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0898发布日期:2018-09-15 00:00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3D玻璃热弯机,尤其涉及一种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3D玻璃热弯机,在主箱体通常有多个加热工作站并列,并采用电热管式加热。每个工作站中设置压型机构,压型机构由上压型机构、下压型机构、移模机构组成。其中,上压型机构包括:上发热板、上隔热板、发热管、连接法兰、成型驱动机构。上成型板固定在发热板上,上发热板留有发热管孔,发热管安装在发热板孔内。下压型机构包括:下发热板、下隔热板、发热管、垫板、冷水板。下成型板固定在下发热板上,下发热板留有发热管孔,发热管安装在孔内。

工作过程中,发热板为恒定保持一个预先设定的温度,发热管需要一直进行加热补温。一套或多套模具,在移模机构的推力下,按设定的节奏在下发热板上移动,上压型机构也按设定的节奏,重复着上升、下压的动作。但是,目前采用的电热管式加热有诸多缺点,主要体现如下几点:1、电热管式加热,升温和补温速度慢,受热不均匀,热效率低;2、电热管式加热,机构结构复杂,成本高;3、电热管式加热,装拆困难,不利于更换;4、电热管式加热,发热管使用寿命短,出现故障机率高;5、电热管式加热,加热时加热板必须接触模具,模具移动时加热板离开模具,这一系列动作导致热能流失,无法做到封闭性较好的保温结构,浪费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热传递速度快、模具受热均匀、节省能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便于维护的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其包括有上盒机构、下盒机构和移模机构,所述上盒机构和下盒机构之间形成有加热通道,所述移模机构用于装载模具并在所述加热通道内移动,所述上盒机构包括有上红外线发热管,所述下盒机构包括有下红外线发热管,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的发热侧和下红外线发热管的发热侧均朝向所述加热通道。

优选地,所述上盒机构包括有上盒体,所述上盒体的底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穿过所述上盒体的侧壁而延伸至该上盒体内,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发射的红外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而传输至所述加热通道。

优选地,所述上盒体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向下延伸的第一挡板,两个第一挡板分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所述上盒体的内侧设有第一保温板。

优选地,所述上盒机构包括有多个并排设置的上红外线发热管,所述上盒体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上支架,所述上支架与上红外线发热管一一对应,且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固定于上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下盒机构包括有下盒体,所述下盒体的顶部设有第二开口,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穿过所述下盒体的侧壁而延伸至该下盒体内,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发射的红外线经过所述第二开口而传输至所述加热通道。

优选地,所述下盒体的顶部固定有耐热玻璃板,所述耐热玻璃板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

优选地,所述下盒体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挡板,所述下盒体的内侧设有第二保温板。

优选地,所述下盒机构包括有多个并排设置的下红外线发热管,所述下盒体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下支架,所述下支架与下红外线发热管一一对应,且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固定于下支架上。

优选地,包括有用于驱使所述上盒机构上升或下降的升降机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中,模具装载于移模机构,所述移模机构带动模具进入上盒机构和下盒机构之间的类似隧道式的加热通道,移模机构移动的过程中,上红外线发热管和下红外线发热管发出的红外线辐射于模具,使得模具在移动的过程中得以持续加热,当模具移出加热通道时可达到所需的温度。基于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热管的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热传递速度更快、模具受热更加均匀,可有效节省能源,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便于拆装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加热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红外线加热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3为上盒机构的立体图。

图4为下盒机构的立体图。

图5为下盒机构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加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结合图1至图5所示,其包括有上盒机构1、下盒机构2和移模机构4,所述上盒机构1和下盒机构2之间形成有加热通道3,所述移模机构4用于装载模具并在所述加热通道3内移动,所述上盒机构1包括有上红外线发热管10,所述下盒机构2包括有下红外线发热管20,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10的发热侧和下红外线发热管20的发热侧均朝向所述加热通道3。

上述红外线加热装置中,模具装载于移模机构4,所述移模机构4带动模具进入上盒机构1和下盒机构2之间的类似隧道式的加热通道3,移模机构4移动的过程中,上红外线发热管10和下红外线发热管20发出的红外线辐射于模具,使得模具在移动的过程中得以持续加热,当模具移出加热通道3时可达到所需的温度。基于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电热管的装置而言,本实用新型热传递速度更快、模具受热更加均匀,可有效节省能源,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便于拆装和维护。

为了避免对红外线造成遮挡,所述上盒机构1包括有上盒体11,所述上盒体11的底部设有第一开口(未标示),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10穿过所述上盒体11的侧壁而延伸至该上盒体11内,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10发射的红外线经过所述第一开口而传输至所述加热通道3。

为了进一步提高通道的密闭性,所述上盒体11的下端形成有两个向下延伸的第一挡板12,两个第一挡板12分设于所述第一开口的两侧,所述上盒体11的内侧设有第一保温板13。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盒机构1包括有多个并排设置的上红外线发热管10,所述上盒体11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上支架14,所述上支架14与上红外线发热管10一一对应,且所述上红外线发热管10固定于上支架14上。

关于下盒机构的具体组成,所述下盒机构2包括有下盒体21,所述下盒体21的顶部设有第二开口25,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20穿过所述下盒体21的侧壁而延伸至该下盒体21内,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20发射的红外线经过所述第二开口25而传输至所述加热通道3。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下盒体21的顶部固定有耐热玻璃板26,所述耐热玻璃板26盖合于所述第二开口25。

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盒体21的顶部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挡板22,所述下盒体21的内侧设有第二保温板23。所述下盒机构2包括有多个并排设置的下红外线发热管20,所述下盒体21的外侧壁固定有多个下支架24,所述下支架24与下红外线发热管20一一对应,且所述下红外线发热管20固定于下支架24上。

实际应用中,为满足不同的应用场合,有时需要调整上盒机构与下盒机构的距离,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本实施例还包括有用于驱使所述上盒机构1上升或下降的升降机构5。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3D玻璃热弯机的红外线加热装置,其相比现有技术而言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实用新型节能、升温速度快、恒温效果好、受热均匀、热效率高。红外线发热管具有热传递快、热效率高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红外线发热管加热平均比电热管加热节能20%-30%。本方案的红外加热机构的结构是一个类似于隧道式的通道,通道上下左右均设置了保温隔热材料,大大减少了通道内热量的流失,减少了发热管补温的次数,达到了节能的效果。现有技术,电热式发热管本身的加热存在滞后性,由于安装在发热板内,导热快慢取决于发热管与发热板的接触面积大小以及发热板的导热系数相关。电热式发热管持续加热并把热量传递给发热板,使发热板保持一定温度。模具置于下发热板上,上发板靠近但不接触模具,上下发热板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由上下两面给模具传递热量,使模具逐渐升温。这样的加热方式加热效率低、加热速度慢、模具受热不均匀、热能利用率低。大量的热量散发到主箱体中,再由主体箱体传递外部工作环境,使工作环境的温度升高,为了降低工作环境温度,需开启制冷设备,进一步浪费了资源。而流失的热量又需要得到补充,这就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浪费,这是一个不良循环。本实施例中,红外加热机构内部的通道,是一个类似于隧道式的通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封闭性较好,能有效隔绝热能往外传递,提高了热能利用率。由于散发体的热量大大减少,发热管不需要频繁补温,进而达到节能效果。红外线发热管与模具之间不存在媒介,加热效率高,模具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是受热面,红外线直接辐射模具的所有面让模具内部结构发生运动产生热能,热能在被加热的模具体上分布均匀,模具及内部玻璃产品受热均匀,非常有利于玻璃产品成型尺寸和形状的稳定。本实施例热能传导快、热能利用率高、热能效率高,让模具加热到指定温度的时间缩短了1/3,从而缩短了整个生产周期,提高机台的生产效率。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上盒机构和下盒机构是固定的、静止不动的,使的高温区域始终保持较好的封闭性,温度流失大大减少,达到了保温节能的效果。

二、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现有技术中,每个加热工作站都由上压型机构和上压型机构构成,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上压型机构重复着上升下压的动作,零件多、动作多、结构复杂。而在本实施例中,相当于几个加热站结合在一起,整体结构由驱动机构、移模机构、上盒机构、下盒机构4部分组成,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上盒机构和驱动机构保持静止不动,模具被移模机构推动,从通道内向前运行。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上、动作上都简化很多,如:没有上下发热板等零件,上盒静止不动。上盒机构只有在红外线加热结构需要维护时,才会升起。由于动结构简单,成本相对于现有技术低很多。

三、本实用新型装拆容易、利于维护。现有技术中的电热式发热管,与发热板孔的配合比较严密,只有0.2MM的间隙,在使用过程中,管体在高温下会发生膨胀,部分膨胀后的发热管冷却后在常温下恢复不了膨胀之前的尺寸,从此卡在发热板孔再也拔不出来,给后续维护造成极大的困难。而本实施例中,红外线发热管的固定方式非常简单,管体由石英玻璃材质制作,膨胀性数很小,石英玻璃在1200℃以下可以反复加热而不变形,因此在本方案应用中红外线发热管管体几乎不会发生膨胀变形,利于后续维护。

四、本实用新型中的红外线发热管使用寿命长、故障率低。现有技术中的电热管的使用寿命在5000小时以内,本实施例采用的红外线发热管的使用寿命大于8000小时,大大减少了维修更换的次数。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内所做的修改、等同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