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粒线体活性的植物萃取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964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提升粒线体活性的植物萃取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提升粒线体活性的植物萃取物,特别是一种含有植物多酚的植物萃取物。



背景技术:

粒线体(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真核细胞中且由两层膜包被的胞器,直径在0.5到10微米左右。大多数真核细胞或多或少都拥有粒线体,但它们各自拥有的粒线体在大小、数量及外观等方面上都有所不同。这种胞器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和遗传体系,但因其基因组大小有限,所以粒线体是一种半自主胞器。粒线体是细胞内进行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细胞的发电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供能外,粒线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正常细胞含数个至千余个粒线体,而研究证实,老人细胞内的粒线体含量有明显减少。此外,粒线体在转换能量的过程中需动用电子传递。因此如果没有正确捕捉到电子,逸出的电子会与氧分子结合成超氧自由基,很容易破坏碱基而造 成粒线体DNA突变,进而累积一些疾病。

由于粒线体为细胞的能量工厂,且与许多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如何保护粒线体不受到破坏,并使其维持正常功能,在目前临床医学上视为非常重要的研发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植物萃取物用于制备提升粒线体活性的用途,其中所述植物萃取物为植物多酚。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提升粒线体活性是指能有效提升粒线体的基础能量、提升粒线体制造ATP的能力、提升粒线体的极限能量、提升粒线体的预存能量及提升单位粒线体能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提升粒线体活性是指减少粒线体自由基的泄漏。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植物多酚为绿茶多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绿茶多酚的浓度为25~125μg/ml。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绿茶多酚的浓度为50μg/ml。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植物萃取物用于制备保护粒线体活性的用途,其中所述植物萃取物为植物多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植物多酚为绿茶多酚。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其中所述绿茶多酚的浓度为25~125μg/ml。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植物萃取物用于制备增加干细胞增生的用途,其中所述植物萃取物为植物多酚。

在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中,其中所述植物多酚包含苹果多酚、绿茶多酚 或红酒多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的基础能量影响。

图2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的自由基泄漏影响。

图3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制造ATP能力的影响。

图4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的极限能量影响。

图5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的预存能量影响。

图6显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粒线体的单位粒线体产生的能量影响。

图7A为不同浓度的红酒多酚对脂肪间叶干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图;

图7B为不同浓度的绿茶多酚对脂肪间叶干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图;

图7C为不同浓度的苹果多酚对脂肪间叶干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所述植物多酚是指绿茶多酚、苹果多酚或红茶多酚等。

本发明中所述“红酒多酚”是指红酒中的多酚化合物,包含多种化学物质,如酚酸类、黄酮醇(dihydroflavonols)、白藜芦醇、花青素、单宁等。

本发明中所述“绿茶多酚”是指存在茶叶中的多酚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表儿茶素(epicatechin,EC)、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等。

本发明中所述“苹果多酚”是苹果中所含多元酚类物质的通称,包含有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苹果缩合丹宁、根皮甙、根皮素、花青素等,其中苹果缩合丹宁约占多元酚总含量的一半。

本发明的植物萃取物可通过口服、鼻吸入、经皮等方式给予个体使用。此外,本发明植物萃取物的剂量可依不同个体所需,做适当的调整。

实施例

1.细胞制备

利用两段式的细胞培养法,制造出平整的单层细胞。

(1).将培养皿中每个孔(well)所需的细胞悬浮于100μl培养基之中,一般而言每个well所需要使用的细胞约略介于两万至六万个细胞之间。

(2).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浮液加入well之中,加入培养基时建议将微量吸管(pipetor)的顶端抵于底部小孔的孔壁上,缓慢将培养基加入孔中以达到最佳的效果,注意的是于「背景校正Well」中只可以加入培养基,不需要加入任何的细胞。

(3).将细胞培养盘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直到细胞已经贴附于培养盘的底部。一般而言较容易贴附的细胞大约需要一到两个小时,一些较不容易贴附的细胞可能需要六个小时左右。

(4).待细胞贴附之后,再于每个孔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一般而言以隔夜培养来说建议加入约150μl左右的培养基即可,注意加入培养基的时候请贴于容器璧缓缓的加入以避免扰动已经贴附于底部的细胞。

(5).将加入培养基之后的细胞培养盘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隔夜培养。

2.细胞培养基

实验的过程之中,会需要准备两种不同类型的培养基,第一种是让细胞生长的培养基,第二种则是分析时使用的培养基。

生长用培养基与一般用于细胞培养的培养基相同,而分析时使用的培养基则会除去一般培养基之中具有pH缓冲能力的分子,以期可以观察到pH值的变化。除了pH缓冲之外,亦需要注意培养基之中所含有的养分分子是否切合实验的需求。因此原则上需要除去包含有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 (HEPES,4-(2-hydroxyethyl)-1-piperazineethanesulfonic acid)、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以及各类的血清、BSA等分子,加入所需的养分之后,将pH值确实的调整至pH 7.4。另外需注意的是实验中所添加的各类养分本身也具有缓冲pH值的能力,如果需要计算其精确的氢离子产量(PPR,proton production rate),则需要计算其缓冲力。

3.实验流程

于96孔盘的培养皿中,每孔加入8000颗脂肪间叶干细胞及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24小时后,将培养基置换成含有本发明的植物萃取物的培养基,再培养24小时,接着,将培养基置换成200mM的H2O2处理30分钟,用以破坏粒线体的形状构造等,最后使用海马生物能量测定仪侦测粒线体的基础能量、自由基泄漏情况、制造ATP的能力、极限能量、预存能量及单位粒线体产生的能量,其中未加入本发明植物萃取物且未经H2O2处理的细胞作为控制组,而经H2O2处理但没有加入本发明植物萃取物的细胞为对照组。

4.植物萃取物对于提升粒线体的基础能量的测试

参考图1,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基础能量明显下降,而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包括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的绿茶多酚,均能效提升细胞内粒线体的基础能量,且加入50μg/ml绿茶多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提升了1.54倍粒腺体的基础能量。

5.植物萃取物对于细胞内自由基泄漏的测试

参考图2,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自由基泄漏的情形明显增加,而在实验组中,加入50μg/ml 绿茶多酚的实验组能有效降低粒线体自由基泄漏情形,且与对照组相比,更减少了39%自由基泄漏的情形。

6.植物萃取物对于提升粒线体制造ATP能力的测试

参考图3,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产生ATP的能力明显下降,而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包括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的绿茶多酚,均能有效提升粒线体制造ATP的能力,且加入50μg/ml绿茶多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提升了1.8倍的制造ATP的能力。

7.植物萃取物对于提升粒线体的极限能量的测试

参考图4,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的极限能量明显下降,而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包括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的绿茶多酚,均能有效提升粒线体的极限能量,且加入50μg/ml绿茶多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提升了1.75倍的粒线体的极限能量。

8.植物萃取物对于提升粒线体用于应付压力的预存能量的测试

参考图5,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的预存能量明显下降,而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度(包括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的绿茶多酚,均能有效提升粒线体的预存能量,且加入50μg/ml绿茶多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提升了7.7倍的预存能量。

9.植物萃取物对于提升单位粒线体能量的测试

参考图6,由实验结果得知,相对于控制组,经H2O2处理的细胞(即对照组),其粒线体的单位粒线体能量明显减少,而在实验组中,加入不同浓 度(包括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的绿茶多酚,均能有效提升粒线体的单位粒线体能量,且加入50μg/ml绿茶多酚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更提升了1.2倍的单位粒线体能量。

10.植物萃取物对脂肪间叶干细胞增生的影响

参考图7A-C,与未添加多酚类的培养基相比,以不同浓度的红酒多酚(图7A)、绿茶多酚(图7B)或苹果多酚(图7C)处理后,皆能促进脂肪间叶干细胞增生。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可轻易由本发明所揭露的内容中了解到本发明的特征,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下,当可在此进行各种改变、取代以及修正,使其能适应各种条件及用途。因此,其他实施例亦落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