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再生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50899发布日期:2018-09-15 00:0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能够记录任意的数据的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盘等信息记录介质中存在:记录表示该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等的第1区域(pic(=permanentinformation&controldata;永久性信息&控制数据)区域)、能够记录图片和运动图像等任意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用户区域)、以及位于第1区域与数据区域之间且记录用于装置对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访问控制(pac(=physical-accesscontrol;物理访问控制))的控制信息的第2区域。

近年,为了进行图片和运动图像等的大量的信息处理,要求信息记录介质的大容量化。在不变更信息记录介质的规格尺寸(光盘的直径)来实现大容量化的情况下,需要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特别是数据区域的记录线密度。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7/100139号(2007年9月7日发行)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一般最先访问记录表示该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等的第1区域,通过读取介质识别信息来辨识介质的构造。

在此,即使在进行了信息记录介质的大容量化的情况下,由于第1区域中记录的信息是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等,因此其数据量与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大容量化之前相比也几乎不变。另一方面,能够记录图片和运动图像等任意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的数据量会随着大容量化而增加。另外,位于第1区域与数据区域之间且记录用于装置对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访问控制的控制信息的第2区域的数据量,也会随着大容量化而增加。

因此,在不变更光盘的直径地根据第1区域、第2区域、数据区域的各区域中记录的数据量的比例来决定各区域的面积的情况下,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相比,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中第1区域的面积减少。例如,在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想要访问某位置时,即便指定了期望的半径位置,由于没有严格的访问精度,因此也要确认已经访问的位置的地址信息,基于读出的地址信息而移动到期望的位置来进行访问。因此,第1区域的面积减少的结果,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变得难以访问第1区域,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耗费时间,很可能导致辨识处理的重试次数增加、介质的辨识本身变得不可能。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的信息记录介质及其再生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包含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的第1区域;包含表示装置能否访问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控制信息的第2区域;和能够记录任意的信息的数据区域,所述第1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2区域的面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有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是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2是表示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对应的剖面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3(a)是表示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第1区域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的图,图3(b)是表示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第2区域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的图。

图4是表示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对应的剖面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6是表示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对应的剖面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第3区域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外观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与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半径对应的剖面构造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上述信息记录介质的介质识别信息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使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再生装置的要部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12是表示上述再生装置执行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处理的一例的图。

符号说明

10、20、30信息记录介质

11、21、31第1区域

12、22、32第2区域

13、24、33数据区域

23第3区域

40光盘装置(再生装置)

123预备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基于图1至图3进行如下说明。

〔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

首先,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构成,基于图1以及图2来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信息记录介质10的外观的一例的图。另外,图2是表示与信息记录介质10的半径对应的剖面构造的一例的图。如图1所示,信息记录介质10是中心具有开口部的圆盘形状的光盘,例如是blu-ray(注册商标)disc(bd)等光盘。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信息记录介质10具有:记录表示该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等的第1区域(pic区域)11;能够记录或者已记录图片和运动图像等任意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用户区域)13;和记录用于光盘装置对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访问控制(pac)的控制信息等的第2区域12。

此外,信息记录介质10可以是用户能够对数据区域13的用户数据进行读写的记录型信息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只能对数据区域13的用户数据进行读取的再生专用型信息记录介质。

在此,光盘装置是指进行信息记录介质10中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或者信息向数据区域13的记录的记录再生装置。

另外,相对于盘半径方向,第1区域11位于信息记录介质10的最内周侧,数据区域13位于信息记录介质10的最外周侧。第2区域12位于第1区域11与数据区域13之间。即,在信息记录介质10中,从其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依次配置了第1区域11、第2区域12、数据区域13。但是,各区域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只要第2区域12配置在第1区域11与数据区域13之间即可。

如上所述,在不变更信息记录介质10的尺寸地实现大容量化的情况下,会提高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中,通过提高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来增大能够记录的数据量(记录容量)。另外,还提高了第2区域12的记录线密度。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中设为第2区域12与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相同。但并不限定于此,第2区域12与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也可以不同。只要如后述那样第2区域12和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高于第1区域11的记录线密度即可。

在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中,第1区域11的面积大于第2区域12的面积。在信息记录介质10的光盘装置想要访问第1区域11时,即便指定了期望的半径位置,由于没有严格的访问精度,因此也有可能会错误地访问配置在第1区域11与数据区域13之间的第2区域12。所以会产生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所需时间增加、辨识处理的重试次数增加、以及介质的辨识本身变得不可能的问题。然而,通过确保第1区域11的面积大于第2区域12,从而信息记录介质10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对第1区域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各区域在规格上被指定了开始半径位置至结束半径位置(=相邻的区域的开始半径位置),从而各区域的面积能够根据开始半径位置和结束半径位置来算出。

此外,例如,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是指每一层的记录容量为33gb的bd,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是指每一层的记录容量为25gb的bd。

另外,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是指能够进行以高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的光盘装置。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还能够进行以低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另外,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是指能够进行以低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的光盘装置。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由于未设计成进行以高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因此根据不能变更为进行以高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所需的再生速度等理由,难以或不能进行以高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

进而,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中,第1区域11的记录线密度低于第2区域12的记录线密度。由此,即使在将信息记录介质10插入到了能记录的数据量少于信息记录介质10的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中的情况下,由于第1区域11的记录线密度低,即,以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线密度相同或接近的记录线密度进行了记录,因此介质识别信息也容易读取。因此,能够抑制光盘装置反复进行辨识处理的重试、或光盘装置冻结的不良情况。并且,通过读取介质识别信息,从而能够辨识出信息记录介质10为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在光盘装置无法对应以高的记录线密度记录的信息的再生以及以高的记录线密度的记录的情况下,能够不耗费时间地向用户提示信息记录介质10为非对应的光盘。此外,除了向用户的提示之外,还可以进行将信息记录介质10从光盘装置弹出的处理。另外,也可以只进行将信息记录介质10弹出的处理。

此外,介质识别信息包含表示第2区域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的信息。另外,介质识别信息也可包含表示各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基准地址是指包含区域的起始地址或最后地址的任一者或者这两方的地址。

若介质识别信息中包含表示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的信息,则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在读取了介质识别信息之后,能够迅速地进行用于访问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的设定。

另一方面,由于表示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的信息被以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线密度相同或接近的记录线密度进行了记录,因此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能够容易地读取介质识别信息。读取的结果,对于信息记录介质10,能够迅速辨识出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无法对应信息的再生以及记录。

此外,第1区域11中可以记录多个相同的介质识别信息。由此,对于介质识别信息的读取而言,即使一个介质识别信息受到划痕或污物等的影响,也能通过读取其他介质识别信息来容易地避免划痕或污物等的影响。

另外,若介质识别信息中包含表示各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则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能够在读取介质识别信息之后迅速进行用于访问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地址的指定,从而对各区域的访问变得容易。

另外,信息记录介质10也可以具有多个第1区域11,例如可以在信息记录介质10的最内周侧以及最外周侧配置第1区域11。该情况下,从最内周侧向最外周侧而配置为第1区域、第2区域、数据区域、第2区域、第1区域。

另外,信息记录介质10可以是第1区域11的轨道数多于第2区域12的轨道数。

在规格上被指定了各区域的开始半径位置以及结束半径位置(=相邻的区域的开始半径位置)。轨道数是指各区域的开始半径位置与结束半径位置之间横穿半径方向的直线的轨道的条数,能够通过从各区域的开始半径位置至结束半径位置为止的半径方向的距离除以轨道间距(相邻的轨道彼此的半径方向的间隔)来算出。

确保第1区域11的轨道的条数多于第2区域12的轨道的条数的情况与确保第1区域11的面积大于第2区域12的面积的情况同样,能够容易地执行信息记录介质10的记录再生装置对第1区域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

另外,在信息记录介质10中,可以使第1区域11的面积大于第2区域的面积,并且使第1区域11的轨道数多于第2区域12的轨道数。

下面,基于图3,对信息记录介质10的更为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此,以信息记录介质10为再生专用盘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第1区域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的图,图3(b)是表示第2区域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的图。

若设为由t来表示用于再生的取同步的信道时钟的1周期所对应的单位比特长,则如图3所示,在各区域中存在如2t、3t、4t、6t那样具有t的整数倍的比特长的坑点、以及坑点与坑点之间的间隙。在此,“第2区域12的记录线密度比第1区域11高”是指,第1区域11以及第2区域12的信道时钟周期相同,与用于再生第1区域11的基准的再生速度相比,用于再生第2区域12的基准的再生速度慢,第2区域12的单位比特长短于第1区域11。即,关于用于再生第1区域11和第2区域12的再生速度,使装置根据区域来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2>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基于图4进行如下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在第2区域12中记录了多个相同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被写入两处以上即可,例如,如图4所示,可以在第2区域12的起始以及末尾分别记录控制信息121、122。控制信息121以及122是相同内容的信息。

如上所述,第2区域中包含光盘装置对信息记录介质10上的区域的访问控制(pac)用的控制信息。因此,光盘装置通过辨识第2区域的控制信息而能够辨识能否对各区域进行访问。

在此,有可能由于信息记录介质上带有划痕或污物而记录了控制信息的部位变得无法读取。在无法读取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光盘装置不能访问数据区域13,从而变得不能执行相对于信息记录介质的数据的读写。

为此,通过如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10那样,预先将控制信息在第2区域内记录多次,从而能够提高信息记录介质的耐久性。

另外,如图4所示,希望第2区域12具有用于在将来的信息记录介质10的规格扩展中使用的预备区域123。即,希望第2区域12具有能够记录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空区域。

如上所述,为了不易受到划痕或污物等的影响,希望多个控制信息分离地存在。因此,希望预备区域123位于记录了控制信息的部位之间。

优选第2区域的记录容量大于第1区域的记录容量(第1区域中记录的介质识别信息的数据量),使得能够记录多个控制信息,并且能够具有预备区域123。

<实施方式3>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基于图5~图7进行如下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20与实施方式1不同,除了具有第1区域21、第2区域22以及数据区域24之外,还具有用于变更线密度的第3区域23。在信息记录介质20中,从其内周侧朝向外周侧而依次配置有第1区域21、第3区域23、第2区域22、数据区域24。但各区域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是任意的。

第3区域23位于第1区域21与第2区域22之间,是用于将坑点长从低的记录线密度向高的记录线密度变更的区域。在图7中示出第3区域23中的坑点的坑点长的一例。在第3区域23中,如图所示,随着在轨道方向上前进而信道比特长变短。

通过包含位于第1区域21与第2区域22之间且用于将坑点长从低的记录线密度向高的记录线密度变更的第3区域23,从而光盘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与记录线密度对应的再生速度的切换。

此外,希望第3区域23的面积小于第1区域21的面积。由此,对第1区域21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变得容易。

另外,希望第2区域22位于第3区域23与数据区域24之间。由此,在第3区域23中变更为与高的记录线密度对应的再生速度之后,能够直接以该记录线密度按照第2区域22、数据区域24的顺序进行再生,从而可消除由于光盘装置的线密度变更所带来的处理负担。

此外,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20也可如实施方式2中所示那样在第2区域22中记录多个控制信息。

<实施方式4>

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基于图8~图10进行如下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中示出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赋予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30与实施方式1不同,具有多个记录层。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如图8所示,信息记录介质30具有第1区域31、第2区域32以及数据区域33。

例如,如图9所示,信息记录介质30可以具有2层记录层(l0层以及l1层)。此时,如图10所示,第1区域31中记录的介质识别信息包含:表示信息记录介质30的记录层的数量的层信息、以及表示各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基准地址是包含各记录层、以及记录层内的各区域的起始地址或最后地址的任一者或者这两方的地址。

此外,介质识别信息可以记录在各记录层中,也可记录在任一记录层中。若记录在各记录层中,则光盘装置访问哪个记录层都能辨识介质识别信息。

信息记录介质30具有多个记录层,若介质识别信息中记录有层信息,则光盘装置能够通过辨识介质识别信息而容易地层间移动到记录了期望的信息的记录层。

进而,在介质识别信息中记录了表示第2区域32以及/或者数据区域33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的情况下,光盘装置能够通过辨识该信息而在第2区域32以及数据区域33中容易地移动到记录了期望的信息的地址。

此外,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30也可以如实施方式2中所示那样在第2区域22中记录多个控制信息。进而,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30还可以如实施方式3中所示那样具有第3区域。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5中,基于图11和图12来说明进行本发明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的光盘装置。

(光盘装置的构成)

首先,基于图11来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光盘装置40的构成。光盘装置40是进行信息记录介质10、20、30等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的装置。即,光盘装置40是大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光盘装置。

图11是表示光盘装置40的简要构成的功能框图。如图11所示,光盘装置40主要包括盘装入辨识部41、再生电路组42、光拾取器43、主轴电动机44以及控制部45。

光拾取器43进而包括光头51以及致动器52。

另外,再生电路组42进而包括拾取器驱动电路61、激光器驱动电路62、再生电路63、致动器驱动电路64以及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65。

盘装入辨识部41用于检测信息记录介质10等的装入以及弹出,例如,可例示各种传感器,只要是能够检测信息记录介质10等的装入以及弹出,则可以使用任意的传感器。

拾取器驱动电路61用于驱动光拾取器43。激光器驱动电路62用于控制光头51。再生电路63用于将从光头51取得的再生光变换为再生信号。致动器驱动电路64用于驱动致动器。主轴电动机驱动电路65用于驱动主轴电动机。

光头51向信息记录介质10照射激光,将从信息记录介质10反射而获得的再生光向再生电路63输出。致动器52用于使光头51移动。

主轴电动机44用于使信息记录介质10旋转。

控制部45对光盘装置40所具备的各部特别是再生电路组42的各部进行综合控制。

(光盘装置的再生处理)

下面,基于图12来说明光盘装置40所执行的再生处理。图12是表示光盘装置40所执行的再生处理的一例的流程图。在此,说明光盘装置40使信息记录介质10进行再生的处理。

如图12所示,首先,将主轴电动机44设定为与第1区域11的记录线密度相应的再生速度。然后,驱动光拾取器以及致动器,使光头51访问第1区域11(s1)。光头51取得来自第1区域11的再生光,控制部45基于来自再生电路63的再生信号,辨识第1区域的介质识别信息(s2:介质辨识步骤)。由此,控制部45辨识出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高。

接着,设定为与第2区域12的记录线密度相应的再生速度,光头51访问第2区域12(s3)。控制部45辨识第2区域12的控制信息(s4:再生步骤)。然后,控制部45基于控制信息来判定能否访问数据区域13(s5)。

在能够访问数据区域13的情况下,光头51访问数据区域13(s6),对数据区域的信息(用户数据)进行再生(s7:再生步骤)。另一方面,在不能访问数据区域13的情况下,结束再生处理。再生处理的结束通过在显示部上进行错误消息的显示等而通知给用户。

在信息记录介质10中,相对于配置在第1区域11与数据区域13之间的第2区域12而言,第1区域11的面积大,因此光盘装置40对第1区域11的访问变得容易,第1区域11中记录的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第2区域12配置在第1区域11与数据区域13之间,因此光盘装置能够沿着光盘的半径方向而依次实施:第1区域11的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基于该辨识的与第2区域12的记录线密度相应的再生速度的设定、第2区域12的控制信息的辨识、基于该辨识的能否访问数据区域13的判断、对数据区域13的访问。

此外,第2区域12的控制信息可以是用于判定能否访问数据区域13整体的信息,也可以是用于判定能否访问数据区域13之中的特定区域的信息。另外,第2区域12的控制信息还可以包含用于判定能否访问数据区域13以外的某特定区域的信息。

光盘装置40若能辨识第1区域11的介质识别信息,则能够辨识出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13的记录线密度高,因此能够进行与其记录线密度相应的再生速度的设定,从而能够准确地对这些区域的信息进行再生。

另外,信息记录介质10由多个层构成,在介质识别信息中记录了层信息的情况下,在s6中,光头51基于层信息而层间移动到记录了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数据区域的信息的层。

进而,在介质识别信息中记录了表示第2区域以及/或者数据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的情况下,在s6中,光头51基于基准地址信息而移动到记录了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数据区域的信息的地址。

此外,关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再生装置使信息记录介质10进行再生的情况也进行说明。该情况下,由于第1区域11中以低的记录线密度记录了介质识别信息,因此即便是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再生装置也能辨识介质识别信息。然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再生装置基于介质识别信息来辨识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在此,由于小容量信息记录介质用的再生装置未对应于第2区域12以及数据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因此判定为不能使信息记录介质10进行再生,从而结束再生处理。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包含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的第1区域;能够记录或者已记录任意的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数据区域之间的、包含表示装置能否访问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控制信息的第2区域,所述第1区域的面积大于所述第2区域的面积。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了大容量化的情况下,也能充分确保第1区域的面积,从而光盘装置想要访问第1区域却错误地访问了配置于第1区域与数据区域之间的第2区域的可能性降低,其结果,能够降低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耗费时间、辨识处理的重试次数增加、介质的辨识本身变得不可能的情况。即,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对第1区域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

本发明的方式2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1中,所述第2区域的记录容量可以大于所述第1区域的记录容量。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增大第2区域的记录容量,从而能够在第2区域中设置用于将来的扩展的预备区域。

本发明的方式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1或者2中,所述第1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可以低于所述第2区域的记录线密度。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是未对应于第2区域的记录线密度的记录再生装置,也能访问第1区域,能够容易地辨识介质识别信息。因此,能够抑制记录再生装置反复进行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处理的重试、或记录再生装置冻结的不良情况。

另外,通过使第2区域的记录线密度高于第1区域的记录线密度,从而能够增大第2区域的记录容量。

本发明的方式4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具有:包含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构造的介质识别信息的第1区域;能够记录或者已记录用户数据的数据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数据区域之间的、包含表示装置能否访问信息记录介质上的区域的控制信息的第2区域,所述第1区域的轨道数多于所述第2区域的轨道数。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在对信息记录介质进行了大容量化的情况下,也能充分确保第1区域的轨道数,从而光盘装置想要访问第1区域却错误地访问了配置于第1区域与数据区域之间的第2区域的可能性降低,其结果,能够降低介质的构造的辨识处理耗费时间、辨识处理的重试次数增加、介质的辨识本身变得不可能的情况。即,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对第1区域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

本发明的方式5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方法是使上述方式1~4中任一项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进行再生的再生方法,可以包括:对所述第1区域中记录的介质识别信息进行辨识的介质辨识步骤;和对所述第2区域中记录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中记录的信息进行再生的再生步骤。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对第1区域的介质识别信息进行辨识,并基于该信息来访问第2区域以及/或者数据区域的期望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访问所记录的期望的信息。

本发明的方式6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3中,可以在所述第1区域与所述第2区域之间还具有:记录线密度从所述第1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向所述第2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变化的第3区域。

由于在第1区域和第2区域中记录线密度不同,因此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需要进行与记录线密度对应的记录再生速度的切换。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包含记录线密度从所述第1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向所述第2区域的记录线密度变化的第3区域,从而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进行与记录线密度对应的再生速度的切换。

本发明的方式7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1~4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识别信息可以包含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层的数量的层信息。

根据上述构成,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访问记录了期望的信息的层。

本发明的方式8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2中,所述第2区域可以包含用于将来的扩展的预备区域。即,本发明的方式8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2中,所述第2区域可以包含能够记录所述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的空区域。

根据上述构成,第2区域12能够确保用于在将来的信息记录介质的规格扩展中使用的预备区域。另外,通过使预备区域位于记录了控制信息的部位之间,由此能够使多个控制信息分离地存在,从而具有即使一个控制信息受到划痕或污物等的影响,也能容易地避免对其他控制信息的影响的效果。

本发明的方式9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6中,所述第3区域的面积可以小于所述第1区域。

根据上述构成,相对于第3区域,能够充分确保第1区域的面积,从而信息记录介质的记录再生装置能够容易地执行对第1区域的访问、以及介质识别信息的辨识。

本发明的方式10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6中,所述第2区域可以与所述第3区域和所述数据区域相邻。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3区域中变更为与高的记录线密度对应的再生速度之后,能够直接以该记录线密度按照第2区域、数据区域的顺序进行再生,从而可消除由于光盘装置的线密度变更所引起的处理负担。

本发明的方式11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在上述方式1~5的任一方式中,所述介质识别信息可以包含表示所述第2区域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

根据上述构成,光盘装置能够在读取介质识别信息之后迅速地进行用于访问第2区域以及/或者数据区域的地址的指定,从而对各区域的访问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方式12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方法在上述方式5中,可以包括:从所述信息记录介质中辨识表示该信息记录介质的层的数量的层信息的层辨识步骤;基于所述层信息而层间移动到记录了所述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信息的层的层间移动步骤;和对所述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信息进行再生的再生步骤。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对表示信息记录介质的层的数量的层信息进行辨识,并基于该信息而迅速地访问期望的层的第2区域以及/或者数据区域,从而能够容易地访问所记录的期望的信息。此外,层信息可以包含于第1区域的介质识别信息。另外,介质识别信息可以包含表示各层的各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

本发明的方式13所涉及的信息记录介质的再生方法在上述方式5中,可以包括:从信息记录介质中辨识表示所述第2区域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的地址辨识步骤;基于所述基准地址信息而移动到记录了所述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信息的地址的地址移动步骤;和对所述第2区域的信息以及/或者所述数据区域的信息进行再生的再生步骤。

根据上述构成,若介质识别信息中包含表示各区域的基准地址的基准地址信息,则光盘装置能够在读取了介质识别信息的基础上,迅速地进行用于访问第2区域以及数据区域的地址的指定,从而对各区域的访问变得容易。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对不同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中。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用在光盘等信息记录介质、使这些介质进行再生的光盘装置和再生方法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