收涂层及红外反射层。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可以在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车外可见光反射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低透镀膜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现有技术中低透镀膜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现有技术中低透镀膜车窗玻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红外反射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红外反射膜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玻璃基板,11、第一外面,12、第一内面;

2、中间层;

3、第二玻璃基板,31、第二外面,32、第二内面;

4、红外反射膜;

4A、红外反射膜,41、第一介质层,42、吸收涂层,43、红外反射涂层,44、第二介质层;

4B、红外反射膜,45、第一介质层,46、红外反射涂层,47、第三介质层,48、吸收涂层,49、第二介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请参照图1~3,现有技术中的车窗玻璃包括第一玻璃基板1、中间层2及第二玻璃基板3,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包括第一外面11及第一内面12,所述第二玻璃基板3包括第二外面31及第二内面32,且所述中间层2的两面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内面12与第二内面32,其中,所述第一内面12和/或所述第二内面32上镀有红外反射膜4,且所述第二外面31上镀有低辐射薄膜,所述低辐射薄膜又称为Low-e薄膜,可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等;具体地:

图1中为所述第一内面12上镀有红外反射膜4;

图2中为所述第二内面32上镀有红外反射膜4;

图3中为所述第一内面12和所述第二内面32上均镀有红外反射膜4。

应当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的第一玻璃基板1朝向车外,所述第二玻璃基板3朝向车内,所述红外反射膜4包括首尾两端的第一介质层、第二介质层以及位于两个介质层之间的吸收涂层及红外反射层;所述第一介质层靠近第一玻璃基板,即当红外反射膜4镀在第一内面12上时,第一介质层直接接触第一内面,当红外反射膜4镀在第二内面32上时,则第二介质层直接接触第二内面32。

此外,红外反射膜与低辐射薄膜都起隔热的作用,但工作原理不同。具体地,红外反射膜主要是通过反射红外线来实现隔热,而低辐射薄膜主要是通过降低太阳能辐射率来实现隔热。

而吸收涂层主要用于吸收可见光,以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实现低透效果;红外反射涂层主要用于反射红外线,以实现隔热效果。

此外,所述中间层2的材质可为粘塑性软质塑料或着色塑料等;所述第一玻璃基板1及第二玻璃基板3可选择无色透明玻璃或本体着色玻璃等。

为实现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车外可见光反射率,本发明所述的红外反射膜4可分为第一类膜4A及第二类膜4B,具体构造如下: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当所述红外反射膜4为第一类膜4A时,则其内部结构依次包括第一介质层41、吸收涂层42、红外反射涂层43及第二介质层44,此时所述吸收涂层42朝向车外。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当所述红外反射膜4为第二类膜4B时,其内部结构依次包括第一介质层45、红外反射涂层46、第三介质层47、吸收涂层48及第二介质层49,此时所述吸收涂层48朝向车内。上述两个实施例中,当吸收涂层靠近车外时(如实施例一所述),则直接与红外反射涂层接触;当吸收涂层靠近车内时(如实施例二所述),则需要与靠外的红外反射涂层之间增设介质层,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吸收涂层的作用,增大吸收能力,从而间接地实现在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车外可见光反射率。

结合附图1~3以及上述两个实施例,本发明所述的两片玻璃基板的内面上可包括如下8种镀膜方式,分别为:

(4A,0)、(0,4A)、(4A,4A);

(4B,0)、(0,4B)、(4B,4B);

(4A,4B)、(4B,4A)。

其中,(4A,0)表示第一内面镀第一类膜,第二内面不镀膜;(4A,4B)表示第一内面镀第一类膜,第二内面镀第二类膜,其他组合可相应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且本发明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的三个介质层均使用介电材料,介电材料包括金属氧化物或金属碳化物等,且其结构可为单层或多层;优选地,所述第三介质层47的厚度为50nm~100nm,而其他介质层的厚度不作限定。这样上述两个实施例均可实现含有该具有可见光吸收功能的红外反射膜的低透镀膜天窗的车外可见光反射率小于20%,具体地:

当仅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即只在至少一个内面上镀红外反射膜4A)后,三种组合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在12.70%左右,且两个内面均镀红外反射膜4A时,相对于一个内面镀膜其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稍低;

而仅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即只在至少一个内面上镀红外反射膜4B)后,当第三介质层厚度为50nm时,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约17.17%;当第三介质层厚度为70nm时,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约14.86%;当第三介质层厚度为100nm时,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约12.58%;且两个内面均镀红外反射膜4B时,相对于一个内面镀膜,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稍低。

而当两个内面分别镀红外反射膜4A及4B后,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也比单独一个内面镀红外反射膜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稍低。

而相比之下,若是在实施例一中的吸收涂层与红外反射涂层之间增设介质层,则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为51.29%,并当吸收涂层厚度增加时,其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为54.46%,这是因为未增加介质层时,通过吸收涂层吸收光线实现降低可见光反射率,增加介质层后,吸收涂层与介质层所组成的膜层组变成增反层,从而造成可见光反射率突增。

反之,若是在实施例二中的吸收涂层与红外反射涂层之间不增设第三介质层,则多次测得对应车外可见光反射率为46.23%左右。

可选地,所述吸收涂层(42或48)包括金属和/或合金、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碳化物;所述红外反射涂层(43或46)为含银镀膜。应当说明的是,红外反射涂层与低辐射薄膜的涂层材料均可以是含银薄膜或透明导电氧化物,但在考虑到隔热效果以及膜层的耐磨性、抗氧化性,本发明优选红外反射涂层为含银薄膜,低辐射薄膜(即Low-e薄膜)包括透明导电氧化物。

其中,所述第一内面12与所述第二外面31可包括黑边,由油墨印刷而成,且所述黑边宽度不超过30mm。

对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透镀膜车窗玻璃总成,包括包边条以及上述所述的低透镀膜车窗玻璃,所述包边条通过注塑成型或PU挤出成型贴覆在所述低透镀膜车窗玻璃上。且贴覆在所述第二外面31上的所述包边条的宽度为5mm~50mm。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车窗玻璃在两块玻璃基板与中间层接触的一面上镀有红外反射膜,并在第二玻璃基板的另一面上镀有低辐射薄膜,且当吸收涂层面向所述第一玻璃基板时,吸收涂层与红外反射层之间不设置介质层;当吸收涂层面向所述第二玻璃基板时,吸收涂层与红外反射层之间设置介质层。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可以在降低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车外反射率,即本发明可实现将车外可见光反射率降低到20%以下。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所述的车窗玻璃为夹层玻璃,其产品结构从车外到车内依次为外片玻璃(即第一玻璃基板)/塑料中间层/内片玻璃(即第二玻璃基板),外片玻璃和/或内片玻璃紧贴中间层,且紧贴的那一面镀有具有可见光吸收功能的红外反射膜,内片玻璃远离中间层的面镀有低辐射薄膜。其具有极低的可见光透过率及太阳能总透过率,如TL≤5%的同时Tts≤25%,优选地,经过对镀膜的处理,如加厚吸收涂层的厚度后,可实现TL≤2.5%的同时Tts≤20%。

另外,低辐射薄膜,即内片玻璃远离塑料中间层的面具有低辐射率,具体可通过在该面镀上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可实现辐射率值ε≤0.2。所述具有可见光吸收功能的红外反射膜还包含吸收涂层和红外反射涂层,所述吸收涂层朝向车外;此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收涂层与红外反射涂层中间间隔设有介质层,介质层厚度可为50nm~100nm,且吸收涂层朝向车内。这样可实现含有该具有可见光吸收功能的红外反射膜的低透镀膜天窗及其总成产品的车外可见光反射率小于20%。

本发明的红外反射膜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其性能更优良、透过率更低,其膜层结构可以实现可见光透过率低于2.5%、太阳能总透过率低于20%;

其中,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片玻璃和内片玻璃可以是无色透明玻璃,其可见光透过率TL≤85%,当选择本体着色玻璃时,其可见光透过率TL≤80%。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塑料中间层为粘塑性软质塑料材料,如聚氯乙烯(PVC)、聚氨酯(PU)、乙烯-醋酸乙烯酯(EVA)、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乙烯醇缩丁醛(PVB)。当所述的塑料中间层为本体着色塑料中间层时,其TL<10%,Tts<30%。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吸收涂层为低透膜层,主要成分包括但不限于金属、金属氮化物及金属碳化物,其中金属可用合金代替。具体地,所述金属优选过渡金属,尤其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IVB或V B族的金属,其包括但不限于铪、铌、钽、钼、钨、氮化钛、氮化钒、氮化铌、碳化钛、碳化铪、碳化钒、碳化铌、碳化钽、碳化钼及碳化物或它们的混合物或合金的至少一种金属、金属氮化物或金属碳化物等。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内片玻璃远离塑料中间层的面镀有低辐射率薄膜(即Low-e薄膜),所述Low-e薄膜为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可以为现有技术已知的任意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组成,优选为钇掺杂的掺铝氧化锌,还可含有其他介电层等等。且所述Low-e薄膜存在镀膜边界,所述镀膜边界与内片玻璃边界所围区域为非镀膜区,非镀膜区为包边条遮挡区域。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低透镀膜天窗总成产品具有包边条,包边方式为注塑成型或PU挤出成型,包边类型可以是U型或L型,内片玻璃远离塑料中间层的面被包边条遮挡宽度为5mm~50mm。

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片玻璃紧贴塑料中间层的面(第一内面)和内片玻璃远离塑料中间层的面(第二外面)具有油墨印刷而成的黑边,所述黑边宽度不超过30mm。但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不存在遮挡用的黑边。

在实际制备时,外片玻璃可采用2.0mm厚的透明浮法玻璃经过切割、磨边、洗涤、烘干、印刷,烧结后,再经过镀膜洗涤机洗涤烘干,然后采用常规遮板技术将设置在外片玻璃之上的油墨印边进行部分遮挡,最后将外片玻璃与遮板同时进入真空磁控溅射镀膜室,并进行镀膜。

而内片玻璃也可采用2.0mm厚的透明浮法玻璃经过切割、磨边、洗涤、烘干、印刷、烧结等工艺制得。通过喷粉系统在镀有低辐射涂层的外片玻璃之上喷上隔离粉,再与带有第二油墨印边的内片玻璃进行配对,然后将配对好的两片玻璃基板放置在烘弯模具上进入烘弯炉进行烘弯,将烘弯完成后的两对玻璃基板进行洗涤、烘干、合片、初压、高压、包装等工序,最终制得镀膜夹层全景天窗玻璃。

烘弯时两片玻璃叠加一起,并放置在烘弯模具上进行烘弯,其中紧贴着模具的第一玻璃基板被称为“大片”,叠在“大片”上的第二玻璃基板称为“小片”。

本发明所述的车窗玻璃及其总成产品,可以达到较低的车外可见光反射率,令车外可见光反射率小于20%,避免了令人不悦的镜像效应,同时产生一定的美学效果,可广泛推广到工厂生产以及商用领域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